周昭成
“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鴛鴦蕩漾雙雙翅,楊柳交加萬萬條。借問春風(fēng)來早晚,只從前日到今朝?!碧拼鷮殮v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任上一首《正月三日閑行》,寫盡江南風(fēng)韻。
千年歲月所沉淀的江南文脈,綿延不絕、貫通古今。谷雨時節(jié),迎著淅淅小雨,踏進(jìn)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徜徉街區(qū),城市肌理記錄歲月悠長;尋常巷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實(shí)現(xiàn)交相輝映。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
蘇州城,曾以平江府命名。時間流淌,從春秋伍子胥建闔閭大城至今,蘇州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當(dāng)?shù)厝苏f,來到平江路,才能最直觀感受到這座城市沒有斷流的歷史和文化記憶。在這里,菉葭巷東端的通利橋在水波之上橫臥了千百年,潘世恩故居的書卷氣韻彰顯狀元宅第的往昔輝煌,耦園里有沈秉成與嚴(yán)永華的雅趣生活,丁香巷里的彷徨是戴望舒撐著油紙傘的背影……
一街看盡煌煌千年,盡顯中華文化的傳承力。民族精神,在歲月輪轉(zhuǎn)中積淀、塑造、彰顯。就像平江路上的青石板,這塊是宋代的,那塊是明清的,還有新中國成立后修葺的。托舉華夏大地的文明根脈,不正是這般不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駐足橋邊,昆曲《牡丹亭》的唱詞隔河傳來,600多歲的昆曲就這樣柔聲融入人們的日常。拐進(jìn)街巷深處,“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現(xiàn)代吳語歌曲《聲聲慢》韻味悠長,百轉(zhuǎn)千回。這里的空間仿佛是跳躍的、交織的:網(wǎng)紅店從老宅中開出來,咖啡店的店招是古色古香的,最古老的非遺和最潮流的飾品擺在同一櫥窗,評彈聲與吉他聲遙相呼應(yīng),煙火氣與文藝范相得益彰——平江路就像蘇州的“雙面繡”,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既古老又年輕。
不知不覺間,行至平江路北,風(fēng)息雨停,暮色四合,櫓聲欸乃,月掛半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碧а弁?,與白居易《正月三日閑行》詩中意蘊(yùn)仍然是一致的,甚至于他詩文中散發(fā)出來的氣息,也還飄忽在平江路上。
步出老街,回首再看,悠悠江南,在巷中,在心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