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的對外開放是兩種不同形式
近些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踐,在全世界范圍內產(chǎn)生了空前的影響力,而其中的“一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v觀中國古代歷史,有兩次對外開放的高峰時期,即唐朝和宋朝,而這兩個朝代對外開放的形式是不同的,唐朝是“萬國來朝”的帝王榮耀,而宋朝則是“萬國通商”的經(jīng)濟繁榮。宋代更加注重實用主義,對外貿易做得風生水起,達到了歷史上的新高,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對外貿易法規(guī)《市舶法》誕生了,比1651年英國頒布的第一個保護英國本土航海貿易壟斷的法案《航海條例》早了571年。
第一部外貿法——《市舶法》
市舶是唐宋時期對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稱。海外貿易的立法起步于唐朝,但是沒有形成體系。到了宋代,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發(fā)展,對外貿易立法也逐漸趨于完備和成熟。在北宋建立之初,一些貿易制度主要靠皇帝發(fā)布詔令執(zhí)行,如皇帝曾下詔規(guī)定一些特殊商品由官府壟斷專營,《宋史》記載:“太宗時,置榷署于京師,詔諸蕃香藥寶貨至廣州、交阯、兩浙、泉州,非出官庫者,無得私相貿易?!钡@些都是臨時性的規(guī)定,地方政府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有些偏差,在執(zhí)法上有些混亂,有一年廣州對外貿易大幅度減少,有人說是因為市易司干擾,所以外商不來了,皇帝命令提舉司追查這件事,以正視聽。
此外,朝廷三令五申嚴禁私自交易,但是屢禁不止,于是關于市舶制度的立法被提上了議程。宋神宗元豐三年,朝廷頒布了我國古代第一個專項外貿法規(guī)《元豐廣州市舶條法》(簡稱《市舶法》)?!端问贰酚涊d:“三年,中書言,廣州市舶已修定條約,宜選官推行?!痹摲ㄒ?guī)雖然前面冠以“廣州”二字,但是不局限于廣州一地執(zhí)行,而是通用于全國。
《市舶法》確立了對外貿易的經(jīng)營與管理主體即朝廷,同時也保障了民間商人(私商)的合法權益,但是要求他們必須取得合法貿易資格,由市舶司頒發(fā)外貿經(jīng)營許可證(公據(jù)),才能從事海外貿易;在加強商船出入境管理上,商船出海前先到市舶司登記,領取公據(jù),返航時,在原發(fā)航港口住舶,接受檢查,并且不準夾帶違禁物品和前往違禁地區(qū),由官府派兵監(jiān)視,以防船貨逃稅。
《市舶法》規(guī)定,要有三人擔保,才能允許出海,朝廷嚴格進口貨物的管理,采取禁榷制度,對一些商品由官府專營,其余物品可以自由買賣?!端问贰酚涊d:“其后乃詔:‘自今惟珠貝、玳瑁、犀象、鑌鐵、鼊(bì)皮、珊瑚、瑪瑙、乳香禁榷外,他藥官市之余,聽市于民?!?/p>
海上運輸線路的形成,極大地促進了北宋的對外貿易,一時間,南方各大港口外商云集、船舶迤邐、千帆競發(fā),萬國通商的繁華景象蔚為壯觀。
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北宋中期在五六十萬貫上下,南宋時期達到了150萬貫以上,約占朝廷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經(jīng)濟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摘自《文史博覽》 鄭學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