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景,莫俊俏,宋 艷,周 欣,黎詠嫦
(1.海南省第五人民醫(yī)院,海南 ???570100; 2.海南醫(yī)學院,海南 ???571199; 3.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種慢性、不可逆性肺間質(zhì)纖維化疾病,可引起肺組織結構改變和功能喪失,最終導致患者死亡。IPF 的發(fā)病率約為0.22/100 000~17.4/100 000 人[1],而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為3~5 年[2-3]。目前,IPF 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已證實,病毒感染是導致IPF 發(fā)病和病情進展的主要原因[4]。現(xiàn)階段可用于IPF 臨床治療的手段非常有限,目前經(jīng)FDA 批準可用于IPF 治療的藥物僅有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但只能延緩病情進展,并不能阻止或逆轉IPF 的病理改變,是一種姑息性治療[5]。因此,深入研究IPF 的發(fā)病機制,探索有效的治療藥物,對于IPF 患者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IPF 臨床表現(xiàn)符合中醫(yī)學“肺痹” 等范疇,血瘀和氣虛是其主要病機為[6]。血府逐瘀湯為中醫(yī)經(jīng)典名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已有臨床研究表明,采用血府逐瘀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IPF 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7-8]。然而,目前關于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的分子機制僅限于針對某一靶點或通路的動物或細胞實驗研究,缺乏系統(tǒng)、全面和多靶點作用機制的認識。本研究采用網(wǎng)絡藥理學方法預測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的分子作用機制,并進一步通過動物實驗對其進行驗證,以期為今后的臨床和基礎實驗提供新的思路。
1.1 數(shù)據(jù)庫和軟件 本研究過程中所使用或涉及的數(shù)據(jù)庫和軟件詳見表1。其中,軟件運行于Window10 64 位操作系統(tǒng)平臺,處理器為Intel? CoreTMi5-7500。本研究中使用的所有軟件均以獲得授權或為開源軟件。
表1 數(shù)據(jù)庫和軟件
1.2 血府逐瘀湯潛在活性成分獲取和作用靶點預測 血府逐瘀湯中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殼、甘草和柴胡11 味中藥的化學成分篩選主要通過2 個途徑: ①從TCMSP 數(shù)據(jù)庫查詢上述中藥的主要化學成分,并根據(jù)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篩選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 ≥30%,且藥物相似性(drug-likeness,DL) ≥0.18 的化學成分; ②以“血府逐瘀湯” 和“Xuefu Zhuyu Decoction” 作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wǎng)(CNKI) 和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 相關文獻,搜索并整理血府逐瘀湯水煎劑中相關活性成分。同時,在TCMSP 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上述藥物活性成分相應的作用靶點。
1.3 IPF 疾病相關靶點篩選 在GeneCards、OMIM、PharmGkb、TTD 和DrugBank 數(shù)據(jù)庫中,以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和“IPF” 為檢測詞進行檢索,取5 個數(shù)據(jù)庫的并集靶點作為IPF 的疾病靶點。使用R 軟件“Venn” 包對查詢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
1.4 血府逐瘀湯潛在活性成分-靶點調(diào)控網(wǎng)絡及蛋白互作網(wǎng)絡構建 將“1.2” 項下篩選得到的血府逐瘀湯潛在活性成分作用靶點與“1.3” 項下查詢得到的IPF 疾病靶點進行交集,獲得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的關鍵靶點,并建立血府逐瘀湯潛在活性成分-靶點調(diào)控網(wǎng)絡,同時將這些關鍵靶點導入STRING 數(shù)據(jù)庫中,選擇物種“Homosapiens”,將各節(jié)點置信度得分設置為≥0.9,同時刪除游離節(jié)點,構建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網(wǎng)絡(PPI),并以“tsv” 文件輸出。
