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莉 李靜 丁林鋒 孫靜嫻 蔡靜波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類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老年人群中房顫的發(fā)生率較高,房顫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1-2]。目前CHA2DS2-VASc評分被多項指南推薦用于評估非瓣膜性房顫(NVAF)病人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3-4],并由此指導抗凝治療。但CHA2DS2-VASc評分僅基于病人的一般情況及病史等臨床資料,缺少實驗室檢查以及超聲影像學檢查等參數(sh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hao等[5]研究表明,即使CHA2DS2-VASc評分為0分的低風險房顫病人,每年仍有1.51%的病人出現(xiàn)缺血性腦卒中。一項隊列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CHA2DS2-VASc評分為低風險的病人每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率為1.06%[6]。因此,仍有必要探討更多與NVAF病人缺血性腦卒中相關的危險因素,以便更準確地預測NVAF病人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老年房顫病人常見的病理變化[7]。頸動脈超聲影像學檢查經(jīng)濟、方便且常用。本研究旨在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老年NVAF病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及其對缺血性腦卒中的預測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江蘇省省級機關醫(yī)院心血管科住院的303例老年NVAF病人為研究對象,年齡60~100歲,平均(78.86 ± 9.81)歲,根據(jù)確診房顫后是否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分為腦卒中組(n=134)和非腦卒中組(n=169)。納入標準:(1)常規(guī)心電圖或24 h動態(tài)心電圖提示房顫;(2)依據(jù)2018年腦卒中診療指南[8]診斷標準,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者。排除標準:(1)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2)心臟彩超檢查提示心臟瓣膜疾病(中重度狹窄或關閉不全)[9]。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入組病人的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血壓、血糖、血脂、用藥史(他汀類、抗凝藥、降壓藥)、CHA2DS2-VASc評分等資料。采用Mobil 24小時動態(tài)血壓儀測量病人的平均SBP和DBP。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應用羅氏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FPG、TG、TC、HDL-C、LDL-C;采用ELISA法測定HbA1c水平。CHA2DS2-VASc評分標準:心力衰竭(1分)、高血壓(1分)、年齡≥75歲(2分)、糖尿病(1分)、既往腦卒中和(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史(2分)、外周血管疾病(1分)、年齡65~74歲(1分)、女性(1分)。采用GEE95心臟超聲儀檢測左室質(zhì)量指數(shù)(LVmass)、左心房內(nèi)徑(LAD)、左室舒張功能。采用頸部多普勒超聲對頸總動脈至頸內(nèi)動脈顱外段進行縱切和橫切掃查,頸動脈粥樣硬化定義為內(nèi)中膜增厚和斑塊形成。內(nèi)中膜增厚診斷標準:突出內(nèi)膜表面或內(nèi)中膜厚度(IMT)≥1.0 mm。斑塊診斷標準:突出內(nèi)膜表面或IMT≥1.5 mm[7]。
2.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腦卒中組年齡,合并高血壓、心力衰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比例,平均DBP、LVmass、CHA2DS2-VASc評分、他汀類及抗凝藥使用率與非腦卒中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CHA2DS2-VASc評分、LVmass、平均DBP、他汀類和抗凝藥的使用納入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CHA2DS2-VASc評分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有關。見表2。
表2 老年NVAF病人缺血性腦卒中風險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顯示,CHA2DS2-VASc評分預測缺血性腦卒中的AUC為0.913,敏感度為82%,特異度為88%,CHA2DS2-VASc評分的最佳界值為5.5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聯(lián)合CHA2DS2-VASc評分的AUC為0.923,敏感度為90%,特異度為82%。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聯(lián)合CHA2DS2-VASc評分較單獨CHA2DS2-VASc評分更有預測價值(Z=2.479,P<0.05)。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老年NVAF病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與CHA2-DS2-VASc評分聯(lián)合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比僅用CHA2-DS2-VASc評分預測更為優(yōu)越。房顫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其導致的腦卒中占所有卒中的15%以上,因此,預防腦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顫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2019年AHA/ACC/HRS房顫病人管理指南推薦CHA2DS2-VASc評分用于評估腦卒中風險,CHA2DS2-VASc評分為0~1分的病人不需要進行抗血栓治療。但也有研究表明,CHA2DS2-VASc評分為低風險的NVAF病人仍有部分發(fā)生血栓栓塞事件[5-6]。CHA2DS2-VASc評分所用的標準缺少實驗室和器械檢查等客觀資料,不能反映房顫病人心血管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改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嘗試探索更優(yōu)越的預測模型以提高對NVAF病人腦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的預防效果。
方傳勤等[7]研究發(fā)現(xiàn),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NVAF卒中短期不良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應用他汀類藥物可改善NVAF卒中病人的不良短期預后,這與本研究中腦卒中組他汀類藥物的使用率明顯高于非腦卒中組的結(jié)果一致。朱明娜等[10]的研究證明,房顫伴高血壓的病人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shù)(AASI)是腦卒中的預測指標,AASI反映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在房顫伴高血壓人群中,CHA2DS2-VASc-AASI比CHA2DS2-VASc對缺血性腦卒中有更強的預測價值。Cho等[11]對310例房顫病人進行了平均長達31個月的隨訪,他們發(fā)現(xiàn)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卒中風險有關,是房顫卒中的獨立預測因子,同時,頸動脈硬化也與心室舒張功能減退和心肌重構(gòu)顯著相關。頸動脈粥樣硬化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其與心功能減退的相關性提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是房顫病人發(fā)生缺血性卒中的機制之一。一方面,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房供血減少、心房肌細胞過早凋亡和纖維化,房內(nèi)折返增強,促發(fā)房顫;另一方面,心肌缺血導致心室舒張能力下降,進而導致左心房充盈壓增加,左心房增大[12],而LAD擴大是房顫并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13]。綜上,頸動脈粥樣硬化介導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房顫和左房擴大,冠狀動脈與腦動脈粥樣斑塊均可促使腦卒中的發(fā)生。CHA2DS2-VASc評分系統(tǒng)中的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外周動脈疾病和主動脈斑塊,不包括頸動脈粥樣硬化。而在臨床實踐中,主動脈斑塊的診斷較困難,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則易于通過動脈超聲檢查獲得。此外,頸動脈與腦血管系統(tǒng)在結(jié)構(gòu)和功能上關系密切。因此,在評估老年NVAF病人缺血性腦卒中風險時,常規(guī)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jié)果還發(fā)現(xiàn),腦卒中組抗凝治療的比例低于非腦卒中組。合并腦卒中的老年病人由于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梗死灶內(nèi)出血等因素,限制了抗凝藥物的使用[14]。而腦卒中組的平均年齡更大,這或許是抗凝藥物使用率低的原因。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1)無法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和缺血性腦卒中之間的聯(lián)系是由于血栓栓塞還是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引起的。(2)由于本研究基于單中心隊列,樣本量相對較小,后續(xù)還需大樣本量的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
綜上,我們認為,在老年NVAF的臨床管理中,除了常規(guī)行CHA2DS2-VASc評分外,系統(tǒng)評估房顫病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對減少腦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具有重要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