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自紅,陳冬妮,郭敘喜,張越,葉仁群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七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深圳 518133
2. 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廣東 深圳 518133
胰島素抵抗(IR)是2 型糖尿?。═2DM)的發(fā)病因素之一,貫穿于T2DM 的病程始終,尤其是對于T2DM 伴肥胖的患者而言。體內(nèi)慢性炎癥反應與肥胖、IR,甚至T2DM 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1-3]。其中脂肪組織存在的慢性低度炎癥阻斷了胰島素信號轉(zhuǎn)導通路,誘導IR 的發(fā)生;而同時IR 引起的高胰島素血癥又進一步加重IR 的程度,并使IR 逐步陷入惡性循環(huán)。改善脂肪組織的慢性炎癥現(xiàn)已成為治療以IR 為主的T2DM 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因此,調(diào)控炎癥因子成為研究IR 的核心環(huán)節(jié)[4],改善脂肪炎癥反應將逐漸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新手段,常用的藥物如噻唑烷二酮類、利拉魯肽與二甲雙胍等均具有抗炎作用[5-6]。有研究對脾虛痰瘀型T2DM 患者以健脾化痰、祛瘀通絡為治法,證實了芪丹顆粒在改善IR 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7]。本研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觀察芪丹顆粒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對脾虛痰瘀型T2DM 患者IR 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符合文獻[8]中T2DM 診斷標準。典型的糖尿病癥狀(多飲、多食、多尿和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加上隨機靜脈血糖≥11.1 mmol/L;空腹靜脈血糖≥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靜脈血糖≥11.1 mmo/L。符合上述條件中的任意1 項即可確診,若無典型糖尿病癥狀者,需改日復查。
1.2 辨證標準符合脾虛痰瘀型辨證標準[9]。主癥:形體肥胖;嗜食肥甘;脘腹?jié)M悶或胸悶刺痛;肢體麻木或沉重;次癥:神倦懶言;氣短乏力;頭重眩暈;嘔惡口黏;口干不欲飲;舌脈:舌質(zhì)淡暗、苔白厚膩、有瘀點瘀斑、或舌下靜脈迂曲青紫,脈沉滑或沉澀。符合3 項主癥及3 項以上次癥,結(jié)合舌脈即可辨為脾虛痰瘀證。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標準;年齡18~70 歲,健康狀況良好,無嚴重既往病史,不限男女;根據(jù)自身的意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1 型糖尿??;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或嚴重的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合并其他臟器如心、腦、肝、腎等嚴重病變;患有精神疾病或自行服用其他藥物影響試驗結(jié)果或依從性差無法配合研究。
1.5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2 月—2022 年12 月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的100 例脾虛痰瘀型T2DM 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47.36±7.89)歲;平均病程(4.59±2.42)年。治療組男24 例,女26 例;平均年齡(50.98±7.76)年;平均病程(5.04±2.73)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2組均進行糖尿病相關(guān)知識教育,包括患者飲食、運動、基礎(chǔ)護理等;使用同種類降血糖藥,排除使用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相關(guān)含中藥增敏成分制劑等胰島素增敏劑,對于血壓、血脂不達標者予以相同類別降壓降脂治療。
2.1 對照組鹽酸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治療。每次0.5 g,每天2次,飯后口服。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芪丹顆粒治療,每次1 袋,每天2 次,分早、晚飯前溫水200 mL 沖服。芪丹顆粒由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制劑室制備,劑型:顆粒劑;規(guī)格:每袋裝18 g;制作方法:黃芪1 000 g,丹參、三七各800 g,山楂600 g,上藥加水煎煮2 次,每次加10 倍量水,煎煮1.5 h,合并煎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05~1.10(60 ℃)的清膏,加入150 g 麥芽糊精,混勻,噴霧干燥。取干浸膏粉,加入適量麥芽糊精,混勻,干式制粒,整粒,制成1 000 g,分袋包裝。
2組均治療8周。
