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江 高利攀 何玉婷 胡志遠
(內蒙古煤炭地質勘查(集團)一五三有限公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東烏旗寶力格地區(qū)處于內蒙古中部洋殼向西伯利亞板塊俯沖的陸緣增生帶和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俯沖的巖漿弧疊加區(qū)域[1],經歷多期構造—巖漿活動的改造,形成以北東向構造為主,北西向構造為輔的構造格局,為內生金屬礦產的形成提供了熱源運移、儲存空間、物質供給等必要條件[2]。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qū)主要成礦區(qū)(帶)和成礦系列》的研究成果,工作區(qū)隸屬額濟納旗-興安嶺元古代華力西燕山期銅、鉛、鋅、金、銀、鉻、鈮成礦區(qū)(Ⅱ級),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鐵、鋅、鎢、金、鉛成礦帶(Ⅲ級),博克圖-朝布楞鎢、鐵、鋅、鉛成礦帶(Ⅳ級),朝布楞-查干敖包鐵、鋅、鉛成礦帶(Ⅴ級),該帶基本呈北東向展布[3]。
區(qū)內共分布有小型礦床、礦點及礦化點6 處,其中銅、鉛、鋅、鈷、鉬等有色多金屬4 處,石灰?guī)r、珍珠巖非金屬礦產2 處。金屬礦產礦化成因類型為熱液型,非金屬礦產成因類型包括淺海相沉積型、火山沉積型。礦(化)點以有色金屬Cu、Pb、Zn、Co、Mo 多金屬礦為主。
區(qū)內控礦地質因素主要包括地層、構造、巖漿巖、變質作用等方面[4]。成礦有利地層主要為古生界安格爾音烏拉組、寶力高廟組淺變質地層以及中生界滿克頭鄂博組酸性火山巖地層,在礦化部位多有晚侏羅世巖體、巖脈侵入,局部見接觸變質、氣液變質礦物。尤其與北東、北西向斷層破碎帶關系密切。
工作區(qū)出露主要地層單元有古生界安格爾音烏拉組(D3a)、寶力高廟組(CPbl)、中生界塔木蘭溝組(J2tm)、滿克頭鄂博組(J3mk)。根據主要成礦元素在各地層單元中的分配特征分析成礦潛力。
古生界安格爾音烏拉組、寶力高廟組地層中富集元素有Cu、Co、Ni、As 等,且分異程度較高,易于局部富集形成礦產。已發(fā)現的鉛、鋅點分布在上述地層中,說明古生界地層是工作區(qū)的主要礦源層,與后期巖漿熱液發(fā)生物質交換,運移至構造有利部位而局部富集形成礦產。中生界塔木蘭溝組富集的元素分異程度低或分布均勻,不易造成局部富集,對成礦意義不大。滿克頭鄂博組地層中富集Ag、As、Mo、W、Sb、Li 等元素、且分異程度高,易于局部富集形成礦產,在該組地層中已發(fā)現鉬礦化點。
寶力格地區(qū)晚侏羅世巖漿活動表現為酸性淺成侵入作用,呈巖株、巖枝、巖脈等形態(tài)沿北東斷裂構造發(fā)育,受構造控制明顯。巖石類型有花崗斑巖、似斑狀鉀長花崗巖、正長斑巖及流紋斑巖等。鉛、鋅礦點分布于巖體與地層的外接觸帶上,銅礦點分布在晚二疊世中細粒鉀長花崗巖中。晚侏羅世酸性巖漿淺成侵入活動與區(qū)內金屬礦點具有成因聯系,分布在晚二疊世中細粒鉀長花崗巖中的銅礦點,在成因上也受晚侏羅世花崗斑巖的控制。晚侏羅世巖漿活動對金屬成礦作用的控制主要表現在為成礦物質的富集和運移提供了載體(巖漿熱液)和動力。巖漿熱液不但經結晶分異后富含成礦物質,而且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還具有較強的化學活動性,通過與圍巖發(fā)生物質交換,將圍巖的有用組分萃取到液相中為成礦作用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在熱能與壓力的驅動下熱液攜帶成礦物質運移至構造有利部位富集沉淀。因此,晚侏羅世巖漿活動是控制內生多金屬成礦作用的主導因素。
區(qū)內火山機構較為發(fā)育,以往工作恢復了七座火山機構,分布在寶力格南東部中生代斷陷盆地中,由侏羅系中—上統(tǒng)陸相火山巖組成。發(fā)育于火山機構周邊的環(huán)狀、放射狀斷裂構造則是火山熱液型金屬礦產的重要導礦、容礦構造。在貴勒斯臺層狀火山機構周邊的環(huán)狀、放射狀斷裂構造中已發(fā)現鈷、鉬礦化點。
寶力格地區(qū)礦產形成及分布與構造運動關系十分密切,斷裂構造的控礦作用十分顯著。區(qū)域性斷裂表現最為突出,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次之,是區(qū)內控巖控礦和導礦容礦的重要構造。已知中溫巖漿熱液型銅、鉛鋅礦點均位于區(qū)域斷裂及同方向次級構造裂隙中,對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的成礦極為有利。
礦產與變質作用關系十分密切,變質作用不同,形成的礦種亦有差異。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接觸變質作用與氣液變質作用,其次為動力變質作用與區(qū)域變質作用。氣液變質巖(蝕變巖)具有不同程度高嶺土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褐鐵礦化等蝕變,是銅、鉛、鋅等多金屬礦形成較有利的圍巖之一。
