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旭
(上海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444)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中國需要更多地向世界傳遞自己的聲音和價值觀。中國政府一直強調要加強對外傳播的能力,做到“融通中外”。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對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播學和敘事學領域,對中國對外傳播提出建議,如要依據(jù)語言距離改進中國故事內容[1],要以個體經歷帶出集體成就[2],還要把握好時代性貫穿倫理情懷[3]等。也有人從語言學角度入手,強調語言溝通、話語對接和符號轉換[4]。部分學者對他國外宣文本進行分析,如通過分析日本的對外傳播策略得出啟示——中國外宣故事應融入年輕人感興趣的主題[5]。然而,少有研究關注國際組織的話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組織是連接各國的平臺,聯(lián)合國作為最大、最權威的國際組織,其講述的故事受眾來自世界各國,其話語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講故事不可避免會用到指示語,指示語是語言結構與語境的體現(xiàn)[6],Levinson將指示語分為以下五類:人稱指示語(person deixis)、地點指示語(place deixis)、時間指示語(time deixis)、話語指示語(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語(social deixis)[7]。本文將對WFP(世界糧食計劃署)官網發(fā)布的故事中指示語的使用特點及內涵進行分析,旨在為中國扶貧故事對外傳播提供一些實用性的建議。
本文分析的語料為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官方網站發(fā)布以“food security”(糧食安全)為檢索詞的故事(stories),至今共發(fā)布了33篇文本,共計約3萬個詞,這些故事涉及氣候、沖突、發(fā)展、減災等多方面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展示了WFP在維護糧食安全各個方面所做的工作成效。
本文主要探討以下四個問題:第一,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發(fā)布故事時使用了哪些指示語?第二,這些指示語的搭配方式及指向對象是什么?第三,這些指示語在故事傳達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第四,這對于中國對外傳播有何啟示?
本文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方法,借鑒語用學領域的指示語理論,對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fā)布的故事中指示語的使用情況進行深入探討,旨在揭示這些指示語在傳播故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中國對外傳播的啟示。具體而言,研究步驟如下:首先,使用Antconc 4.0.4版本中的word list功能,制作33篇故事的總詞表,以便于觀察指示語的分布情況;其次,運用Antconc中的Collocatives搭配功能,分析出現(xiàn)頻率超過100次的指示語的搭配情況;最后,基于Concordance索引功能,結合具體的語境,深入分析這些指示語的指示對象和指向情況。
本研究采用Antconc 4.0.4分析WFP發(fā)布的33篇故事中指示語的使用,發(fā)現(xiàn)其普遍使用指示語,并在不同語境中發(fā)揮不同作用。本文將重點討論指示語的頻率、搭配和指示對象,以深入了解它們在故事傳播中的作用。
本研究搜集了出現(xiàn)次數(shù)大于100的指示語,并將它們的分布情況呈現(xiàn)在圖1中。從圖中可以看出,高頻指示語都是人稱指示語,涉及第一人稱指示語“we”和“I”,以及第三人稱指示語“her”“she”“they”“their”。因此,本文將主要對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所發(fā)布的故事中人稱指示語進行分析。
圖1 高頻指示語及其分布
通過以第一人稱指示語“we”“I”為關鍵詞檢索搭配,發(fā)現(xiàn)高頻共現(xiàn)詞為“will”“must”“should”“have”和“need”,共現(xiàn)率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人稱指示語“we”“I”的高頻搭配詞
第一人稱指示語“we”與“I”多與are、have、can、need、will、want等搭配,起到不同的效果,主要為陳述當前情況或行動,描述過去經歷或成就,表示信心或有能力,突出需求或事件緊迫性以及做出承諾。
例1 We have reached so far 3.9 million people. We have seen malnutrition rates triple.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惠及了390萬人。我們看到營養(yǎng)不良率增加了兩倍。)
“we”和“I”所指示的內容并非固定不變,總結起來,可分為以下情況。
第一,通?!癐”指示受助者個人,而“we”指示受助者群體及其情況。WFP經常引用受助者發(fā)言,這是一種極有效的敘事手法。通過引用受助者的話,讀者可以直觀了解受助者的生活困境和WFP援助的實際影響。在這類指示中,“I”和“we”常與“am/are”“can”搭配,突出受助者的困境或展示援助后的積極變化。通過“他者”視角,讀者更深入了解受助者的感受,加深對受助者的理解和同情。同時,通過引用受助者的話,詳細介紹WFP的糧食援助、營養(yǎng)培訓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突出受助者前后的對比,充分展示WFP的援助對受助者的影響。
例2 “WFP has provided us with seeds and linked us to buyers which means we can grow more food because we are already connected to customers,” Ragan explains.