3.1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②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文獻[9]擬定中醫(yī)證候積分。按無、輕、中、重4個等級,主癥分別計0、2、4、6分,次癥分別計0、1、2、3分,對脾虛痰瘀型T2DM患者的主癥和次癥做總積分??偡址种?2 分。③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腹圍(AC)。IR 評估采用穩(wěn)態(tài)HOMA-IR:空腹血糖[FBG(mmol/L)]×空腹胰島素[FINS(mIU/L)] /22.5。BMI=體質(zhì)量(kg)/身高平方(m2),并測量AC。④血脂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LD-C)。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TC、TG、LDL-C、HLD-C。⑤血清核因子-κB(NF-κB)、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 法)測定血清NF-κB 及TNF-α 水平,ELISA 試劑盒分別由江萊生物和博士德公司生產(chǎn),編號分別為JL46013和EK0525 H。
3.2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70%,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有效:3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7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改善;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30%或升高,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4.00%,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治療前,2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5.12 ± 1.90①②7.44 ± 2.02①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50 50治療前12.32 ± 2.11 12.08 ± 2.15
4.4 2 組治療前后HOMA-IR、BMI、AC 指標值比較見表3。治療前,2組HOMA-IR、BMI、AC指標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HOMA-IR、BMI、AC指標值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組HOMA-IR、BMI、AC指標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HOMA-IR、BMI、AC指標值比較(± s)
表3 2組治療前后HOMA-IR、BMI、AC指標值比較(± 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AC(cm)96.86 ± 8.09 81.34 ± 5.86①②96.26 ± 7.02 89.74 ± 5.39①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50 50 50 HOMA-IR 5.69 ± 0.98 3.87 ± 1.06①②5.87 ± 1.07 4.29 ± 0.98①BMI 25.25 ± 3.23 22.61 ± 2.69①②25.10. ± 3.09 23.72 ± 2.79①
4.5 2 組治療前后TC、TG、LDL-C、HDL-C 水平比較見表4。治療前,2 組TC、TG、LDL-C、HD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TC、TG、LDL-C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HLD-C 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P<0.05);治療組TC、TG、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DL-C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TC、TG、LDL-C、HDL-C水平比較(± s) mmol/L
表4 2組治療前后TC、TG、LDL-C、HDL-C水平比較(± s) mmol/L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HDL-C 0.89 ± 0.09 1.13 ± 0.17①0.94 ± 0.09 1.08 ± 0.10①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50 50 50 TC 5.12 ± 0.68 3.91 ± 0.39①②5.24 ± 0.72 4.62 ± 0.55①TG 3.04 ± 0.33 1.90 ± 0.22①②2.95 ± 0.42 2.27 ± 0.17①LDL-C 3.33 ± 0.68 2.10 ± 0.52①②3.43 ± 0.62 2.90 ± 0.56①
4.6 2 組治療前后血清NF-κB、TNF-α 水平比較見表5。治療前,2組血清NF-κB、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血清NF-κB、TNF-α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治療組血清NF-κB、TNF-α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血清NF-κB、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2組治療前后血清NF-κB、TNF-α水平比較(± s) pg/mL
表5 2組治療前后血清NF-κB、TNF-α水平比較(± s) pg/mL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TNF-α 25.82 ± 8.51 18.35 ± 6.98①②26.67 ± 7.28 24.81 ± 8.39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50 50 50 NF-κB 32.49 ± 11.79 16.74 ± 8.22①②30.22 ± 12.25 27.22 ± 9.85
