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聰
[摘? 要] 不同于傳統(tǒng)的哥特創(chuàng)作,女性創(chuàng)作的哥特小說自成一派,可謂是女性作家乃至整個女性群體生存境遇的傳聲筒。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延續(xù)了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同時也包含了浪漫主義色彩,哥特因素就是其中之一。夏洛蒂對于哥特傳統(tǒng)的應用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在繼承中完成超越,顯示出富有獨特色彩的哥特藝術(shù)魅力。本文借鑒迪亞娜·赫費勒的女性哥特主義理論,試圖剖析《簡·愛》作為女性哥特小說的基本特征及意義。
[關(guān)鍵詞] 夏洛蒂·勃朗特? 《簡·愛》? 女性哥特? 哥特意象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8-0060-04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簡·愛》自1847年問世以來就一直備受關(guān)注。在《勃朗特姐妹研究》的序言中,楊靜遠寫道:“在英語文學史中,勃朗特三姊妹是一種很獨特的類型。她們既作為璀璨的星座而閃耀,又作為單獨的巨星而發(fā)光,至少對夏洛蒂和艾米莉來說是如此。”[1]許多評論家傾向于將《簡·愛》視為一部女性主義小說,但鮮有將《簡·愛》的哥特語境與女性主義觀點結(jié)合做解讀。迪亞娜·赫費勒提出的女性哥特主義理論可以為這部小說的解讀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根據(jù)赫費勒的理論,哥特式女性通常出身低微、置身逆境,在男性哥特式人物的折磨下成長,最終走向成熟和美滿[2]。《簡·愛》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哥特世界里,簡作為一個具有反抗意識的女主人公,必須學會獲得一種生存策略,即“被動-進攻”[2]的防御策略。一方面,她掌握了這種策略的精髓:表面上溫順、服從,內(nèi)心反抗、進攻,在適當?shù)臅r候打擊或操縱強大的對手;另一方面,簡從書本和朋友那里得到的安慰幫助她釋放了焦慮和壓抑的情緒,為接下來的戰(zhàn)斗注入精神力量。這種“在服從中反抗”[2]的自我保護策略在簡獲取獨立的進程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最終,簡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好運,從男性控制下的哥特式鉗制中逃脫出來,并依靠一筆可觀的財產(chǎn)結(jié)束了寄人籬下的生活。此外,置身于艱難的處境下,來自牙買加的瘋妻伯莎和養(yǎng)女阿黛勒也通過運用類似的生存策略,最終成為鮮明立體的女性形象。
本文以女性哥特主義理論為基礎,重新發(fā)掘《簡·愛》這部經(jīng)典之作中的女性哥特元素,并探索女性哥特小說的傳統(tǒng)與夏洛蒂的繼承性超越,分析其作品中的哥特人物及哥特意象。
一、女性哥特與夏洛蒂
1.哥特小說
“哥特”一詞發(fā)端于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這種藝術(shù)從建筑領(lǐng)域擴展開,對英國乃至整個西方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18世紀后半葉起,哥特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學體裁[3],而哥特小說作為哥特文學的主干,其開山之作普遍被認為是霍勒斯·沃波爾的《奧托蘭多城堡》。由于其內(nèi)容充滿了能夠喚起人恐怖、神秘和陰郁感的描寫,哥特文學也為人所詬病,認為其離奇的情節(jié)在滿足讀者的審美趣味的同時,也容易引發(fā)道德和良善的墮落[4]。此外,哥特文學表現(xiàn)的主題往往是人性的陰暗面,難免因其人為的過度矯飾、恣意的想象,受到主流文學流派的嚴厲批評和極力排擠[5]。伯克試圖在崇高與恐怖之間建立系統(tǒng)性的聯(lián)系,這一努力也推動了哥特體裁走出邊緣化的泥潭[6]。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哥特文學也逐漸擺脫了臭名昭著的名聲,成為一種經(jīng)典小說流派。
從文學自身的發(fā)展傳統(tǒng)看,英國哥特小說的出現(xiàn),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承襲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學傳統(tǒng),也受到莎士比亞以來的悲劇、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至18世紀后期,遂形成一個獨立的小說流派。此外,哥特小說在思想主題、人物類型塑造和風格特征三大方面也同樣可以找到圣經(jīng)文化的淵源,尤其是耶穌之死和地獄觀念所產(chǎn)生的效應,極大地影響了哥特小說的創(chuàng)作[3]。