(“世界糧食計劃署為我們提供了種子,并將我們與買家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種植更多的糧食,因為我們已經與客戶建立了聯(lián)系,”拉根解釋說。)
“us”指受助者群體,通過WFP幫助得到種子和買家聯(lián)系,增加了糧食產量。“we”指受助者群體,讀者可以直接了解到WFP提供的援助內容,即提供種子和聯(lián)系買家,使受助者可以增加糧食產量。
第二,“we”用于指示WFP組織工作人員,通常與have、will、need等搭配,以傳遞信息、表達決心和行動計劃,同時展示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需要的支持。具體來說,當介紹WFP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的貢獻時,常用“we have”,以展示其工作范圍和重點。介紹WFP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需要采取的行動時,則用“we need”,以突出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或前進的方向和需要的支持。此外,用“we will”來介紹WFP接下來的工作計劃以及其維護全球糧食安全的決心,這有助于塑造國際組織的積極形象。
例3 We have provided food assistance to millions of people affected by conflict and disasters around the world.
(我們向世界各地數(shù)百萬受沖突和災害影響的民眾提供了糧食援助。)
WFP使用“we have”來介紹WFP的工作范圍和重點,表明該組織在為全球受沖突和災難影響的人們提供糧食援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有助于讓讀者了解到WFP的實際行動,展示其在糧食安全方面的實際貢獻。
通過以第三人稱指示語“her”“she”“they”“their”為關鍵詞檢索搭配,發(fā)現(xiàn)高頻共現(xiàn)詞為“will”“must”“should”“have”以及“need”,如表2所示。
表2 第三人稱指示語“her”“she”“they”“their”的高頻搭配詞
1.第三人稱指示語“her”“she”的搭配及指示分析
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講故事時大量使用第三人稱指示語“her”和“she”,用于指示受助的婦女?!癶er”常與“children”“family”“husband”“daughter”等詞搭配使用,以突出WFP在幫助減輕受助婦女照顧家人負擔方面所做的努力?!皊he”則通常與“says”“is”等詞搭配使用,其中“she+says”頻率其高,出現(xiàn)34次,顯示出WFP重視女性話語,更多采用女性視角講述故事。此外,“she+is”常用于描述女性在糧食危機中的困境和WFP援助改善后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語用方式突顯了WFP對婦女地位的重視,并有效展示了改善婦女生活狀況方面的貢獻。
例4 “I could see the water rising with my own eyes,” says Puok, recalling that year when massive floods washed away her precious crops, forcing her and her children to live on wild fruit and water lily bulbs.
