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羅莎·盧森堡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 對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做出重要貢獻。她的代表作《資本積累論》較為全面完整地闡明了盧森堡在經濟方面,尤其是資本積累方面的研究,在當時第二國際內部引起了強烈影響。她對馬克思的《資本論》進行深刻分析,進而得出對于帝國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思考,對于我們認識當代資本的本質、反思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站在現實和歷史之上,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資本積累理論。
十九世紀后半期到二十世紀初,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并向外進行侵略擴張,這意味著對資本積累的看待需要站在全球范圍內分析,不再局限于民族國家內部。在經濟方面,資產階級通過建立現代信用制度、完善交通等方式,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與此同時,無產階級內部也發(fā)生了新變化。在第二國際內部,修正主義、改良主義開始抬頭,曲解、修改馬克思的思想,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也在大大動搖。
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盧森堡從經濟學角度入手,以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為起點,圍繞資本積累、擴大再生產進行論述,寫作《資本積累論》一書。
盧森堡對馬克思在《資本論》里的再生產圖式進行總結、批判,一定意義上開啟了對《資本論》重新審視的新階段。
1.對馬克思簡單再生產的思考
在《資本論》中, 馬克思運用抽象法, 只設定工人和資本家兩個階級,將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分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三個部分。將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tài)上劃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的第一部類和生產消費資料的第二部類。盧森堡認為,馬克思的再生產不僅是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也是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再生產的價值關系。盧森堡第一次詳細論述了不變資本中的資本磨損和折舊問題。關于商品經濟下貨幣流通問題,盧森堡反對馬克思的貨幣生產屬于第一部類的觀點,她認為貨幣屬于新的部類,第三部類,認為貨幣不進入生產,不進入消費,是一種純粹的流通費用,隨著商品生產消滅而消滅。
2.對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的思考
盧森堡認為,如果從字面上看《資本論》,總是資本主義自己實現全部剩余價值,兩大部類所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只能在兩大部類之間進行交換,資本主義本身就能實現擴大再生產。但她通過分析發(fā)現,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積累率越髙,生產資料的供應就越不足,第一部類的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逐漸減少,第二部類供應給第一部類的消費資料就越少,發(fā)生消費資料的生產過剩。這樣一來,資本主義進行擴大再生產就遇到困難,出路只能是由“第三者”來解決。在盧森堡看來,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圖式無法在事實層面成立。在此圖式下,不斷積累的剩余價值失去了實現的途徑,資本積累無法繼續(xù)。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分析,“限于在完全由資本家與工人所構成的社會里,”但盧森堡認為,在這樣一個封閉化的空間中,消費者只包括資本家和工人。而資本家所消費的和工人所獲得的只是剩余價值中的一部分。盧森堡經過推理論證,認為要實現兩部類的所有剩余價值,就需要在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以外,尋求吸收剩余價值的需求。在她看來,多余的、對于剩余價值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帝國主義階段只能借助非資本主義市場完成。這種新的需要有自愿的,更多是被強迫的。
資本積累的第二個前提是獲得“不變資本的這些物質要素”。盧森堡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只占世界總生產中很小一部分。僅依賴資本主義內部的生產要素無法達到它實際的高度。資本積累的物質要素同樣嚴重依賴非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天生具有致富欲、剝削欲和統(tǒng)治欲,“它的實質在于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并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辟Y本以剝削為目的,向全世界擴張,在擴張中積累價值,獲取生產資料。
盧森堡指出:“現實的可變資本,并不是工人的生活資料,而是活勞動。因此,資本積累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活勞動的供應,而這種活勞動,為了滿足積累的需要,能為資本動員起來。”馬克思用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的方式追加勞動。而在盧森堡看來,還可以從資本主義領域以外的社會儲藏庫中招募。從非資本主義階層及非資本主義國家中,追加勞動力。總之,從剩余價值的實現、物質要素的獲得,再到勞動力的追加,資本主義要想實現資本積累,離不開非資本主義的經濟市場。而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會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崩潰,進入一個無法回頭的漩渦。
建立在資本積累理論基礎之上,帝國主義的崩潰有了可循之據。一方面,資本主義在擴張中消滅非資本主義領域,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依賴于非資本主義,這是他們的生存條件。隨著一步一步地擴張進行,非資本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一部分,進而消失,擴大再生產停止,資本主義的最終階段: 帝國主義也就崩潰,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完結。盧森堡從資本積累的角度論證資本主義的滅亡,而不是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性(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分析資本主義的滅亡。
盧森堡指出,帝國主義將會以兩種方式崩潰:一是資本主義向全世界擴張,直到沒有任何外部市場可以擴張,也就走向了終結;二是在擴張中造成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引起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斗爭,從而導致帝國主義崩潰。
1913 年3 月,在讀完《資本積累論》之后,列寧評論到:“羅莎的新著《資本積累論》讀過了。胡說八道!歪曲馬克思?!绷袑幷J為資本主義的快速發(fā)展得益于生產方式的改進和技術的完善,資本主義國家注重技術創(chuàng)新和科技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在全球歷史領域,盧森堡認為,整個世界歷史過程中,有一個資本主義體系的建構過程。如果資本主義體系在世界體系中不完結,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局部的無產階級革命不能改變歷史趨勢。列寧反對這一點,認為在東方國家可以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改變世界格局,強調世界歷史的偶然性。列寧和盧森堡都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但出發(fā)點不同:列寧關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盧森堡則注重資本主義全球斗爭。
