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男
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鐫刻著文明的脈絡。歷代先賢或于鬧市街巷,或于山林草堂,播下文明的種子,為城市留下賡續(xù)千年的文脈。揚州也不例外。
仁豐里,一條約700米長的老街,是唐代揚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遺存,南北走向,似魚脊椎骨,兩側東西向整齊排列著頭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數(shù)條小巷,宛如根根魚刺,因而又被人們形象地稱作“魚骨巷”。作為揚州最古老的街區(qū),仁豐里匯集了十幾處隋唐至明清的文博遺址,可以說,仁豐里見證了揚州城歷史興衰更迭,是揚州文化底蘊的窗口和名片。阮元家廟和宅第便坐落于此。
一部《文選》育賢人
阮元家廟位于仁豐里東出入口處的毓賢街8號,這條街曾多次改名。隋唐學者、文字學家曹憲曾居于此。曹憲對音韻文字之學很有研究,他以梁昭明太子的《文選》教授學生,并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撰寫了《文選音義》,文選學這門學問也由此大興。相傳,唐太宗讀書時若遇到疑惑不解的字,又無字書可查的,就會派使者到揚州來向曹憲請教,曹憲都能一一回答,而且引證清楚明白。
曹憲教授學生《文選》的地方被稱為“文選樓”。阮元告老還鄉(xiāng)后,在此居住并建藏書樓。為紀念曹憲和曹憲的學生李善,阮元將藏書樓取名為“隋文選樓”,這條巷子也因此得名為選樓巷。阮元故去后,因為他曾經(jīng)做過太傅,為了紀念他,選樓巷改叫太傅街。后因西段設有安定書院,很多名師在里面講學,又改為毓賢街,諧音“育賢”,指培育賢人之意。
一部家訓傳后人
阮元是清代中期著名的顯宦、學者。他為官的同時致力于學術研究,既是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又是乾嘉學派的后起之秀和揚州學派的領袖。勤向?qū)W、廉從政,構筑了阮元的人生底色。
幼時,阮元有口吃的毛病,讀書時常受到同窗的嘲笑,加上老師要求嚴格,導致他心懷畏懼,不愿讀書。母親得知后嚴厲批評了他,并陪同他一起誦讀。母親對阮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勵志向?qū)W成了他畢生的追求。在從政的閑暇之余,阮元堅持勤學苦讀,著書立說,刊印或編著《經(jīng)籍纂詁》《皇清經(jīng)解》《十三經(jīng)注疏??庇洝贰锻鹞瘎e藏》等著作3600多卷,涉及經(jīng)學、哲學、語言學、金石學等諸多門類。他也把這種求學精神傳給了后代,為了鞭策兒子苦讀,他還撰寫了“歡喜性生方嗜學,和平心定即修身”的楹聯(lián)懸掛于書塾中。
阮元的祖父阮玉堂官至參將,雖掌握大權,卻廉潔奉公,告老還鄉(xiāng)后家里甚至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困窘時一度沒有存糧。阮元的父親阮承信因家境貧困不得不放棄科考,靠充當商幕來養(yǎng)家糊口,但他堅持教子勤學、清廉。阮元為官時,不但自己嚴守廉潔,而且從嚴治貪,毫不手軟。每年壽辰,為了躲避部下和門生送禮,阮元會避客煮茶于竹林或出游于山寺,年年如此,一直到去世,留下了“竹林茶隱”的佳話。他的長子阮常生,亦牢記家規(guī)家訓,為官期間除俸祿外,一絲一粟也不多取。阮常生的兒子阮恩海等做官后,也都是奉公守紀、盡職廉潔的好官員。
承前人之德,啟后世之風。阮氏家族一脈相承,勤學不輟,勤廉為官,堪為模范。2008年,揚州市政府決定重新修葺阮元家廟,并從揚州博物館抽調(diào)人手協(xié)助。工作人員在修繕現(xiàn)場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埋藏在石灰下百年的三塊石碑,石碑上記載的,是一篇名為《官批阮氏義產(chǎn)章程》的文章。后經(jīng)考證,這篇文章是阮元授意叔叔阮鴻所寫,而文中對族人的要求,正是阮元家訓的雛形。阮氏后人阮錫安通過文章的內(nèi)容,結合阮元的詩詞信札等,歷時十年,編纂出了《阮元家規(guī)家訓選著》。
家風正,則國風正;家道昌,則國家強。阮元留下的家規(guī)家訓不僅是其后人成長的指向標,也是牢固屹立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燈塔,指引我們堅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