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研究述評與展望

      2024-05-23 16:34:14徐園園
      公關世界 2024年5期
      關鍵詞:獲得感研究綜述思想政治理論課

      徐園園

      摘要:近年來,學術界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概念、特征、構成要素、生成邏輯及提升路徑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然而學術界對其研究多為學理探討,存在跨學科研究不足和實證研究匱乏等問題。因此,加強概念特征研究、夯實理論基石,在拓展研究對象基礎上遵循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開展多學科聯(lián)動的跨學科研究和實證研究,既是未來研究重點,也是未來研究難點。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研究綜述

      引言

      作為一種正向情感體驗,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評價思政課開展時效性的重要標準,又是思政課開展的最終目標[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貫徹大政方針的重要陣地,更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堅定政治立場、提高自身抗挫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下文簡稱“思政課獲得感”)不僅是政府和高校極度重視的問題,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緊要議題。

      目前學術界主要圍繞思政課獲得感概念、特征、構成要素、生成邏輯以及提升路徑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本文試圖通過歸納眾多學者研究成果并結合自身思考,形成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文獻綜述,為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些許新的思路。

      一、高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研究內容

      (一)思政課獲得感概念問題研究

      清晰界定研究對象的概念是研究得以深入的重要理論前提。不同學者從論述重點、研究領域和獲得主體這三方面對概念進行了界定。

      1.論述重點各異

      現(xiàn)有學者從重“獲得”和重“感受”角度出發(fā)對思政課獲得感概念進行了界定。如陳娟,王立仁從重“獲得”出發(fā),強調物質獲得,認為思政課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基于滿足自身需求的實際獲得而產生的積極感受[2]。付安玲則從重“感受”出發(fā),認為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中各種積極情感的有效組合。

      2.研究視域多元

      王帥從供給側出發(fā),提出思政課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在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中收獲體驗、得到認同并產生的一種滿足感[3]。韓一凡則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并強調思政課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積極獲得[4]。劉梅敬以教學內容為重點,指出教育對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評價、判斷和選擇的方法將所得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后產生的積極情感,就是思政課獲得感[5]

      3.獲得主體多樣

      部分學者將獲得主體定義為教學參與者,如張業(yè)振提出:思政課獲得感是教育參與者在切實獲得后產生的持續(xù)正向的主觀體驗[6]。另一部分學者并未提及教育者是否有獲得感,而是將教育對象作為主體進行研究,如王易,茹奕蓓提出:思政課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基于收獲而產生的正向情感。

      (二)思政課獲得感內在特征問題研究

      學術界對于思政課獲得感內在特征研究多以其形成過程、獲取內容和獲得主體這三方面,基本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

      現(xiàn)有研究程仕波以獲取形式出發(fā),提出高校思政課獲得感在獲取形式上具有三種特性,即在獲取過程中相互依賴、獲取方式上回溯分析、獲取結果上人人共享,是教學參與者在教育過程中通過雙邊互動對所獲內容進行回溯分析,從而共同享有的積極情感[7]。張業(yè)振則以獲得內容進行探討,提出思政課獲得感的內容要具有能動性、持續(xù)性、真實性和正向性。與此同時,還得出獲得感的生成是由教學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生且擁有的實際收獲和主觀情感所組成,具有意義共享特質,即師生共得性。

      (三)思政課獲得感構成要素問題研究

      對于思政課獲得感構成要素的研究,學術界以獲得感的實際獲取、獲取形式以及思想品德構成要素為依據(jù)進行了深入研究。

      韓一凡以日常生活中實際獲得為依據(jù),提出:思政課獲得感是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的獲得。王習勝則從內容的獲取形式上提出思政課獲得感是教學參與者通過所學知識對自身進行正面引導與“教化”,并解決自身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困擾而得到“點化”的情感生成過程。黃冬霞,吳滿意以教育對象的德行構成要素為依據(jù),將其劃分為心理、思想和行為層面的獲得感。在此基礎之上吳滿意又從知情意行展開分析,得出思政課獲得感包含認知、情感、意志以及實踐這四個要素。