1.5 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關鍵靶點的拓撲分析 將“1.4”項下STRING 數(shù)據(jù)庫輸出的“tsv” 文件導入Cytoscape 軟件,通過CytoNCA 插件計算各靶點Betweenness、Closeness、Degree、Eigenvector、LAC 和Network 6 個拓撲性質(zhì)參數(shù)及其中位值,以6 個拓撲性質(zhì)參數(shù)均大于中位值作為篩選條件建立子網(wǎng)絡,再以相同的方法對子網(wǎng)絡進行一次拓撲分析,得到核心網(wǎng)絡和靶點。
1.6 GO 和KEGG 分析 首先,使用R 語言“org.Hs.eg.db” 包將最終核心網(wǎng)絡中的靶點基因名稱轉換為可識別的entrez ID; 然后,調(diào)用“clusterProfiler” 包對關鍵靶點進行基因本體(GO) 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 通路富集分析; 最后,通過 “ggplot2” 和“enrichplot” 包對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
1.7 分子對接 對核心網(wǎng)絡中的靶點按照Degree 值(連接節(jié)點數(shù)) 進行排序,將排名前10 位的靶點在血府逐瘀湯化學成分-靶點調(diào)控網(wǎng)絡中找出相對應的活性化學成分,進行分子對接,以驗證藥物作用的可能性。從PDB 數(shù)據(jù)庫獲得關鍵靶點蛋白的三維結構,從PubChem 數(shù)據(jù)庫查詢活性化學成分的三維結構,并通過Chem3D 軟件對化學結構的自由能進行優(yōu)化。采用AutoDockTools、PyMOL 和Vina 軟件進行分子對接。
1.8 實驗驗證
1.8.1 實驗動物 60 只6~8 周齡無特定病原體級雄性SD大鼠,由廣西醫(yī)科大學實驗中心提供,體質(zhì)量(253.18±5.37) g,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 (桂) 2020-0004,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 (桂) 2020-0003。實驗過程中予以自由食水,保持環(huán)境溫度 (21±2)℃,相對濕度50% ~60%,晝夜明暗交替12 h。本研究動物實驗過程經(jīng)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倫理號2110002)。
1.8.2 藥物、試劑和儀器 血府逐瘀湯中的11 種中藥材(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殼、甘草和柴胡) 均由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提供。博來霉素(瀚暉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10367); 吡非尼酮(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11109); 多聚甲醛溶液、Masson 三色染色試劑盒、蘇木素伊紅染色試劑盒(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12664、2109321、2101339); 羥脯氨酸ELISA 檢測試劑盒(上海研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19112589); 磷酸化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3 抗體(STAT3)、磷酸化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 抗體、Toll 樣受體3 (TLR3) 抗體(上海雅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11339、2009653、2112554);RIPA 裂解液、SDS-PAGE 蛋白上樣緩沖液、5% 脫脂奶粉(北京伊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109338、2110275、21114458)。全波長酶標儀(南京德鐵實驗設備有限公司);蛋白質(zhì)印跡分子成像系統(tǒng)(美國Azure Biosystems 公司);冰凍切片機(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1.8.3 血府逐瘀湯水煎液制備 血府逐瘀湯由桃仁12 g,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各9 g,川芎、桔梗各4.5 g,赤芍、枳殼、甘草各6 g,柴胡3 g 組成。將上述75 g 藥材加0.9 L 水浸泡30 min,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1 h,過濾藥液,藥渣加清水0.75 L,武火煮沸后繼續(xù)文火煎煮1 h,過濾藥液,將2 次煎煮藥液混合、過濾,并減壓濃縮為生藥量9.0 g/mL 的水煎液[9]。
