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娜
〔摘? ? 要〕? 數學與科學相互依存、相互滲透,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小學數學教學積極融入科學知識對于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學習動機、科學素質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教學中可以采取情境創(chuàng)設、實驗操作、引入科學問題、借用科學原理、開展綜合性學習等策略以有效融合科學知識,提升數學教學效益??茖W知識不僅僅是一種學科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科學知識和數學知識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茖W知識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豐富的背景和實際應用場景,而數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因此,將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本文就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做初步探討。
〔關鍵詞〕? 小學數學;科學知識;知識融合;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7? ? 136-138
一、將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進學生對數學原理的認識
數學是建立在客觀現實基礎上的高度概括,它源于自然科學并運用于科學之中。因此,將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科學的聯(lián)系,加深對數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幾何時,可以引入科學知識中的物理原理,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實踐操作,探索幾何形狀的現實來源與應用,從物質結構深入認識點、線、面關系,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空間想象力。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科學知識通常與生動具體的事物及有趣的實驗相關聯(lián),將這些形象有趣的內容融入數學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數據統(tǒng)計時,可以引入有關概率和統(tǒng)計的科學實驗案例,讓學生通過對具體自然事件的實際觀察和數據收集,充分感受數字與數據的奧妙,探索統(tǒng)計方法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素養(yǎng)
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思考與運算,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志趣與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將科學知識融入數學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學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和分析問題。例如,在學習數學論證時,可以引入科學領域中的實驗數據的價值問題,用具體鮮明的事件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的客觀性與嚴肅性。讓學生深入認識到數學領域的“1”就是“1”,而不能含糊其詞,更不能隨意改動,任何結論的做出必須有根有據,并經得起檢驗,教育學生通過實證方法驗證數學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求真求實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二、將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
(一)情境創(chuàng)設
在科學知識中,有很多與數量、幾何問題相關的具體科學事件,它們有利于展示認知數學的過程,由此建構起具體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其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科學相關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例如,在學習面積和體積時,可以引入科學實驗中的液體容量、土地面積等概念,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理解數學概念的實際應用。
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圖形的運動(一)》時,我曾經創(chuàng)設了一個在實驗中使用鏡子觀察一些物體反射現象的實驗,引領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在情境中,我向學生展示了鏡子反射的圖片,引發(fā)學生對鏡像對稱的注意。然后,我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理解了軸對稱的概念,即圖形能夠通過某條線(軸)折疊后,兩邊完全重合。接著,我分發(fā)給學生一些卡片或紙板,要求學生在上面繪制軸對稱圖形。學生可以通過折疊紙板或使用鏡子等方法,找到圖形的對稱軸,并在紙板上繪制出軸對稱圖形。學生完成繪制后,可以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討論對稱軸的位置是否準確。活動結束時,我與學生一起總結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和對稱軸的含義。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置身對稱圖形的探尋中,他們在操作中經歷了軸對稱圖形的形成過程,因此非常自然地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特征,并興致勃勃地總結了相關的概念。
(二)實驗操作
科學實驗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它通過對實驗條件的控制操作探求真理,因此有利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探尋數學原理。例如,在學習數據統(tǒng)計時,可以讓學生設計并進行與科學實驗相關的數據收集,然后利用統(tǒng)計方法進行分析和展示。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統(tǒng)計的概念和方法,并提升學生的數據處理和解釋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倍的認識》時,可以設計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建立倍的概念。實驗可以是關于物體的重量或長度的比較。首先,讓學生選擇兩個物體,并使用天平或尺子進行比較,記錄下它們的重量或長度。然后,讓學生將其中一個物體加倍,即加重或拉長,再次進行比較。從實驗結果中,學生可以發(fā)現加倍后的物體與原物體相比,重量或長度都是原來的兩倍。通過這個實驗,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倍的概念,理解加倍的含義。此外,也可以引入其他科學實驗,如重力、浮力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倍”的理解。總之,以科學事件為線索,讓學生充分探索,將使數學原理更加淺顯,也使數學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三)引入科學問題
問題是科學的起點,是數學學習的起點,也是引領學生走進數學殿堂的奧秘所在。將科學問題引入數學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更有探索意愿。學習中,可以提出一個與科學實驗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由此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并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小數的四則運算》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某超市賣出的飲料總共有150升,如果每瓶飲料是0.5升,那么這個超市賣出了多少瓶飲料?”這個問題既涉及小數的除法計算,也與商業(yè)運作相關,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問題中的關鍵詞,如“150升”“0.5升”等,總結出小數除法的法則,即被除數除以除數得商,商的小數點位置與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位置對應。通過比較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的差異,加深學生對小數除法法則的認識,提高計算能力,也從中培養(yǎng)了學生在商業(yè)運作中的數學思維。科學是解決問題的成果,蘊含許多生動的問題解決案例,值得我們從數學教學實際出發(fā),探尋富有教學意義的問題線索,使之成為激發(fā)學生數學思維的“火花”。
(四)借用科學原理
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原理是相通的,往往可以相互印證。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學生已知的科學原理,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在學習平面和立體幾何時,引入科學領域中的光學原理,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實驗,更全面深入地認識幾何形狀,建構更完整的幾何概念。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因數與倍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一些物質的質量是其他物質質量的整數倍?”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并嘗試用學生的數學知識來解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比如用天平來比較不同物質的質量,觀察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發(fā)現,一些物質的質量是其他物質質量的整數倍,這就涉及了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和總結實驗結果,讓學生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如果一個物質的質量是另一個物質質量的整數倍,那么這個整數就是它們的倍數,而這個物質的質量就是另一個物質的因數。通過這樣的探索,學生可以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并培養(yǎng)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可以鼓勵學生合作探索,互相交流觀點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同時,通過引入科學原理,如質量和整數倍的關系,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融合科學知識,探索科學原理,可以使數學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五)開展綜合性學習
將數學與科學聯(lián)結,不僅是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也應是兩個學科共同的追求。兩個學科可以攜手開展綜合性學習,以課題(主題)、項目為核心共同探索科學奧秘。這樣的綜合性跨學科合作可以促進學科間的交流和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踐,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性質。通過觀察這些圖形的不同面、棱和頂點的數量,學生可以發(fā)現它們的共同特征和區(qū)別。同時,可以引入科學領域的知識,如物體的形狀和結構,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特定的屬性。接著,可以通過一視圖、三視圖的繪制和擺放小正方體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視角下的正方體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學會根據平面圖表示三維空間中的物體,學會運用圖形的運動和變換,加深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應著力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體會數學的價值。例如,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用最少的小正方體搭建一個長方體的模型?”讓學生思考和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融合科學知識,進行跨學科合作,可以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結語
數學與科學具有天然的密切聯(lián)系,應特別重視將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與自然、現實的直接接觸中更深入地感受、認識數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應立足于數學教學實際,深入發(fā)掘數學與科學的聯(lián)結點,積極運用多種有效途徑推動學生數學與科學素質的融合發(fā)展,從而使學生真正學到植根于生活與科學的數學,學到有趣有用的數學。
參考文獻
[1]熊海金,王正陽,吳梓俊.基于Cite?Space的國內民族數學文化研究態(tài)勢分析[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2):177-186.
[2]葉志強.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困惑與歸因及建議:基于NVivo的質性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23(4):78-84.
[3]賈旋,袁濤,吳鳳橋.2000~2021年間國內外數學問題提出的比較研究:基于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分析[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