      (四)思政課獲得感生成邏輯問題研究

      對于思政課獲得感生成邏輯問題研究學界已達成共識,即先有“獲得”,才有實“感”。根據(jù)這一共識,不同學者又將生成的邏輯過程劃分為了以下幾個階段。

      1.二階段論

      黃冬霞,吳滿意立足于二階段論,認為思政課獲得感是內生與外生機制聯(lián)合推動并深度融合后的產物,內生機制是其生成主觀動因,遵循“期望—參與—滿足—認同”的生成路線。外生機制是其生成外源動力,遵循“期望—整合—優(yōu)化—共建”的促生路線。兩種機制在形式和方法上互相補充、各有側重,共同推動獲得感生成[8]

      2.三階段論

      程仕波、熊建生得出思政課獲得感生成包含“獲得—映射—行動”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受教育者將實際獲得與自身心理預期對接后產生的行為沖動付諸實踐進行契合與檢驗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9]。陳娟,王立仁在“行動”環(huán)節(jié)上增添了心理升華,以萌生、形成和升華三階段與心理預期到有效參與、客觀獲得主體認同以及實踐轉化到自我實現(xiàn)這三個形成過程相對應。

      3.四階段論

      劉梅敬認為思政課獲得感是經過“理論—認知—判斷—選擇—實踐”的過程,也是“真知—信念(信仰)—理想—實踐”的過程。教育者通過把握受教者需要,選擇有實際價值的知識,對受教者進行心理接受和價值判斷的引導,幫助受教者將內在自我意識自覺外化為積極行為的過程。

      4.五階段論

      王帥從教育者設計教學活動層面出發(fā),提出思政課獲得感遵循“組織—深化—整合—優(yōu)化—共建”的規(guī)律,是從生理體驗、心理獲得、思想滿足、行動固化再到示范升華的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

      (五)思政課獲得感提升路徑問題研究

      對于思政課獲得感提升路徑的研究,學術界從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學環(huán)境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提出了優(yōu)化路徑。

      1.教育方法

      程仕波從供需出發(fā)提出提升思政課獲得感首先要做到供求合理,嚴格遵循供給與學生實際需求相依存法則,實現(xiàn)優(yōu)質對接。王帥從育人方式出發(fā),提出教育者要轉變策略,做到參與式互動、分別性引導和潛隱式宣傳。張業(yè)振提出當前應注重技術開發(fā),開設線上線下結合式教育。程剛在傳統(tǒng)方法的基礎之上提出對話交流法、情感育人法等新的創(chuàng)新方法以期增強獲得感。

      2.教育內容

      張業(yè)振提出教育內容既要強調政治性、科學性和邏輯性,又要不斷增強其層次性、針對性和聯(lián)動性。程剛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fā),提出教育者要提供具有思想深度、人文溫度、戰(zhàn)略高度特征的優(yōu)質內容[10]。孔祥慧提出要選擇紅色文化,不斷發(fā)揮其思政引領作用[11]。王再軍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政課的精神引領,提出教育者要不斷挖掘內在品質,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12]。

      3.教學環(huán)境

      程仕波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提出要打造縱向統(tǒng)籌和橫向聯(lián)合的教學環(huán)境,做到構建系統(tǒng)“大思政”育人格局、整合思政教育內部力量和不斷汲取優(yōu)質資源并驅。程仕波、熊建生提出良好環(huán)境營造要做到久久為功與機制托底的剛柔并濟。劉經緯、郝佳婧則從力量構建角度出發(fā),提出協(xié)同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做到加強領導力量、整合社會力量、利用網(wǎng)絡力量,共同促進良好環(huán)境的營造[13]。

      二、高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研究展望

      總體而言,學術界對思政課獲得感的探討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這一問題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相關理論研究尚未體系化,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些許不足。首先,作為一個新興概念,學術界對思政課獲得感尚未進行操作化定義。其次,現(xiàn)有研究成果多為重復性研究,創(chuàng)新性低,諸多內容還有待挖掘。再次,現(xiàn)有研究多為學理層面的研究,實證研究缺乏。最后,多學科、跨學科研究不足,研究視域狹隘。

      (一)厘清概念特征,夯實理論基石

      思政課獲得感作為一個極富中國特色的概念,在新時代背景下厘清其基本內涵是深入推進思政課獲得感研究的基本前提。

      現(xiàn)有研究中,對于思政課獲得感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論命題還有待進一步澄清。對其概念界定雖具有共性特征,但仍舊存在獲得主體多樣、論述重點各異、研究視域多元的細微差別。這就要求我們要綜合分析,厘清思政課獲得感與其相近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此外還要尊重其地域性特點,對其概念、特征等問題的剖析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背景相聯(lián)系,進行多方位、全方面、深層次研究。

