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 趙萌
【摘 要】 古典詩詞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聚焦核心素養(yǎng)、倡導學習理念變革的當下,教師謀求古詩詞教學的改進,需要加深對古詩詞的整體性理解。本文從“意象”這一詩詞賞析的重要概念入手,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為例,提出古詩整體教學的可行性路徑,引導學生在分析物象如何成為意象、意象如何營造意境的過程中,形成對古詩的整體理解,獲得真切的情感與審美體驗,真正感受到古典詩詞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意象 古詩 整體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載體?!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列于課程內容三大主題與載體形式之首[1]18,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提出了相應的古詩詞學習要求,倡導通過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增強文化認同感。在聚焦核心素養(yǎng)、倡導學習理念變革的當下,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也在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如引入“大單元教學”“群文閱讀”等整體性教學思路,但卻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中過分關注字詞的斟酌,忽視完整詩意的領會;重視思想感情的歸納,忽視詩歌意境的深入;即便是群詩閱讀,也往往著力于單篇古詩的解析,缺乏對多篇詩詞真正的統(tǒng)攝與整合……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沿著整體性思路謀求改進。
新課標對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價值與定位有如下描述:“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lián)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盵1]26因此,要想實現古詩詞的整體感知,教師需要立足古典詩歌的基本特點,了解其內部構成與形式規(guī)范,方能體味到其獨特的美感。意象是研究詩歌最簡單、最普通、最常見、最小的單位,是詩歌的細胞[2]。一個意象可能寄托民族亙古的情感追求,而零落在詩人生命中的一些共通的情感也會因為所見不同而與迥異的事物相遇。古往今來的詩人們在遵守這一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同時,依托各自的生命體驗創(chuàng)作出個性化詩作,將意象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也可以借由“意象”這一詩歌的文體密碼,探索古詩整體教學的可行性路徑。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包括了《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詩人通過景物的描寫,借景抒情或闡發(fā)哲理。詩中也涉及一些典型意象,如江、月、山、嶺、梅、雪等。意象既是物象與心象的統(tǒng)一,那么選擇物象一定離不開詩人細致的觀察,而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正是“處處留心皆學問”,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谝陨咸攸c,教師可以選擇意象作為這三首古詩整體教學的切入點,在探析物象如何成為意象、意象如何營造意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對詩歌的整體理解,獲得真切的情感與審美體驗,真正感受古典詩歌的獨特魅力。
一、誦讀涵泳,初步感知意象
詩歌意象是客觀物象與主體情感的偶然遇合,物象經過詩人的選擇與創(chuàng)作成了表現情感的載體。教師在以意象為抓手進行古詩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建立對意象的初步感知。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與思維發(fā)展水平,教師應該先將意象還原為具體的人、事、物,采用誦讀等方式,幫助學生在增強對詩歌的感受與理解的同時初步感知意象。
