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典籍記載了古人的思想,《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大多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孫子兵法》作為兵家經(jīng)典,記載了古代的用兵之道,滲透著古人的處世智慧。打開《論語》《孫子兵法》,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多精辟見解,讀來至今受用。
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典籍承載了很多精深的思想成果,為后人提供了一個海量的思想數(shù)據(jù)庫。當拿到一部經(jīng)典著作,細讀若干遍后,可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分析實際現(xiàn)象,洞悉古代思想家的深邃思想,獲得自身的感悟與見解,構(gòu)建自身價值觀、人生觀,以指導自己的人生走向與發(fā)展歷程。這里,就品讀《論語》和《孫子兵法》的過程中獲得的啟示,來談對“為人處世”的看法。
一、為人
(一)嚴謹、誠信
《論語·八佾》寫道:“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意思是:夏代的禮,我能講得出,但是杞國不足以為證;殷代的禮,我能講得出,但是宋國不足以為證。這是因為杞、宋兩國文獻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獻充足,我就能引以為證了。我們今天常用到的一個成語“杞宋無征”,就出自此處,比喻事情缺乏證明材料。這反映出圣人嚴謹?shù)娜松鷳B(tài)度,他告訴我們:作為人,我們應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所依據(jù),不能信口雌黃、膽大妄為;要時刻懷揣對自己、對別人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塑造自己,就會擁有嚴謹誠信的品質(zhì)。
作為一名教研工作者,讀書治學是本職任務(wù)。做學問講究嚴謹、誠信,一個做學問的人對自己及他人負責的表現(xiàn),就在于做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每說一句話,每寫一個字,都要有依據(jù),有出處。面對任何一個學術(shù)問題,我們都不能想當然地下結(jié)論,甚至明知有錯而不改正,制造文化垃圾。不合理的評選制度,促使一些人忙于增加論文數(shù)量,而忽略其質(zhì)量。讀者對此先是憤憤不平,久而久之也懶得爭辯。沒有嚴謹?shù)膽B(tài)度,得出的結(jié)論不可靠,而為了湊夠評職稱時要求的數(shù)量,還把自己都不滿意的東西發(fā)表出來。面對不良風氣的蔓延,唯有從自我做起,將嚴謹、誠信注入點點滴滴的行為當中。
(二)珍惜時間
《論語·子罕》寫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币馑际牵嚎鬃诱驹诤影渡希鎸μ咸喜唤^的河流,發(fā)出“逝去的時間就如同這河流,不論白天、黑夜,永不停息”的感慨。將“逝者”理解為“時間”,是合情合理的,理解為其他流失的東西,也無可厚非。這里,我們也將其解釋為“時間”。時間的流逝是永不停息、不可逆轉(zhuǎn)的,人們常說“時間就是生命”,可見時間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因為極其重要,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
古今中外,凡有所作為者都能認識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所以他們能成功?!邦^懸梁,錐刺股”的故事家喻戶曉,珍惜時間的蘇秦,最后掛六國相印,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風云人物?!稘h樂府·長歌行》中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兩句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以水流來比喻時間、光陰。其作者,今天我們已無從考證,但其詩句中蘊含的珍惜時間的思想精華卻是我們至今受用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沒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為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么呢?這就是時間。從伏爾泰的語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的可貴,以及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對于時間的贊賞與珍惜。高爾基曾說過:“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時間?!边@位偉大的文學家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體會,正說明了他重視時間。
(三)自強不息
