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60 年代初,美國情報部門在衛(wèi)星照片上發(fā)現(xiàn)閩西南山區(qū)有一些“神秘物”,看上去類似導彈發(fā)射基地,懷疑是“隱匿的核力量”。后來被證實,那只是我國的一種民居建筑——土樓。
1985 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斯蒂文斯·安德烈實地考察了土樓, 贊嘆道:“ 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居建筑,是世界住宅史上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1986 年,在美國洛杉磯世界建筑模型博覽會上,展出的客家土樓被稱為“中國建筑史上的瑰寶”“鄉(xiāng)土建筑的奇葩”“世界獨具魅力的旅游勝地”。
圓樓和方樓是客家土樓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也最為普遍。形態(tài)特別的五鳳樓、橢圓形土樓、弧形土樓、半圓形土樓、扇形土樓、五角形土樓、馬蹄形土樓等,都同圓樓和方樓有著或隱或顯的聯(lián)系,是它們的變異形式。同時,土樓中也存在大量“方樓”和“圓樓”混合的形態(tài)。
圓樓之王:“神州第一樓”承啟樓
承啟樓位于現(xiàn)福建龍巖永定區(qū)高頭鎮(zhèn)高北村,據(jù)傳在明崇禎年破土開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用時大約半個世紀。此樓規(guī)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傳統(tǒng)的人文意蘊。
它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位于歷史悠久的“金山古寨”南麓,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與高南村的“南峰煙雨”遙遙相對。登樓憑眺,可瞭望金山古寨懸崖峭壁上的風竹寒松,感受南峰煙雨意境空蒙的峻嶺云峰;俯首臨窗,可欣賞清溪岸畔的小橋流水,領略農(nóng)民鄉(xiāng)間勞作的田園風情。
承啟樓以祖堂為中心形成四個同心圓,這些同心圓由大到小、由外而內、由高至低,均衡又靈動。自外向內,第一環(huán)外徑62.6 米,高12.4 米,共四層,屋檐伸出近4 米,每層內部空間用抬梁式木構架鑲嵌泥磚,分隔出72 個房間。第二環(huán)高兩層半,每層40 個房間,共89 個房間。第三環(huán)為單層,有20 個房間。中心(即第四環(huán))是“四架三間”兩堂式祖堂。整座圓樓使用木料1000 多立方米,磚瓦100 多萬塊,土石砂灰總量在1200 萬千克以上。
這幢樓的平面布局為內通廊式,樓上各層均設走馬廊相通。全樓的公共設施和空間主要有:廳堂院落、水井、多扇門、供層樓間垂直交通的樓梯、連接各空間的走廊等。鼎盛時期,這里居住著80 多戶共600 余人。
土樓中的“洋樓”:中西合璧的振成樓
振成樓位于現(xiàn)永定區(qū)湖坑鎮(zhèn)洪坑村,始建于1912 年,歷時5 年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據(jù)說花費了9 萬大洋。該樓由林開敏、林開純、林開乾、林開俊四兄弟籌資建成,是典型的圓形樓體,采用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外圈共4 層,生土筑墻,高19 米;每層48 個房間,按八卦作八等分,每卦6 間,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隔墻,每卦設有木制樓梯,形成相對獨立的單元,同時,卦與卦之間以拱門形成通廊式結構。內圈共2 層,采用磚木結構,正對大門的中心位置是議事大廳;二樓走廊鑄以鐵雕花欄桿。
從功能來看,外圈一樓為廚房,二樓為糧倉,三四兩層為主人臥室。全樓共設3 個大門,門板厚且配用鋼板加固。門內墻中還埋有30 厘米方形門閂,大門一關,門閂一拴,樓內老幼婦孺皆可高枕無憂。
振成樓吸納了西方的建筑風格,體現(xiàn)著建造者對倫理秩序的重視,也表現(xiàn)出了開放的心態(tài)。樓內卦墻券門采用西洋結構,祖堂為方形平面、攢尖屋頂,正面四根立柱采用西洋古典柱式,柱間設有低矮瓶式欄桿,像把祖堂圍成了“舞臺”。樓內的廳、井、欄等多處使用了水泥等洋材料,特別是內環(huán)二層回廊的鑄鐵花飾欄桿非常精致,花飾中心是百合,四周環(huán)繞蘭花、翠竹、菊花和梅花,寓意春夏秋冬百年好合。
袖珍土樓:如日東升,光明萬年
如升樓也位于洪坑村,建于公元1901 年,是較為小巧的一座圓樓,俗稱“米升樓”。該樓背倚青山,門前有溪流經(jīng)過,靜雅悠然。
如升樓是單圈結構,周長只有56.6 米,樓體直徑17.4 米,內院直徑5.2 米。屋內天井呈圓形,屋頂瓦面內側邊緣為八卦形,外側邊緣為圓形。樓高3 層,共16 個開間,為內通廊式。該樓只設一個大門,正對祖堂。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兩部樓梯,樓梯間一側為土墻隔斷,起到隔火作用。樓內住有六戶人家,緊湊卻有序。由于空間狹小,樓內居民常把爐灶放到走廊上,每到傍晚,各家在走廊圍成一個圓圈燒菜做飯,婦女們拉家常,男子們編農(nóng)具,儼然一個詩意的農(nóng)家生活樂園。
這座土樓還有一個故事:樓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后得一夢,夢見一輪紅日下落此地,他便認為在此地建房好。于是,他籌措資金,自己出工挑土,建成了這座小圓樓。關于它的命名,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為樓小,像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器具“米升”,所以叫“如升樓”;二是“如升”二字寓意“如日東升,光明萬年”,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福裕樓:福田心地,裕后光前
洪坑村還有一座福裕樓,始建于1880 年,歷時3年建成,占地面積7000 余平方米。福裕樓前有溪流流過,站在對岸面向福裕樓,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它的結構特點:樓體采用對稱布局,中間主樓略高,共有3 層;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3 個大門,主樓和橫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部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墻使用當?shù)睾勇咽伷?,做工精細。整個樓體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福裕樓的下堂是兩層樓房,延長與兩側三層的橫屋相連;中堂建成樓房;后堂五層的主樓擴大與兩橫屋相接。中堂與兩側的過水屋及前后的廂房組成“艸”字形,將內院分隔成6 個天井,空間層次豐富。
這種結構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中軸對稱,高低相錯,長幼有別,是和而不同的整體,既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中“中正”的審美傳統(tǒng),又體現(xiàn)出家族的倫理秩序。
建筑的生命之“根”在人、生活及文化。土樓是大地宇宙間生命展開的表象,也是人類思想的具象形式。表象和具象背后蘊藏的是人們的生活哲學和生命智慧,是人們對宇宙和人生之“道”的理解。這才是建筑的生氣所在,靈魂所系。
(作者趙娟,北京體育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