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竹筍,這是生活在江南的福利。
竹筍上市后,我首先要吃油燜筍,用素油煸透,加紹酒、蝦子醬油、白糖燜煮,成菜油亮,咸中帶甜,酒飯兩宜。油燜筍上桌,哪怕大魚大肉都被我視作跑龍?zhí)椎摹?/p>
每年與太太去杭州南山掃墓,之后就轉到靈隱寺進香,在廟里吃過素面,澆頭里的筍片格外鮮嫩。由此得隴望蜀,希望痛痛快快地吃一大盤靈隱寺的油燜筍。最近他們的齋堂重新裝修了一下,面積有所擴大,如果有素席,那么我們就有口福了。
前人論素食,認為尼姑庵里師太親手烹制者最佳。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回憶,他家每年春節(jié)前都能得到師太的素食相饋,一只提籃,從里面端出四色清清爽爽的素食,不多,意思意思。主婦客氣一番,奉以香油錢相報。師太調理的蕈菇菰筍讓齊如山吃得津津有味,沒齒不忘。
春筍單獨成菜,有玉樹臨風之美。作為配菜,它也盡心盡力。取幾尾小黃魚稍煮一下拆骨留肉,筍尖切碎,薺菜切末,煮一碗軟糯綿長的薺菜黃魚羹,起鍋后撒白胡椒粉,鮮香爽口。我每年也要做一兩次。
筍絲炒咸菜,筍絲炒枸杞頭、筍絲炒鱖魚絲、筍衣燒豆腐,都是極清雅的家常小菜。還有拌雙筍,萵筍竹筍,象牙白配翡翠綠,尚未動筷就滿口生津。竹筍炒鱔糊是清明前后的時令菜,竹筍要切得細,又要保持骨子和清清爽爽的顏色,鱔絲卻要軟爛,兩者在此刻相會,成全彼此,鮮美無比。竹筍絲炒咸菜,也可少加點肉絲,最好是里脊肉,嫩而不柴,小煸小炒風格,小家碧玉味道,過粥過泡飯一流,做面澆頭也是極好的。
沈嘉祿專欄作家愛好美食和收藏
吃竹筍,這是生活在江南的福利。
我不大喜歡濃油赤醬的竹筍燒肉,我覺得坡公與時人開玩笑。
偶爾得閑,心情又不錯,我就將竹筍細分化。筍尖切碎,加焯水后切成細末的萵筍葉,燒豆腐湯,取其脆嫩。中段燒油燜筍,取其厚實。筍頭與蠶豆、黃豆芽、卷心菜老葉等一起吊湯,成為一碗素澆面的底湯。
自然,上海人對春筍最貼心貼肺的擁抱,就是做一大砂鍋腌篤鮮了。
取黃泥竹筍(稍晚會有更好的哺雞筍上市)十幾支,五花肋條肉一大塊,南風肉一大塊,也可以取隔年咸豬腳一對,畫風粗獷但味道更為濃郁。五湖四海地擠進大砂鍋里,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后轉小火燜,湯色清雅,情意濃稠。吃了一頓,留下半鍋,還可以加些百葉結再燒,賽過一場精彩大戲的謝幕。
有兩點跟大家說一說,一是咸肉必須帶皮,不能切得太薄,至少要一指厚,也不能煮得太久,趁它煮熟后還保留著一點硬勁時撈出,等整鍋湯完成后再加進去加溫,這樣就能吃到咸肉肥膘爆醬的感覺,不只腴美,還特別香。二是燒腌篤鮮須一次加足水,最忌吃剩留下半鍋,下頓加滿水再煮,這樣味道就淡了。
國家級烹飪大師徐鶴峰曾經(jīng)做過一道鵝篤鮮給我吃,用老咸鵝代替老咸肉,與鮮蹄髈和春筍一鍋燜,這次是濃湯,味道相當好。大師說:腌篤鮮是一道大菜,也可看作是一種菜式,鮮物與腌物一鍋煮,就是腌篤鮮。
飯店里也有腌篤鮮饗客,所有食材都沉在湯底,湯色還有點渾濁。哪有自己媽媽做的豐滿?砂鍋端上桌的時候還在噗噗喧騰,筍尖肉塊可以堆起來,湯色碧清,鮮香滿室,動手吧親們,不要客氣!
江南腌篤鮮,春來吃幾次,愿君多加餐,此物最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