《論語·子罕》:“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币馑际牵嚎鬃釉诜Q贊他的弟子顏淵,說他積極進取,不斷進步,沒有見他停止過?!吨芤住で浴吩疲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笨梢?,古代思想家對于自強持有肯定且極力倡導的態(tài)度,原因在于自強才是一個人前進的真正動力,是我們每一個追求進步的人所必備的素質(zhì)。
追求便利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問題,這是幸福生活的指標之一,但是消極的一面在于人們將這種借助外力的習慣推廣到各個領(lǐng)域,從而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雖說君子“善假于物”(《荀子·勸學》),但荀子是就勸學而言,并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如果用得不合適,就會釀成惡果。例如,巴西從非洲引進了一種非洲蜜蜂,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殺人蜂,因?qū)θ诵笥休^大的殺傷力而得名。當時巴西引進這批蜜蜂的目的是防治森林病蟲害,因為這種蜜蜂以森林中的各種害蟲為捕食對象,是它們的天敵。但他們忽略了這種蜂的害處,它的毒性強、攻擊性強且善于群攻,受其攻擊的人或動物多不能幸存。而且,這種蜜蜂的繁殖速度極快,至今南美洲的人們?nèi)允芷淅_,并且治無良法,致使殺人蜂成為當?shù)匾缓?。所以說,一味地借助外力,于己于人都不一定是好事;一味地依賴外部力量,就容易疏忽對自身能力和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等到可以借助的事物暴露出缺點的時候,我們自己必然遭其損害。市場或超市里販賣的成品食品,被媒體曝光存在食品安全問題,難道我們還要義無反顧地冒著生命危險去吃嗎?還是以自強為主,學會做飯,這樣吃著放心,無須頂著風險下咽。當然,“自強”與“假物”并不是勢不兩立的,二者是主導與補充的關(guān)系,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于把握好度。
青年一代尤其要重視自強意識的培養(yǎng),先努力學習知識、技能,掌握過硬的專業(yè)本領(lǐng),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獲得待人處世的技巧,然后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在此過程中,當實際出現(xiàn)的問題要求你尋求他人的幫助的時候,再去“假物”,這樣才算是沒有虛度光陰,沒有辜負自己的青春,才算是真正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那些對自己抱有期望的人。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自己的成果引起他人注意時,此時,我們可以適當借助他人的力量往更高的層次努力,才是上進之正道。
(四)立志
《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币馑际牵很婈犞械闹鲙浛梢员粫簳r地取代,但一個人不可沒有志氣。志就是堅定的信念,是對某種價值目標的追求的宏愿和決心,表現(xiàn)出人們對自己行為和人生道路選擇的明確的目的性、高度的自覺性和一往無前的堅定性,是激勵人們勇往直前,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達到人生理想,創(chuàng)造人生幸福,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源泉。所以,每一個人都不能離開志向去談行動,那樣的行動只能是盲目的、無意義、沒價值的。立志就是人生價值目標的確立,人生道路的選擇。遠大而堅定的志向,是人的行為的內(nèi)在精神動力。志作為對人生價值目標的選擇,必須堅韌不拔、堅定不移。乘興而立,遇阻而改,并非真正的人生志向,無法保持行為的穩(wěn)定性、一貫性。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志向,但成事者,此志必堅,此志愈堅,它對人的激勵作用就愈大。反之,若隨興而發(fā),時過志遷,朝令夕改,則此志難至。
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誘惑極多的世界,應該選擇一條什么樣的道路,亦即我們在心中應當立下怎樣的志愿,對于每個人的人生發(fā)展極為重要。立志包括選擇和堅持兩個方面。首先,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選擇,在眾多的選項中,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我認為,對自己首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作出選擇之前,對自己進行全面的評估,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處境、條件等,然后實事求是地分析一些客觀的外部因素,最后依據(jù)所獲得的信息,得出判斷,作出選擇。選定目標之后,我們要做的是制定出一個可行的計劃,這是能堅持下去的前提。堅持并不像一般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毅力的問題,它的另一方面是行為的可行性。如果目標過大、志向過高,還要固執(zhí)地去追求,最終必定是無限接近而永不能接近。有了一個可行的計劃之后,就要靠自身的毅力和熱情去堅持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