誦讀詩歌,首先要讀熟,讀準字音與節(jié)奏,并且結合注釋,從詞到句、從句到篇連綴起來,讀出大意。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誦讀的過程中,提醒學生關注重點字詞如“暮”“瑟”“降”“騷”“遜”“輸”的讀音,同時提出圈畫物象的要求,讓學生畫出詩歌中描寫的人、事、物。在學生對物象有了初步感知,能夠表達出“半紅半綠的江水”“如弓一樣的彎月”“變幻多端的廬山”“冬日爭春的梅與雪”等描述性語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帶著學生進一步誦讀品味,有條件的還可以采用吟誦、唱誦的形式,將意象的概念潤物無聲地融入課堂。例如,誦讀《暮江吟》,可以抓住重點詞“殘陽”“鋪”“可憐”等,反復揣摩,通過改變音調與音節(jié)的長短,讀出殘陽的柔和與廣闊,讀出詩人由內而外、油然而生的欣喜;誦讀《題西林壁》,可以通過調整誦讀節(jié)奏,讀出蘇軾緩緩道來的感悟與哲理;誦讀《雪梅》,則可以加入一些表演的元素,讓學生想象詩人的語氣與語調,體會詩人面對梅雪爭春難以裁決的局面時生動諧趣的表達。在這樣的品讀中,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從現實中的物象轉變?yōu)樵姼柚械囊庀?,詩人進行了怎樣獨具個性的內部加工。這些誦讀要點可以由教師先行指出或示范,學生明確后,采用分小組誦讀、學生互評等多種方式,對詩歌進行涵泳體悟。
古典詩歌本身就具有聲韻美,適合在誦讀中體會,學生借由誦讀涵泳,“感知由文字、聲音喚起的形象和情感,而不僅僅是了解內容”[3]。誦讀可以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將他們較快地帶入詩歌學習的氛圍,學生通過改變節(jié)奏、揚抑聲調、變化語氣等方式,在耳聽、眼看、口誦中形成個性化的理解,為之后的深入理解做好鋪墊。
二、品味語言,深入體會意象
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有著嚴格的字數及韻律要求,詩人遣詞造句可謂千錘百煉。古詩詞提供了一種經典范式的語言,教師需要用好這一教學材料,引導學生細致品讀揣摩,在把握語言豐富內涵的基礎上實現對詩歌意象的深入體會。
語言是表現意象、營造意境的載體。那么,該如何由言入象,再由象會意呢?具體到本課,雖然三首古詩在寫作手法上有所不同(《暮江吟》是借景抒情,《題西林壁》與《雪梅》都是借物喻理),但從詩人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都是借助現實中的物象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訴諸筆端便化物象為意象。因此,在《暮江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到表達情感的核心詞—“可憐”,接著,找出承載情感的物象,如“夕陽”“江水”“露珠”“月亮”,進而體會這些物象是如何被描摹的。例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用一個動詞“鋪”寫出了殘陽的柔美與江面的廣闊,同時給人以舒展輕柔之感。那么,如果用其他字替換,效果會怎么樣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射”“照”“灑”等進行替換,在比較對照中體會“鋪”字運用的準確和精妙。而“瑟瑟”一詞的使用與現代漢語大不相同,不是形容發(fā)抖,而是表現一種“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青綠色”,由此與“半江紅”形成色彩上的對比。這里不僅要關注“瑟瑟”在此詩語境中的含義,還要激發(fā)學生想象,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因此,可以提供“瑟瑟”的多種含義,讓學生進行對比選擇。
經過對《暮江吟》的引導示范后,在《題西林壁》和《雪梅》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先通過初步閱讀概括詩歌哲理,再反推詩人表達感悟所依靠的意象,之后通過諸如改寫、擴寫等方法揣摩詩人是如何塑造意象進而表達哲
理的?!额}西林壁》中“橫”“側”“遠”“近”“高”
“低”六種視角對應著廬山不同的風景,詩句很有移步換景之感。如果能對六種視角所對應的景色以及詩人自嘆自答的場景進行想象、擴寫,便能獲得對詩歌意象以及哲理的進一步體會。至于《雪梅》一詩,前兩句“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寥寥幾筆就勾勒出詩人在冬日伏案卻被窗外美景吸引,進而賞梅觀雪、發(fā)表評論的場景。其中“爭”“降”“閣”三個動詞是讓畫面變得生動可感的點睛之筆,而在“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中,“遜”“輸”以及程度詞“三分”“一段”,則是揭示“事物各具短長,需從不同視角觀照”這一哲理的關鍵。教師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些關鍵詞,精心設計活動、布置任務,引導學生悉心揣摩體會,感受古詩煉字的巧妙,形成對詩歌意象較為完整、全面的理解,為之后深入意境奠定基礎。
三、想象移情,走進詩歌意境
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往往不是單獨的,而是具有群落性、整體性。意象群落之間情感始終流動,情感串聯(lián)意象形成統(tǒng)一的有機結構就是意境。意境的美是一種意在境中、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整體的美。因此,讀者需要將詩中各個意象串聯(lián)起來,找尋意象與意象、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內在邏輯,并從中概括出情感脈絡,才能走進詩歌意境,體會意境之美[4]。小學生思維與想象力的發(fā)展仍然無法脫離具體形象,因此,教師帶領他們感受意境之美時應該少一點分析、思考,多一些感受、體驗。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有機的情境融合詩中意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想象力,與詩人的情感和精神產生共鳴,一步步走入詩歌的獨特意境之中。