IR 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有研究表明,IR 的發(fā)生是一個慢性炎癥過程,炎癥成為肥胖與IR 的橋梁,身體在慢性炎癥狀態(tài)下,白色脂肪組織中脂肪細胞及巨噬細胞分泌多種炎癥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IL-6)、TNF-α等[10]。這些炎癥因子以自分泌、旁分泌、內(nèi)分泌的形式,主要通過NF-κB 信號通路、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途徑和雙鏈RNA 依賴的蛋白激酶R(PKR)途徑等信號轉(zhuǎn)導通路抑制胰島素信號轉(zhuǎn)導,最終導致肥胖及IR 的發(fā)生發(fā)展。而其中NF-κB 信號通路是目前研究中炎癥參與IR 和肥胖病發(fā)病的經(jīng)典信號通路。
游離脂肪酸(FFA)作為一種脂肪因子,是脂質(zhì)代謝的中間產(chǎn)物,其對機體能量調(diào)節(jié)、胰島素敏感性調(diào)節(jié)及對糖脂代謝調(diào)節(jié)有一定作用。當機體攝入能量過多時,F(xiàn)FA為機體提供必要的能量,剩余的FFA則以脂肪的形式進行儲存,當下表現(xiàn)為肥胖,但當機體不能耐受過多的脂肪時,脂代謝失代償,大量的脂肪酸被釋放出來,表現(xiàn)其脂毒性,通過啟動氧化應激、線粒體自噬、炎癥反應等,導致胰島細胞的凋亡及胰島素分泌障礙,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受阻,促進糖原分解、糖異生,進而導致糖代謝異常,誘發(fā)IR 及糖尿病的產(chǎn)生。IR、T2DM 與機體內(nèi)低度慢性彌漫性炎癥浸潤密切相關(guān)。機體內(nèi)過多的FFA 能刺激TNF-α 和白細胞介素-8(IL-8)等炎癥因子產(chǎn)生,引起炎癥信號轉(zhuǎn)導級聯(lián)反應,激活多條炎癥通路,如Toll 樣受體4(TLR4)、IκB 激酶β(IKKβ)/NF-κB、JNK1 和NOD樣受體P3 炎癥通路等,導致靶細胞、靶器官炎癥浸潤,對胰島素刺激應答障礙,胰島素敏感性及傳導受阻,糖代謝紊亂。FFA作為糖異生的底物之一,其過多的蓄積會促進糖異生的發(fā)生,同時,F(xiàn)FA導致的炎癥因子表達上調(diào),亦可通過上調(diào)糖異生限速酶(PEPC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等的表達來促進糖異生。
T2DM與IR可歸屬于中醫(yī)消渴、脾癉、肥胖等范疇。病因病機為過食肥甘厚味,致使脾胃虛弱,脾虛運化失常,中焦氣機升降失調(diào),津液輸布異常,水液停聚,聚而成濕,停而為痰,水停痰聚,困阻氣血運行,血停為瘀;痰濁瘀血積聚日久,形成肥胖,漸而發(fā)為脾癉,最終轉(zhuǎn)為消渴。由此可見脾虛濕盛為其病機關(guān)鍵,痰瘀內(nèi)生是其重要病理因素。臨床上,該類患者多攝食肥甘厚味,形體肥胖,皮膚可見紫紋,皆為脾虛而痰濕困阻,痰瘀互結(jié)的表現(xiàn)。根據(jù)以上病因病機,本研究以健脾化痰、袪瘀通絡為基本治法,聯(lián)合自制芪丹顆粒來治療。方中黃芪健脾益氣,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中焦氣機升降正常,津液得以輸布,三七、丹參活血祛瘀通絡,山楂消食健胃,化痰通絡,與三七、丹參共同起到活血化痰通絡,清除痰、瘀病理產(chǎn)物,標本兼顧,契合脾虛痰瘀病機,故而能健脾化痰、祛瘀通絡。黃芪治療IR 關(guān)聯(lián)性較強的藥物活性成份是槲皮素,實驗研究表明,槲皮素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AMPK/SIRT1/NF-κB 信號通路抑制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來改善IR、調(diào)控血糖水平[11]。丹參具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瘀止痛功效,其有效成分丹參酮ⅡA 可有效降低T2DM 大鼠的血脂及炎癥因子如IL-8、TNF-α 和IL-6 水平,改善機體炎癥浸潤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糖脂代謝情況,改善機體IR[12-13]。三七具有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豆甾醇、人參皂苷Rg1、三七皂苷R1等與信號轉(zhuǎn)導和轉(zhuǎn)錄激活因子3(STAT3)、白細胞介素-2(IL-2)等基因相關(guān)性較強,可調(diào)控其蛋白表達,參與炎癥信號通路傳導,發(fā)揮其改善IR 的作用[14]。山楂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山楂原花青素是山楂的有效成分之一,實驗表明,山楂原花青素能通過阻礙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NF-κB 通路信號傳導,抑制NF-κB 活性,降低促炎因子表達水平,改善機體慢性低度炎癥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糖脂代謝,改善IR[15]。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芪丹顆粒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脾虛痰瘀型T2DM 有效,在降低患者BMI、腹圍、HOMA-IR 指數(shù)、血脂、血清NF-κB及TNF-α水平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能改善患者IR,其可能通過減少促炎因子TNF-α 的分泌來抑制NF-κB 信號通路表達,改善脂肪組織的炎癥刺激,減輕對胰島素信號轉(zhuǎn)導的抑制,進而達到改善IR 的目的。TNF-α 還可以通過下調(diào)脂聯(lián)素水平并表現(xiàn)出與抵抗素一致的作用來逐步介導IR,本研究證實聯(lián)合芪丹顆??山档蚑NF-α 的合成分泌,該結(jié)論與前期研究中芪丹顆??赏ㄟ^升高血清脂聯(lián)素、降低抵抗素水平來改善IR的結(jié)論一致[7]。
綜上,芪丹顆粒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能改善脾虛痰瘀型T2DM 患者的IR,下調(diào)血清NF-κB、TNF-α水平,改善脂肪組織的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