二、處世
(一)靈活權(quán)變
《孫子兵法·計篇》:“兵者,詭道也……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不可先傳也。”意思是:行軍打仗靠的就是詭詐。敵人貪利就用利益引誘他,敵營混亂就乘機奪取它,敵人有實力就加強戒備,敵人強大就避開他,敵人士氣旺盛就迂回擾亂他,敵人謹慎小心就要使之驕傲,敵人休整就要使之勞困,敵人內(nèi)部團結(jié)就離間他。這些是不能事先說明的。這里的“詭詐”不能與我們今天所說的“詭詐”相提并論,兵法上的“詭詐”并不包含貶義,甚至有時是智慧的代名詞,其本質(zhì)意義在于權(quán)變機動,靈活應對,不拘泥于常法,不千篇一律,隨機應變,以便更為有效地克敵制勝。兵法的核心即權(quán)變,《孫子兵法》中大多軍事策略都滲透著這種思想,如“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勢篇》),就是說:能使軍隊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所向披靡的方法就是將常規(guī)戰(zhàn)術(shù)與非常規(guī)戰(zhàn)術(shù)結(jié)合起來以打擊敵人。句中的“奇”就是非常規(guī)戰(zhàn)術(shù),所謂“出奇制勝”。同樣出自《勢篇》的有:“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靈活變通作戰(zhàn)策略的充分肯定。此外,《地形篇》論述根據(jù)各種地形的不同特征,來調(diào)整戰(zhàn)略,仍然是一種權(quán)變思想的體現(xiàn);《虛實篇》中的“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把兵比作水,時刻處于變化流動的狀態(tài)之中。
現(xiàn)如今,我們雖然已經(jīng)遠離橫尸遍野、戰(zhàn)馬嘶鳴的戰(zhàn)場,身處和平年代,生活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但我們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在這里,人們被推到了無窮無盡的競爭對手面前,為找工作、為推銷產(chǎn)品、為拉客戶等,展開激烈的爭奪。面對的對手更多,環(huán)境更為復雜,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具備更高水平的應對智慧。權(quán)變是必備的素質(zhì)之一。面對競爭對手,我們首先要做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地形篇》),了解對方的特點,弄清對方的長處與短處?!氨軐嵍鴵籼摗保ā短搶嵠罚┎坏扔谧屓瞬粨袷侄蔚厝ス魟e人,而是在他人缺失的地方,以自己的優(yōu)長去彌補,從而使自己突出,以獲得機會。
(二)把握分寸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是孔子與其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句就是“過猶不及”。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抓住度,把握分寸,才能處理好每一件事情。中庸之道,是儒學的核心觀點之一,不偏于任何一方,兼容并包,實質(zhì)上就是要做到有分寸,如“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表達了圣人對于《詩經(jīng)》首篇《關(guān)雎》的推崇與稱贊,其原因在于它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樂得不失分寸,哀得亦有尺度。其意對于今人來說依然受用。生活中,每天都要發(fā)生一些事,總有問題等待我們?nèi)ソ鉀Q。在評判所面對的情況時,我們要掌握分寸,首先不能以“錯對”“是非”“好壞”“美丑”“高下”這類色彩分明的詞語進行評論,應抱著謹慎、客觀的態(tài)度,全面分析情況,看到各個方面,利在何處,弊又在哪里,做通盤了解后,再予以處理。另外,在與人相處時,我們不能因為看到他的某一缺點,就一竿子打倒、以偏概全,每個人都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應當對其作出客觀的評價,不能讓感性壓過理性。這樣才能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guān)系,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
總之,“為人”“處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從“處世”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為人”,“為人”的不同又決定了“處世”的不同。中國的傳統(tǒng)典籍雖然承載的是古人的思想,但由于他們的言論源于實踐,基于積累的知識,因而博大精深,傳承至今。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nèi)匀皇苡?。讀經(jīng)典古籍絕不是迂腐的表現(xiàn),只要我們耐心去讀,認真體會古代思想家的言論,再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去思考,自然會獲得一些深刻的體會,為今后的發(fā)展提供正確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