      (二)拓展研究對象,加強差異互補

      教學參與者作為思政課獲得感的獲得對象,理性分析教學參與者獲得感的影響因素是提升其獲得感的必要手段。

      作為教學參與者,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共同構成了思政課獲得感的完整內涵。然而以往研究多以教育對象為主體,很少探討教育者的獲得感,造成了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獲得感之間的研究斷層。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對雙主體獲得感進行研究,遵循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進”的原則,既要研究教育對象獲得感產生的邏輯關系,又要關注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獲得感的推動作用,不斷積極探索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獲得感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好提升獲得感。

      (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實證研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明晰思政課獲得感的獲得現(xiàn)狀,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其獲得感提升的關鍵一環(huán)。

      眾多研究成果都是從學理層面進行分析和闡述,鮮少有對大學生獲得感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實證研究較為缺乏。其次,部分實證研究雖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開展,但問卷形式老舊、問題設計針對性不夠,無法全面準確地反映思政課獲得感的現(xiàn)狀。實踐出真知,只有立足現(xiàn)實,才能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出可行的優(yōu)化路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不僅要進行學理層面的分析探討,更要重視實證研究,以調查來反映現(xiàn)狀、以數(shù)據(jù)來支撐論點、以實踐來檢驗理論。做到將學理探析與實證調查相結合,從現(xiàn)實入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加強學科聯(lián)動,跨學科多向研究

      思政課獲得感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獲得,更是一種實實在在能夠感受到的情緒和感覺,多學科、跨學科聯(lián)合推動是其獲得感提升的重中之重。

      現(xiàn)有研究中大多將思政課獲得感局限為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獲得感,然而隨著“課程思政”走進課堂,如何上好專業(yè)課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已成為眾多學科的教學目標。因此,對于思政課獲得感的研究不能單單局限于本門學科之中,而是要從多學科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厘清不同學科對提升思政課獲得感的潛在推動作用。其次,獲得感作為一種主觀感受,是獲得對象自身所特有的一種心理活動,僅憑理論無法闡釋清楚,這就要求我們要跨學科研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把握獲得對象的心理變化特點和規(guī)律,為提出可行性提升路徑打下堅實基礎。

      結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其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更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成敗。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既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價值追求,更是高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既要不斷把握形勢、提高認識,更要以飽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所獲,自覺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文系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黨建專項項目《高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機理及提升策略研究》(編號:2022YKZX-01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易,茹奕蓓.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3):107-112.

      [2]陳娟,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及其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4):73-77.

      [3]王帥.供給側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緣起、邏輯生成與構筑[J].江蘇高教,2018(07):83-86.

      [4]韓一凡.日常生活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3):42-45.

      [5]劉梅敬.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9(07):244-248.

      [6]張業(yè)振.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內涵、邏輯及其實現(xi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6):67-71.

      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基本特征與提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12):57-62.

      [8]黃冬霞,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內涵、構成和形成機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28-32.

      [9]程仕波,熊建生.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07):22-26.

      [10]程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1):65-67.

      [11]孔祥慧.用紅色文化引領大學生思政工作[J].人民論壇,2019(07):128-129.

      [12]王再軍.思政教育何以讓學生更有獲得感[J].人民論壇,2019(05):118-119.

      [13]劉經緯,郝佳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探賾[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23-27.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

      猜你喜歡
      獲得感研究綜述思想政治理論課
      “獲得感”大盤點,你的2016有收獲嗎?
      女子世界(2016年12期)2016-12-27 19:43:00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35:46
      近五年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研究綜述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49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3:44
      小學課桌椅設計研究綜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3:41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搜索| 樟树市| 鹤庆县| 工布江达县| 新宁县| 贺兰县| 达尔| 宝清县| 蓬安县| 江华| 右玉县| 宣城市| 南澳县| 岗巴县| 汽车| 时尚| 汾西县| 锡林郭勒盟| 安阳县| 惠来县| 钦州市| 中山市| 得荣县| 河池市| 华容县| 华蓥市| 平武县| 冕宁县| 惠来县| 日土县| 沽源县| 抚顺市| 安新县| 宁强县| 山东省| 正蓝旗| 青海省| 尉氏县| 沙田区| 洛阳市|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