布哈林認為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第一,提出了資本主義和非資本主義環(huán)境之間的問題。但她只限于提出問題而已。第二,把再生產問題提高到了首位。第三,提出了帝國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問題。布哈林也看到她的理論錯誤和消極的一面,他指出,盧森堡的理論強調資本積累和生產過程,但卻忽視了貨幣流通和交換過程的作用。其次在方法論上存在問題。盧森堡的理論過于強調靜態(tài)分析,忽視了動態(tài)分析。此外,布哈林還認為盧森堡提出的政策建議過于激進,忽視了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和社會承受能力。他認為,經濟發(fā)展需要逐步推進,不能一蹴而就。在圍繞馬克思再生產圖式,盧森堡的理論會引起如下的問題:第一,對民族問題的錯誤提法;第二,對殖民地問題的輕視和錯誤理解;第三,對農民問題的輕視和錯誤理解。他們對資本積累看法不同,主要是因為二人出發(fā)點不同,盧森堡從剩余價值的實現出發(fā)進行思考,而布哈林則是從利潤獲取角度來看。
盧卡奇高度評價了盧森堡在資本積累問題上的研究。他認為,盧森堡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并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創(chuàng)新。他認為,盧森堡在文獻梳理時,生動地展現了歷史總體的輪廓。在《剩余價值論》中遵循了黑格爾、馬克思的傳統(tǒng),使得問題史、文獻史的表述方式得以體現。最后,盧卡奇認為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他指出,盡管資本積累理論在當時引起了爭議,但她深入研究資本積累問題,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得出無產階級革命的結論,對于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評價經歷了被批評到肯定的轉變。20 世紀初期到90 年代,由于蘇聯革命的成功和話語權的影響,盧森堡受到批判,被認為在政治經濟知識和資本積累邏輯上存在錯誤。但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盧森堡的思想。
盧森堡在《資本積累論》中從總體性角度去分析帝國主義全球擴張和崩潰,對今天我們看待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建立起全球化與資本積累的內在聯系。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揭示了資本積累的動力機制,即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剩余價值和市場份額,必然會通過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來實現。這種機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推動全球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擴張。全球化與資本積累之間的聯系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把握全球化中資本因素的地位。
另一方面,揭示了資本積累與全球化的內在矛盾。盧森堡認為,資本積累的動力是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她也指出了資本積累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如市場飽和、過度競爭、財富與貧困積累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可能導致全球化進程的停滯或逆轉,引發(fā)逆全球化的趨勢。資本在全球范圍流動過程中,原來民族國家的邊界變得模糊。近年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試圖重新樹立起自己的邊界,貿易保護、孤立手段層出不窮。兩種潮流的交融使得全球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沖突更加錯綜復雜。
盧森堡的理論揭示了全球化背后資本主導不變的本質,在舊的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全球化會產生復雜危機,但全球化本身也能帶來機遇,所以問題在于,應該推動一個新的不以舊資本為邏輯主導的全球化。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應運而生,通過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理念,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
盧森堡把馬克思的單個的資本主義形態(tài)擴大到了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用一種動態(tài)過程看待歷史趨勢,指出資本積累不是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是經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在內的歷史運動。資本主義擴張的過程中,引起的不僅是經濟沖突,還有交往方式、民主政治體系、民族文化等沖突。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對于資本主義擴張中帶來的要素,要有所辨別,拒絕被動現代化,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比如,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工業(yè)文明、科學技術等非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要素,同時要嚴格取舍政治體制,分辨各種西方思潮。
當前,世界已經演變成一個由多方勢力交匯而成的復雜結構。資本主義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而是與其他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相互交織在一起。許多國家既擁有資本主義的特點又擁有非資本主義的特點,例如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也在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和私有化進程,一些發(fā)達國家也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限制和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情況的復雜和多維,而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這種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的格局和發(fā)展趨勢,為制定更加全面、可持續(xù)的全球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盧森堡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擴張過程中犧牲東方利益,被西方吞噬。但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建設自己的現代化模式,堅守自身陣地,促進自身發(fā)展。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應該打破二元對立的固化思維,通過進行自身政治、經濟等結構變革,積極調整與各個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為我們國家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完善市場機制提供了依據。對于防止社會主義西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無產階級立場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應以歷史眼光看待盧森堡的貢獻。盡管她在關于民族問題、農民問題上、關于資本積累和社會主義民主等方面有過一些誤解,但在實踐和理論方面仍然為無產階級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盧森堡敏銳洞察帝國主義發(fā)展情況和趨勢,揭示其剝削和擴張本質,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們要學習盧森堡總體性和批判性的研究視角,科學、準確地運用學習盧森堡的思想,最大程度地實現其理論與現實意義。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