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傳華,姚瑤
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中對于心梗的有效治療手段,冠脈介入治療是臨床中比較常用的治療方式,通過確定導致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經(jīng)球囊擴張后植入支架,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1]。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fā)病較急、且病情兇險等特點,患者會伴有劇烈且持續(xù)性的胸骨后疼痛,患者可能因為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擔憂預后等因素,產(chǎn)生負面情緒,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及預后造成不良影響;需要對心梗介入治療患者的心理狀況重點關注[2]。在心梗介入治療后,對患者開展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患者病情康復,常規(guī)護理缺乏針對性,不能夠取得理想護理效果,而心臟康復護理則是以患者為重點,幫助改善患者心功能,促進患者病情好轉及康復[3]。因此,本文將分析心臟康復護理運用在心梗介入治療后對于患者心理狀況產(chǎn)生的影響,詳細如下。
選擇在本院接受心梗介入治療的120 例患者,時間范圍在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間,按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均分為兩個組別,每組有60 例。詳細數(shù)據(jù)見下表格1,兩組的一般資料比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進一步比較。
納入標準:(1)所有入組患者均實施心梗介入治療;(2)意識清晰,無認知異常者。
排除標準:(1)并存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者;(2)并存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3)既往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史者。
參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在患者進行心梗介入治療后,對患者開展常規(guī)教育、用藥指導以及日常飲食護理干預等,并依據(jù)患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
觀察組實行心臟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其心理狀態(tài)是對患者配合度造成直接影響的關鍵,因此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過程當中,可通過積極與患者交流,便于了解患者真實想法及情緒異常,為患者開展對應心理疏導干預??赏ㄟ^向患者普及心梗介入治療的有關知識,讓患者提高對治療措施的認知度;并且通過解釋、鼓勵、安慰、保證和暗示等,開展支持性心理干預,加強患者的心理防御,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2)心臟康復護理指導:①在完成介入治療之后,要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指標異常情況,并且對患者的面色、神志等進行觀察。利用沙袋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壓迫處理,并叮囑患者術側肢制動12h,在手術后24h 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如四肢被動鍛煉,鍛煉時間控制為5min/次,每天鍛煉4 次。并指導患者學會在床上大小便。②術后1~2d:引導患者開展肢體主動鍛煉,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完成床上坐起以及自主進食、洗漱等動作。依據(jù)患者的肢體狀況,對患者實施肢體被動鍛煉干預,并且依據(jù)患者的運動耐受度,合理指導患者逐漸增加運動量及運動強度。③術后3d: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床旁站立,并繞床走動,走動時間控制為5min~10min,期間注意觀察著面色、呼吸等,叮囑患者一旦感到任何不適,需立即停止運動。④術后4d:對于患者的運動指導,逐步增加患者的運動量,開始的床旁活動可逐漸轉移到走廊活動,并且逐漸增加上下樓梯鍛煉。⑤在患者進行鍛煉的過程中,密切觀察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并且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胸悶、氣短等癥狀,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告知患者停止活動。(3)健康宣教: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過程當中,需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力度,除講解心梗介入治療的作用效果之外,還需要向患者講解心梗發(fā)作的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等,并強調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確保機體睡眠充足,同時還要叮囑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睡眠,堅持健康飲食,并且要堅持運動鍛煉。叮囑患者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控制情緒,避免情緒大幅度波動,有利于改善預后。
(1)分別在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檢測比較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心肌收縮能力(MCF)、心排血量(CO)等心功能評定指標水平。
(2)分別在患者護理前后評定比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SAS 評分大于50 分表示存在焦慮,而SDS 評分大于53 分表示存在抑郁情緒,得分越高則提示心理狀況越差[3]。
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資料均納入SPSS25.0 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例(n)、百分比(%)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對比用t 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x2檢驗;(P<0.05)提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表1 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參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性別例數(shù)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比對,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參照組與觀察組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參照組與觀察組的一般資料比較[n(%),(±s)]
組別性別(n)平均年齡(歲)男女參照組(n=60)34(56.67)26(43.33)64.85±7.12觀察組(n=60)32(53.33)28(46.67)63.98±6.85 t/x20.1350.1350.682 P 0.7140.7140.497
表2 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護理前的心功能指標(LVEF、MCF、CO)水平比對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的心功能指標水平較護理前有顯著提升,且觀察組指標水平較參照組更高,比對數(shù)據(jù)有明顯差異(P<0.05)。
表2 心功能指標比對(±s)
表2 心功能指標比對(±s)
注:和同組護理前數(shù)據(jù)比對,*P<0.05。
組別LVEF(%)MCF(N/cm2)CO(L/min)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參照組(n=60) 41.08±5.1252.78±4.86*0.28±0.080.32±0.09*6.12±1.157.36±1.42*觀察組(n=60) 40.79±5.2356.97±5.02*0.27±0.050.43±0.08*6.21±1.088.24±1.32*t 0.7514.6450.7527.0760.4423.516 P 0.4540.0000.4530.0000.6590.001
見表3 所示,兩組患者護理前的心理狀態(tài)指標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實施護理后,兩組的心理狀態(tài)指標評分相比護理前有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參照組,比對數(shù)據(jù)有明顯差異(P<0.05)。
表3 心理狀態(tài)指標比對(±s)
表3 心理狀態(tài)指標比對(±s)
注:和同組護理前數(shù)據(jù)比對,*P<0.05。
組別SAS 評分SDS 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參照組(n=60)60.13±4.7550.37±3.26*61.38±4.6951.86±3.74*觀察組(n=60)60.28±4.3642.34±3.12*61.48±4.8545.02±3.18*t 0.18013.7840.11510.793 P 0.8570.0000.9090.000
心梗介入治療是針對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療手段,但患者治療后需要較長時間修養(yǎng),容易導致患者的活動耐力降低,加上患者因擔憂療效及預后等,容易產(chǎn)生負面情緒,從而對患者的療效及預后造成不良影響[4]。積極對心梗介入治療患者開展有效護理干預,對于促進患者康復有重要作用意義。在護理干預期間,不僅要對患者開展生理方面的護理,同時也要重視患者的心理方面需求,積極開展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提高患者配合度,促進術后康復[5]。
心臟康復護理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可獲得顯著護理效果,由于心臟康復護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狀況,開展多方面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促進縮短患者的康復進程[6]。心臟康復護理通過將康復訓練與臨床路徑相互結合運用,根據(jù)患者病情狀況開展對應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改善心功能,同時加強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度,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有助于促進康復[7]。本文中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心功能、心理狀態(tài)指標較參照組更優(yōu),比對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結果提示,針對心梗介入患者開展心臟康復護理,對于患者的心臟功能改善有積極作用,同時可以緩解患者心理狀況,加速患者康復。分析原因,由于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可因為病痛的折磨以及擔憂治療效果等,產(chǎn)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降低患者配合度,影響最終療效,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復;因此在患者接受治療時,需要積極對患者實施對應護理,提高療效,從而幫助患者維持良好心理狀況,促進康復[8]。心臟康復護理的應用,通過對患者開展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風險,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9]。
綜上所述,在心梗介入患者中實行心臟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心功能,緩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者康復,促進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