《暮江吟》描繪了兩幅圖景,一是日暮江水圖,二是新月露珠圖。詩人在時間鏈條的連綴組接下,構設出精妙的意境,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內在情感生發(fā)的自然、鮮活與生動。夕陽西下,詩人駐足江邊游目騁懷,秋陽的柔和,江水的舒緩,光影色彩的律動輝映,讓詩人被塵世羈絆的心得到了舒展與放松,詩人沉浸在這脈脈殘陽、粼粼波光中,物象經由情感的投射,生發(fā)出無盡的詩意。不知不覺間,殘陽落下,新月初升,詩人在波光水影中沉浸的心靈又被那一彎如弓的新月重新喚醒,而月光下草葉上那圓融瑩亮的露珠,也讓詩人頓生歡喜之情。就這樣,由沉靜、舒展到怡然、喜悅,詩人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流淌、景致的變換而自然生發(fā)。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景物圖片或者視頻,引導學生細心觀察體會,并結合個人經驗進一步豐富、擴充畫面的細節(jié),特別是要關注時間遷移中的景物變化,并借機提出問題:“為什么詩人流連此地久久不愿離去?是什么吸引了他?”讓學生在想象移情中化身詩人,走進千百年前的那個江邊秋夜,走進那個由殘陽、江水、新月、露珠共同營造出的詩意之境。
《題西林壁》一詩,前兩句好似一臺攝像機,將廬山各面呈現到讀者面前,“橫、側、遠、近、高、低”六個視角,讓人感覺詩人已經對廬山非常熟悉了。但接下來詩人卻話鋒一轉,發(fā)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嘆,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矛盾點,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么多視角看過去,依然‘不識真面目呢?”學生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對“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人生哲理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時候,教師如果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蘇軾從黃州改遷汝州,途中多次游覽廬山的創(chuàng)作背景,交代“烏臺詩案”的前因后果,詩人被貶黃州的境遇等,也就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僅關乎風景,更與圣心、仕途、自我、萬物有關,同時也就自然進入由“山”“嶺”“峰”這些意象組合建構出的人生意境,由象入境,由境啟思,體會更深邃的哲理意蘊。
《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詩,但相比于《題西林壁》更多了一些趣味。整首詩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生動的文人生活場景。詩歌由窗外的梅雪之景引起,角度新奇地提出“梅雪爭春未肯降”的觀點,緊接著以“騷人閣筆費評章”來加強這種“爭奇斗艷”的氛圍。三、四句巧妙借用“梅香”“雪白”的特點,以“遜三分”“輸一段”做出最終評論—梅、雪各有優(yōu)劣,無須爭高下,而應以各自的美麗共同點染春日的美好。在這里,如果教師借鑒戲劇化的教學方式,營造出梅雪爭春的情境,讓學生化身為“梅之隊”和“雪之隊”展開辯論,教師作為“詩人”進行評判,學生在自我夸耀和反駁對方的過程中,自然就體會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體會詩歌意境需要把握意象的特點與關系,概括流淌其中的情感脈絡,充分結合個人經驗、發(fā)揮想象力進行設身處地的感受。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一步發(fā)現和聚焦詩歌意象表達、情感抒發(fā)的特別之處,借由這些關鍵點激發(fā)學生更豐富的想象和更深入的思考,調動學生認知、思維、情感等多方面的參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四、總結拓展,引發(fā)觀察興趣
意象的捕捉,意境的營造,離不開詩人敏銳而細致的觀察。白居易佇立江邊,殘陽鋪水與新月初升之景接連映入眼簾,讓人流連忘返的美景激起詩人內心的輕松喜悅;蘇軾經歷人生轉折,于改遷途中多次深入廬山,借對廬山“真面目”的探尋,感受自然、政治與人生的哲理;盧鉞更是憑借詩人敏銳的感官與躍動的思維,將窗外的梅雪之景描寫得生動有趣,借此告訴世人評價事物要有全面兼容的視野。從詩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可以看出,只有善于觀察,具備捕捉事物特點的眼光及洞穿事物本質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