1.8.4 分組、造模與給藥 將60 只大鼠適應性飼養(yǎng)3 d,按照體質(zhì)量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吡非尼酮組和血府逐瘀湯低、中、高劑量組,每組10 只。除正常組外,其余各組采用多次霧化吸入博萊霉素法造模,具體方法為博萊霉素(60 g/L) 吸入30 min,連續(xù)3 d[10]。造模后次日,正常組和模型組給予以0.9%氯化鈉注射液灌胃; 吡非尼酮組給予吡非尼酮50 mg/kg 灌胃,每天2 次; 血府逐瘀湯低、中、高劑量組劑量參考Meng 等[9]研究,分別給予3.9、7.8、15.6 g/kg 血府逐瘀湯水煎液進行灌胃,每天1 次,持續(xù)給藥21 d。于末次灌胃3 h 后以頸椎離斷法處死大鼠,取所有大鼠右肺下葉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其余肺組織經(jīng)液氮快速冷凍,置于-80 ℃超低溫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8.5 組織病理學檢測 取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的大鼠肺下葉組織,常規(guī)脫色和石蠟包埋,純凈水沖洗過夜,并由梯度乙醇脫水,經(jīng)二甲苯透明,浸蠟、包埋,于4 ℃冰箱保存過夜,取出包埋組織以5 μm 厚度切片,具體染色步驟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染色結束后中性樹膠封片,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HE 染色的肺泡炎癥反應程度及Masson染色的膠原增殖情況,并參考Szapiel 等[11]研究,對HE 和Masson 染色結果進行半定量評分。具體方法為根據(jù)肺組織肺泡充血、出血、粒細胞浸潤聚集或肺泡間隔增厚等情況對HE 染色結果進行評分,以評價肺組織的炎性反應程度;同時根據(jù)肺組織藍色膠原沉積情況對Masson 染色結果進行評分,評分均為0~5 分,其中0 分代表正常,1~5 分分別定義為每1 個高倍視野下炎癥病變或藍色膠原沉積范圍≤10%、10% ~30%、30% ~50%、50% ~80%、>80%。
1.8.6 羥脯氨酸水平檢測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大鼠肺組織的羥脯氨酸水平進行檢測,檢測試劑盒由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體步驟為稱取大鼠肺組織30 mg,以勻漿器將其充分勻漿,3 000 r/min 離心20 min,收集上清液,同時配制不同濃度標準品用于繪制標準曲線。將標準液和待測樣品置于羥脯氨酸酶標板中,上機后先后加入試劑盒中的抗體工作液、底物工作液和終止液,并在450 nm波長處檢測吸光度,根據(jù)標準曲線計算羥脯氨酸水平。
1.8.7 蛋白質(zhì)免疫印跡法檢測STAT3、ERK 和TLR3 蛋白表達 取適量肺組織于冰上剪碎后加入RIPA 裂解液進行裂解,12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BCA 法對蛋白質(zhì)進行定量。將制得的蛋白質(zhì)樣品按照每孔上樣量為40 μg 進行蛋白質(zhì)凝膠電泳實驗,轉膜后以5%脫脂奶粉溶液封閉2 h,洗膜后,根據(jù)說明書加入目的蛋白一抗和內(nèi)參GAPDH 一抗,4 ℃孵育過夜,再次洗膜后,加入HRP 標記的二抗,37 ℃孵育1 h。通過ECL 高敏發(fā)光液進行顯影,膠片曝光,采用凝膠成像系統(tǒng)分析目的蛋白和內(nèi)參GAPDH蛋白灰度值的比值,以該比值作為目的蛋白的相對表達量。
1.8.8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的關鍵靶點分析 查詢TCMSP數(shù)據(jù)庫,檢索出符合篩選標準的血府逐瘀湯11 味中藥潛在活性成分共計197 種。通過檢索CNKI 和NCBI 數(shù)據(jù)庫,檢索到4 篇血府逐瘀湯活性成分的文獻研究[12-14],共得到54種活性成分。將2 種檢索方式得到的血府逐瘀湯活性成分進行合并,刪除重復成分后,共計得到血府逐瘀湯活性化學成分237 種,相應作用靶點236 個。
從GeneCards、OMIM、PharmGkb、TTD 和DrugBank 數(shù)據(jù)庫檢索IPF 疾病相關靶點共計3 395 個(圖1A),與血府逐瘀湯各味中藥潛在活性成分對應的236 個作用靶點取交集后,共獲得175 個關鍵靶點(圖1B)。
圖1 IPF 疾病相關靶點(A) 和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的關鍵靶點(B) 預測
2.2 血府逐瘀湯潛在活性成分-靶點調(diào)控網(wǎng)絡模型構建 將175 個關鍵靶點通過Cytoscape 軟件建立血府逐瘀湯潛在活性成分-靶點調(diào)控網(wǎng)絡。由圖2 可知,血府逐瘀湯中化學成分槲皮素(MOL000098) 作用的靶點最多,共計110 個,其次為木犀草素(MOL000006) 和山柰酚(MOL000422) 分別有42、38 個。而在交集靶點中,受到血府逐瘀湯中化學成分作用最多的靶點為PTGS2,共計有127 種化學成分可作用于該靶點,其次為ESR1 和HSP90AA1,分別有90、86 個。
圖2 血府逐瘀湯化潛在活性成分-靶點調(diào)控網(wǎng)絡
2.3 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核心靶點的篩選 基于關鍵靶點在STRING 數(shù)據(jù)庫建立PPI 網(wǎng)絡,于Cytoscape 軟件中導出網(wǎng)絡圖 (圖3A),使用Cyto NCA 插件計算各靶點的Betweenness、Closeness、Degree、Eigenvector、LAC、Network的中位值分別為55.20、0.09、12.00、0.03、4.00、5.04,得到所有參數(shù)值均大于中位值的靶點共計46 個,并建立子網(wǎng)絡(圖3B); 再次計算子網(wǎng)絡各靶點的上述拓撲性質(zhì)參數(shù)中位值分別為16.50、0.56、24.00、0.13、11.11、12.24,得到所有參數(shù)值均大于中位值的靶點共計20 個,以該20 個靶點作為核心靶點并建立核心網(wǎng)絡(圖3C)。