(“我親眼看到水位上升,”Puok回憶說,那一年,大洪水沖走了她珍貴的莊稼,迫使她和她的孩子們以野果和睡蓮球莖為生。)
“her”與“children”搭配,強調Puok和孩子一起度過了困難時期,展示了WFP幫助減輕受助婦女照顧家人負擔。另外,“says”這個詞搭配“she”,表明WFP非常注重Puok為婦女發(fā)聲。
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故事發(fā)布中精心選擇視角,突顯了對婦女和女性視角的關注。大量運用第三人稱指示語“she”和“her”,強調關心婦女面對的苦難以及WFP對婦女能力的發(fā)展。女性是貧困和糧食危機最受影響的群體,也是家庭農場主、家庭營養(yǎng)的關鍵角色以及社區(qū)的關鍵成員。因此,通過聚焦女性視角、敘述她們的故事,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更好地呈現(xiàn)了貧困和饑餓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這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糧食安全和社區(qū)發(fā)展,建立了強大的社區(qū)網絡,呼吁人們關注和支持婦女在社會中的角色和需求。
2.第三人稱指示語“their”“they”的搭配及指示分析
“their”“they”也是WFP講故事中高頻使用的指示語,用于指示受助群體,以引起讀者共鳴和關注,深入理解受助群體的境況,認識WFP措施和幫助的重要性?!皌heir”通常與“own”“l(fā)ives”“children”“food”等詞搭配,強調受助群體的主體性,突顯他們在WFP支持下保障自己及家庭糧食安全,增強讀者對WFP的尊重和認可。而“they”通常與“are”“need”“can”“have”等詞搭配,有效傳達受助群體的環(huán)境和需求,通過前后狀態(tài)對比展示WFP帶來的變化和作用,也突顯受助群體仍需要支持和幫助。
WFP講述故事時通過“their”和“they”強調受助者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突顯自己秉持著“協(xié)作、協(xié)調、共贏”的合作精神。同時突出受助者的困境和需求,強調WFP支持的積極作用和必要性,讓受眾更清晰地了解WFP的努力和成就。
本文分析WFP的故事中的指示語,發(fā)現(xiàn)該組織常使用“we”“I”來指示受助者,突出受助者接受幫助前后的狀態(tài)對比,使用大量“she”和“her”,從女性視角講述故事,突出WFP對婦女的幫助。同時,通過“their”和“they”的指示和搭配使用,突顯WFP重視培養(yǎng)受助者自主能力,強調受助者為主體。這對中國對外傳播有借鑒意義,為讓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國扶貧政策的實效性,從而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首先,以受助者視角出發(fā),運用第一、第三人稱指示語,生動展現(xiàn)扶貧前后的生活變化,避免政府作為講述者,以確保故事真實、生動、不呈現(xiàn)硬性宣傳。故事講述者可以包括受助者、扶貧干部、志愿者等,多角度展示扶貧工作,使故事貼近受眾,多樣化選擇受助者,突顯政策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以女性視角講述故事。中國扶貧政策注重為婦女貧困人群提供權利和機會,如農村婦女參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配、參與農村公共事務決策、參與技術培訓等,重視女性的力量,通過采取措施幫助婦女脫貧致富,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
另外,強調事實數(shù)據(jù),清晰展示受助者前后對比,突顯中國扶貧效果。中國和西方在敘述故事時邏輯不同,中國強調意境美,而西方更注重實際情況呈現(xiàn)。為了讓西方受眾理解,需通過受助者視角展示真實扶貧過程、前后對比和數(shù)據(jù),向他們展示事件經過和成果。
最后,生活化場景是關鍵。在傳播中國發(fā)展成就時,應選用引人共鳴的內容作為切入點。WFP常以受助者的生活環(huán)境為入口,生動的場景能迅速吸引讀者。隨后,描述受助者的具體經歷,如生活條件改善、收入增加、受教育水平提高、健康改善等。通過敘述受助者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如飲食、居住條件、家庭關系等,使故事更真實生動,更易引起受眾情感共鳴。
本文分析了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fā)布故事中的指示語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高頻指示語為人稱指示語,WFP突出受助者視角,重視女性話語,強調前后狀態(tài)對比,以增強感染力?;诖?本文提出針對中國扶貧對外傳播的建議:采取受助者視角,減少政治宣傳,強調事實數(shù)據(jù)及前后狀態(tài)對比,突出生活化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