觀察是對認識對象的一種主動、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觀察力則是人類伴隨思維活動的感知能力??梢哉f,一切認識活動都要從觀察開始,只有在觀察獲取和分析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才能發(fā)揮高級認知能力,抽象概括出理性經驗。新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要求學生“積極觀察、感知生活”[1]6,在第二學段(3~4年級)的階段目標中又將觀察與寫作聯(lián)系起來,要求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1]10。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就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教材除了《古詩三首》之外,還選取了《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兩篇文章,并設計了“寫觀察日記”的寫作任務,足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培養(yǎng)觀察力的重視。
與其他兩篇文章相比,《古詩三首》在體現“細致的觀察”方面似乎并不突出,這是因為詩歌意象本就是主客體高度融合的產物,是認知主體根據感覺來源傳遞的表象信息,在思維空間中形成的有關認知客體的加工形象。教師可以借助體會意象、感受意境來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學習詩人觀察的方法?!赌航鳌分性娙诉B續(xù)、細膩的觀察,啟示我們要保持內心的澄明,心靜如水,映照萬物;《題西林壁》中詩人用親身經歷向世人展現了多個角度的廬山,表達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啟發(fā)我們在觀察中要注意視角的變化;而《雪梅》中詩人對梅與雪的中正評論,是建立在對梅、雪各自特點的精準把握之上的,啟發(fā)我們觀察事物要抓住特點。明確了三位詩人觀察上的特點,教師不妨在總結階段借助口頭表達和寫作練筆,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例如,講授《暮江吟》的“詩中有畫”后,讓學生對曾經打動過自己的四季景物進行回顧和描寫,或者布置“黃昏,我站在窗前”“清晨,我走在校園”這樣的情境小練筆,引導學生就近取材、細致觀察。結合《題西林壁》中詩人對廬山不同視角的觀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熟悉的物品進行多角度觀察,看看能否有新鮮的發(fā)現與感悟。而在學生領悟了《雪梅》一詩的哲理后,也不妨讓他們模仿詩人對家中或校園中的花草進行評論,試著發(fā)現花草各自的特點,來一場生動有趣的百花(或百草)爭春。
為了幫助學生加深體會,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引入其他詩作進行對比。例如,將《暮江吟》中的“月似弓”與《古朗月行》中的“白玉盤”“瑤臺鏡”做對比,感受詩人對不同狀態(tài)下月亮的細致觀察與精妙把握;或是引入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感悟即便是同樣的露珠與月亮,也因為詩人命運遭際、生命狀態(tài)的不同,而點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新課標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倡導學習內容、情境、方法、資源等要素的統(tǒng)整,對古詩詞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引下,教師應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充分把握古詩詞獨特的文體特征,體會古詩詞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象,結合學情確定目標、組織活動,在對詩歌意象、意境的深入發(fā)掘中,增強教學的整體性設計,謀求與學生個人情感經驗的深度鏈接,從而使學生真切感受詩歌的魅力,豐富情感與精神世界,讓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真正落地。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孫紹振.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12-316.
[3] 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37.
[4] 陳瑜.如何在古詩教學中整體把握作品[J].語文建設,2019(18):15-18.
(作者系: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院副教授;2.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生)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