2.女性哥特
“女性哥特”一詞是美國評論家艾倫·莫爾斯在1976年出版的《文學女性:偉大的作家》中首次提出的,她將關(guān)注的焦點從作品轉(zhuǎn)移到了作者身上,試圖強調(diào)女性作家在哥特文學中的創(chuàng)作努力。在莫爾斯看來,所謂“女性哥特”即“女作家以‘哥特這種文學形式創(chuàng)作的作品”[7]。她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術(shù)語,而且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將女性問題納入了哥特式語境。同時,女性的哥特創(chuàng)作會借用封閉性的意象來表達女性心理上的恐懼,以及潛在的對父權(quán)制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8]。因此,女性哥特文學成為女性意識的一個重要載體。
女性哥特傳統(tǒng)是站在女性的角度進行訴說,展現(xiàn)出女性的種種坎坷經(jīng)歷。不同于傳統(tǒng)哥特小說,女性哥特是從作品的現(xiàn)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削弱了傳統(tǒng)哥特中的超自然因素,將哥特的核心置于對“恐懼”這一特殊心理的閱讀體驗之上[9]。美國評論家伊萊恩·肖沃爾特指出,女性作家通過將女性哥特文學理論化,表達了女性對父權(quán)社會的反抗,反映了女性對自身性別的焦慮,從而向女性讀者傳達了一種共同的觀念[10]。換句話說,女作家通過在哥特語境中描繪女主人公的苦難和冒險,表達了她們對女性囿于父權(quán)社會這一境遇的共同態(tài)度,傾向于和女性讀者對于共同的處境產(chǎn)生共鳴,其中以安·拉德克利夫、瑪麗·雪萊和勃朗特姐妹的作品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
3.夏洛蒂的女性哥特
羅伯特·海爾曼在其1958年發(fā)表的文章中,探討了夏洛蒂把傳統(tǒng)哥特體改為“新”哥特體的超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11]。首先,夏洛蒂利用象征的手法減少了哥特體因素,創(chuàng)造出一種感性的哥特體小說。當瘋狂的伯莎半夜?jié)撊牒喌姆块g,充滿惡意地將新娘的面紗撕成兩半時,這一舉動也象征性地破壞了計劃中的婚禮。小說中諸如此類的很多象征和預敘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傳統(tǒng)哥特體所追求的較為單純的驚險感或短暫的緊張感。
其次,作為夏洛蒂的少年讀物[12],哥特文學無疑影響了她后期的創(chuàng)作。她筆下的女性人物都充滿了激情和想象,這與小說試圖追求的理性主義基調(diào)相悖。正如海爾曼所言,“這些激情的中心是一種近乎暴烈的獻身精神,它包含著追求獨立的狂熱,過度活躍的反應,此外還加上自命清高、顧影自憐和心懷嫉意的競爭心理。在某種程度上,那些女主人公都非女性化了,失去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溫柔氣質(zhì)”[11]。作者在她們身上注入了一種對情感和個性的陰暗面的新的感受,在《簡·愛》中便有這種心理和情感的體現(xiàn)。
二、女性哥特人物的塑造
傳統(tǒng)的哥特小說中包含柔弱不幸的少女形象,與暴君形象構(gòu)成了鮮明對立的兩極,前者因揭露矛頭而直指人性的丑惡與黑暗[3]。同時,作家試圖通過對女主人公逐漸走向成熟和智慧的展現(xiàn),闡明女性對自身和世界日益增長的認識將幫助她們解碼和重新編纂男權(quán)意識形態(tài),并為自己所用。因而,夏洛蒂筆下的人物已經(jīng)突破了模仿的限制,與傳統(tǒng)的哥特人物高度模式化的形象有所不同,她筆下的人物雖然具有一定的哥特氣質(zhì),但也極大地淡化了哥特人物的傳奇色彩,更具有現(xiàn)實性,其中塑造的女性角色體現(xiàn)了被操縱與反抗性并存的特點,而這也是女性哥特式人物特征的一大體現(xiàn)。
1.隔絕的狀態(tài)與不斷地逃離:簡·愛
簡·愛表面上具有沉默、溫和、順從的傳統(tǒng)女性特質(zhì),而在內(nèi)心深處,她卻傾向反抗強加己身的既定束縛。作為一個哥特式女主人公,簡被賦予了獨立、剛毅和沉著的個性,她經(jīng)受磨難而不屈從。通過運用培養(yǎng)出來的“在服從中反抗”[2]的防御策略,簡實際上在抗爭中取得了勝利。作為一個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中奮斗的哥特式女英雄,簡運用這種生存策略,使她免受邪惡的男性形象和哥特式環(huán)境的過于猛烈的攻擊。正如赫費勒指出的,“拉德克利夫及其追隨者在整個女性哥特中所倡導的立場是一種‘明智的被動,或者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認為是一種被動的侵略形式”[2]。如果一個哥特式女主人公想要保持自己的完整并智勝她的男性對手,她必須看起來脆弱和順服,與此同時,她需要等待反擊的機會,操縱甚至支配他們。因此,盡管簡出身凄慘、身處逆境,但她通過四次逃離不斷擺脫柔弱與被壓迫的形象,敢于宣稱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她的反抗和逃離的歷程使其成為女性哥特主人公的范式。