找礦標志是指直接或間接地指示礦床存在的特征信息。根據礦化特征,較為顯著的標志有:控礦和賦礦地層標志、構造標志、圍巖蝕變標志、地球化學標志、地球物理標志、遙感標志等。
礦化蝕變標志:褐鐵礦、鉛華、孔雀石等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在地表及近地表條件下易于氧化形成各種風化礦物的碎石,如銅礦形成的綠色孔雀石、方鉛礦形成的淡黃色鉛華等,它們是野外找礦直接標志。
3.2.1 控礦賦礦地層標志
古生界安格爾音烏拉組、寶力高廟組淺變質地層是中溫巖漿熱液型內生銅、鉛、鋅多金屬礦產的主要賦礦層位,其他與金屬礦化具有一定成礦關系的還有上侏羅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酸性火山巖地層。
3.2.2 構造標志
構造交匯部位是內生熱液填充型多金屬礦產的成礦有利部位,已發(fā)現的中溫巖漿熱液型銅、鉛、鋅礦點均與上述兩組斷裂構造具有必然的成因聯系,因此規(guī)模較大的區(qū)域性斷裂構造帶以及次級構造裂隙、構造破碎帶是重要的間接找礦標志。
3.2.3 圍巖蝕變標志
蝕變強烈的硅化、黃鐵礦化、表生褐鐵礦化是內生多金屬礦化的重要標志;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是主要找礦標志;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一般硅化為間接找礦線索。蝕變強烈且相互疊加的部位,往往發(fā)育礦(化)體或隱伏礦(化)體,且蝕變愈強,礦化愈好。巖石褪色、鐵錳染等現象具有一定意義的找示作用。
3.2.4 侵入巖標志
區(qū)內晚侏羅世酸性小型淺成侵入體或脈巖與多金屬礦化具有密切的成因聯系,銅、鉛鋅礦點分布在晚侏羅世酸性小型淺成侵入體或脈巖與圍巖的外接觸帶附近,尤其是發(fā)育于外接觸帶的斷裂構造是蝕變強烈地段,也是形成礦體的有利部位,是尋找多金屬礦產的有利地段。
3.2.5 地球化學標志
Au、Ag、Cu、Pb、Zn、W、Sn、Mo等主要成礦元素異常面積大、套合較好、含量變化梯度陡、濃集中心明顯,且異常強度高,含量高出背景值4~5 倍,同時異常區(qū)斷裂裂隙構造、酸性小型淺成侵入體或脈巖、圍巖蝕變發(fā)育地段,是尋找銅、鉛、鋅多金屬礦產的有利部位。
3.2.6 地球物理標志
激電異常明顯,極化率具一定范圍變化的激電異常,即高極化率向低極化率過渡的梯度帶附近,根據本區(qū)激電測量找礦經驗,激電異常視極化率ηs>3%的帶狀異常;高精磁異常值在10~20nT的局部線狀異常。這些部位的異常由含礦破碎帶所引起,是尋找多金屬礦化的有利找礦標志。
3.2.7 遙感標志
在衛(wèi)片上存在色調異常,環(huán)狀、線狀影紋等是重要的間接找礦標志。此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遙感蝕變異常與地表硅化、褐鐵礦化等礦化蝕變關系密切,對尋找金屬硫化物關系密切的礦床(鐵、銅、金、銀等主要礦種)具有間接指示作用。
寶力格地區(qū)分布的金屬礦(化)點有中溫巖漿熱液型和火山熱液型兩種成因類型。中溫巖漿熱液型金屬礦化點以銅、鉛、鋅等礦產為主,規(guī)模較小。具有以北東向斷裂控礦,北西向斷裂以及與北東向斷裂交會處容礦的特征,且成礦作用受晚侏羅世酸性巖漿活動的控制。根據中溫巖漿熱液型礦產空間分布規(guī)律,在白音烏拉-敖包特-呼和哈達一帶礦點總體上沿北東向區(qū)域性斷裂呈線狀展布,通過圖切地質礦產剖面,建立本區(qū)中溫巖漿熱液型金屬礦產的成礦示意圖(圖1)。
圖1 寶力格地區(qū)中溫巖漿熱液型金屬礦產找礦模型示意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區(qū)內中溫巖漿熱液型金屬礦化與斷裂構造、晚侏羅世巖體關系密切,礦化主要分布于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和地層內斷裂破碎帶,尤其是巖體外接觸帶及北東、北西向斷裂構造帶最具找礦意義,成礦時代為晚侏羅世。
火山熱液型金屬礦化點以鈷、鉬等礦產為主,規(guī)模較小。受火山機構及其周邊的環(huán)狀、放射狀斷裂控制,且與火山活動晚期流紋斑巖的侵入活動具有成因聯系。成礦物質來源于火山活動晚期的熱液活動,成礦時代為晚侏羅世。關于成礦物質來源分析:滿克頭鄂博組火山巖中富含Mo,且分異強,化探工作在該區(qū)圈定規(guī)模大、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的Mo異常。因此,Mo 元素應來源于火山熱液的分異或交代先期形成的火山巖。而Co 在該套火山巖中貧化,呈低背景分布,其物質來源主要為火山熱液對基底地層的萃取或交代,如富含Co 元素的古生界安格爾音烏拉組、寶力高廟組淺變質地層及中侏羅統(tǒng)塔木蘭溝組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