2.幽閉的閣樓與燃燒的火焰:伯莎
伯莎作為簡與羅切斯特結(jié)合的阻礙,她身上也具有哥特小說女性的一些特征。在嫁給羅切斯特之后,因家族遺傳精神病的復發(fā),她被像對待動物那般被囚禁起來,不見天日[13],這與傳統(tǒng)哥特小說中被囚禁折磨的女性形象相符。但在夏洛蒂筆下,伯莎也帶有赫費勒式哥特女性形象的特點,比如她似幽靈般不時出現(xiàn)的身影、走廊里回蕩的陣陣狂笑、多次縱火破壞莊園的行為等。伯莎盡管不能像簡·愛那樣通過言說為自己辯護,也無法采用所謂“被動-進攻”[2]這一明智的防御策略,但她以一種更為激進的方式反抗著羅切斯特的囚禁,以歇斯底里的方式對整個父權(quán)制度的壓迫發(fā)出抗議,甚至不惜將矛頭直指間接促成這段婚姻的弟弟梅森先生,并在他時隔多年的來訪中咬傷了他,“羅切斯特先生從她手里奪走刀的時候,她像只雌老虎似的撕咬著我,她說她要把我心里的血吸干”[13]。最終,伯莎以自盡的代價結(jié)束了被囚禁的生活。
3.父親的禁令與言說的意愿:阿黛勒
羅切斯特和養(yǎng)女阿黛勒構(gòu)成了傳統(tǒng)哥特小說中暴君和柔弱少女這一組對立形象的代表,前者代表了父權(quán)的壓制力量,后者發(fā)出了女性哥特式的抗爭。羅切斯特不僅具有惡棍英雄似的外表,“他的臉黑黑的,五官嚴厲,露出愁容;這時候他的眼睛和皺著的眉毛看上去好像慍怒和受了挫折”[13],在性格上也有類似的特點,在無法解除的婚姻的束縛下煎熬度日、郁郁寡歡。長期受到壓抑的他又將自身的古怪脾氣發(fā)泄在周圍人身上,對于養(yǎng)女的冷漠和苛刻尤其明顯。羅切斯特盡管不曾讓阿黛勒缺衣少食,但對待她的方式卻極其有壓迫感,這對一個天真燦爛、生性活潑、喜愛唱歌和跳舞的法國小女孩而言是不堪忍受的。不過,阿黛勒沒有放棄以歌聲言說自我,讓舞姿發(fā)出吶喊,“她拉開衣服,用滑步橫過房間,到羅切斯特跟前,踮起腳在他面前輕盈地轉(zhuǎn)了一圈,然后一膝著地,在他腳跟前蹲下,嚷道,‘這就像媽媽做的那樣,是不是,先生?”[13]。
三、女性哥特意象的運用
1.房間
在女性哥特小說中,房間常常被賦予兩種功能,它可以是女性抵抗外界侵襲的堡壘,也可以成為禁錮她的監(jiān)獄[14]。而房間作為封閉意象的代表,體現(xiàn)了女性作家對自我的認知,也折射出源于自身的焦慮與無助。居住在封閉屋子中的女主人公,往往易陷入危險的境地。比如,禁閉簡·愛的紅房子和囚禁伯莎的狹窄閣樓?!霸谝婚g沒有窗戶的屋子里生著火,火的周圍用高而結(jié)實的圍欄圍著,天花板上用鏈條掛著一盞燈”[13],這令人窒息的場景就是禁閉伯莎的房間,隨后頻頻發(fā)生的驚悚詭異的事件,使哥特式的恐怖氛圍愈來愈濃。半夜閣樓上傳出的陰冷狂笑,羅徹斯特的房間夜半失火,以及伯森被咬傷后的尖叫……所有這些都加深了莊園的陰森可怖,也對簡釋放了危險預警的信號。當簡遇到了瘋女人伯莎后,二者的相遇使得打破封閉、逃離幽禁這一主旨達到了頂點。
2.暴風雨
歷經(jīng)莎士比亞時代而體現(xiàn)在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暴風雨意象,已經(jīng)形成一個有固定內(nèi)涵和外延的、成熟的意象體系,這在文學史上是一個奇異的景觀[15]。暴風雨是夏洛蒂筆下頻繁出現(xiàn)的意象,用以渲染氛圍、烘托人物心理。暴風雨意象同樣為《簡·愛》的文本帶來了濃重的哥特色彩,象征著主人公內(nèi)心的情感矛盾在瞬間的集中和爆發(fā),表達出對自由的呼喚。此外,暴風雨的出現(xiàn)也是推動情節(jié)的有力手段,自然而然地改變了人物的處境,“雨下得很猛,再次把我淋得濕透”“我倒在門口濕漉漉的臺階上;在萬分悲痛中,我呻吟——我扭手,我哭泣”[13]。簡孤身出走桑府,緊接著,在荒原上,她遭受暴風雨的侵襲,飽嘗了饑餓的苦澀和貧困的窘迫,這預示著前路的陰沉和渺茫,象征生存的艱難,但簡并沒有因此而喪失追求獨立的意志,也不曾為自己的出走而感到悔恨。不難看出,簡自尊自愛的獨立形象與她人生道路上遭受的各種暴風雨的洗禮息息相關(guān)。
3.項鏈與婚紗
除了密閉的空間意象外,另一類意象,譬如珠寶、鏡子、嫁衣等常見之物,因其特殊的意義或具有某種效果,也具有束縛之意。羅切斯特在婚禮前夕聲稱要親自把鉆石項鏈戴在簡·愛的脖子上,這顯示出兩性關(guān)系中羅切斯特與簡的位置,前者是男權(quán)社會中的主宰,簡戴上他送的項鏈,則意味著成為他的附庸。在西方傳統(tǒng)中,白色象征著純真和貞潔,穿上婚紗意味著女性的身份從少女轉(zhuǎn)變?yōu)槟行缘钠拮?。然而,在父?quán)制下,婚禮儀式和婚紗只是為了掩蓋女性的他者身份,婚紗成為束縛女性肉體和自由意志的載體。羅切斯特在婚禮前夕贈予簡項鏈和婚紗,并自作主張、大張旗鼓地為簡制作禮服和配飾,這令慣于樸素的簡產(chǎn)生了不言自明的壓迫感,所以她斷言,“我永遠也受不了讓羅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得像個玩偶,或者像第二個納達厄每天讓金雨淋灑在我的周圍”[13]。羅切斯特的種種舉動,除了受所謂愛意的驅(qū)使之外,也是丈夫?qū)π禄槠拮邮┱箼?quán)力的一種表現(xiàn)。
四、結(jié)語
《簡·愛》作為一部富有女性哥特色彩的小說,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一方面,這部小說沿用了傳統(tǒng)哥特小說刻畫人物的技巧,并運用一系列意象群的描寫為文本增添了別樣的哥特韻味,這些因襲手法可以視為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對傳統(tǒng)哥特小說的一種繼承,但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也實現(xiàn)了某種超越。另一方面,小說通過女性視角對人物形象進行了新的闡釋,盡管置身于哥特環(huán)境下的種種危險之中,女主人公簡·愛、瘋妻伯莎以及養(yǎng)女阿黛勒均采用了“被動-進攻”[2]的防御策略與男性主導的社會制度進行抗爭,這是一種女性在男性的統(tǒng)治下的生存策略。她們精心營造一種無能為力的順服表象來獲得與哥特男性及整個父權(quán)制抗衡的力量。此外,女性在走出父權(quán)制藩籬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最終會得到回報——簡·愛帶著巨額遺產(chǎn)如愿組建家庭、伯莎以死亡的高昂代價換取了自由、阿黛勒走進天地更為廣闊的校園,三位人物的結(jié)局象征著女性的勝利,這不失為女性哥特小說家的愿景在文本中的投射,并取得了一種補償性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楊靜遠.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2] Hoeveler D L.Gothic Feminism: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Gender from Charlotte Smith to Brontes[M].Philadelph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
[3] 李偉昉.黑色經(jīng)典:英國哥特小說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 黃祿善. 境遇·范式·演進——英國哥特式小說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5] Howells C A. Love,Mystery,and Misery:Feeling in Gothic Fiction[M]. London: Athlone Press,1978.
[6] Punter D.The Literature of Terror:A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s from 1765 to the Present Day[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0.
[7] Moers E.Literary Women:The Great Writers[M].Oxford:Oxford UP,1976.
[8] 吉爾伯特,古芭.閣樓上的瘋女人[M].楊莉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9] 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論女性主義性別與體裁理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2).
[10] Showalter E.Sisters Choice:Tradition and Change i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M]. Oxford:Clarendon,1991.
[11] Hellman R.Charlotte Brontes “New”Gothic Novel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58.
[12] Hoeveler D L,Morse DD.A Companion to the Bront?s[M].Chichester:Wiley Blackwell,2016.
[13] 勃朗特.簡·愛[M].祝慶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14] 劉一寧.推不開的門——女性哥特小說封閉意象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8.
[15] 吳蔚.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暴風雨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 陸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