圖3 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核心靶點的篩選
2.4 GO 和KEGG 通路分析 將核心網(wǎng)絡中的20 個靶點進行GO [包括分子生物學過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 (molecular function,MF) 及細胞成分 (cellular component,CC) ] 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以P<0.05 為篩選標準,并以升序進行排列,分別取前10 和30 位進行分析。GO 富集分析表明,在生物學進程、分子功能和細胞成分上,核心靶點基因主要富集于DNA-結合轉錄因子活性的調(diào)控 ( regulation of DNA-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磷酸酶結合 (phosphatase binding) 和囊泡腔(vesicle lumen) 上(圖4A)。KEGG 富集分析表明,在20個核心靶點基因中,有15 個基因富集于Kaposi’s 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感染 ( 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 virus infection) 通路,是富集最多的通路,其次分別為人類巨細胞病毒感染(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通路,分別有14 和13 個核心靶點基因富集(圖4B)。
圖4 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關鍵靶點的GO (A) 和KEGG 通路(B) 富集分析
2.5 分子對接 將核心靶點按照Degree 值進行排名,取排名前10 位的靶點與相應的血府逐瘀湯化學成分進行分子對接。表2 為靶點蛋白與潛在活性成分對接結果,由此可知,各靶點蛋白與血府逐瘀湯中潛在活性成分的最低結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經(jīng)可視化處理后發(fā)現(xiàn),上述靶點和活性化學成分可自發(fā)結合,并可借助氫鍵等分子間作用力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構象,見圖5。
圖5 分子對接模式示意圖
表2 部分核心靶點蛋白與血府逐瘀湯潛在活性成分的分子對接結果
2.6 血府逐瘀湯對IPF 大鼠肺組織肺泡炎癥和纖維化程度的影響 由圖6、表3 可知,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肺泡中出現(xiàn)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和藍色膠原沉積,且HE 和Masson 染色評分均升高(P<0.01); 與模型組比較,吡非尼酮組和血府逐瘀湯各劑量組大鼠肺泡炎性細胞浸潤程度緩解,藍色膠原沉積減少,且HE 和Masson 染色評分均降低(P<0.01)。
圖6 各組大鼠肺組織HE 和Masson 染色(×400)
表3 各組大鼠HE 和Masson 染色評分比較(±s,n=10)
表3 各組大鼠HE 和Masson 染色評分比較(±s,n=10)
注: 與正常組比較,??P<0.01; 與模型組比較,##P<0.01。
組別劑量/(g·kg-1)HE 染色評分/分Masson 染色評分/分正常組—0.00±0.000.00+0.00模型組—3.61±0.51??3.60±0.60??吡非尼酮組0.052.23±0.28##2.35±0.35##血府逐瘀湯低劑量組3.92.50±0.48##2.41±0.62##血府逐瘀湯中劑量組7.81.88±0.45##2.00±0.43##血府逐瘀湯高劑量組15.61.72±0.34##1.55±0.19##
羥脯氨酸為膠原蛋白中的特有成分,是目前用于評價肺組織纖維程度的重要指標[15]。由圖7 可知,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肺組織羥脯氨酸水平升高(P<0.01); 與模型組比較,吡非尼酮組和血府逐瘀湯高劑量組大鼠肺組織羥脯氨酸水平降低(P<0.01)。
圖7 血府逐瘀湯對大鼠肺組織羥脯氨酸水平的影響(±s,n=10)
2.7 血府逐瘀湯對IPF 大鼠肺組織Kaposi’s 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感染信號通路中關鍵蛋白表達的影響 由圖8 可知,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肺組織STAT3、ERK 和TLR3 蛋白表達升高(P<0.01); 與模型組比較,吡非尼酮組和血府逐瘀湯各劑量組大鼠肺組織STAT3、ERK 和TLR3 蛋白表達表達降低(P<0.05,P<0.01)。
圖8 血府逐瘀湯對大鼠肺組織STAT3、ERK 和TLR3 蛋白表達的影響(±s,n=10)
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分析,本研究共獲得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的175 個關鍵靶點。由活性成分-靶點調(diào)控網(wǎng)絡模型可知,作用于IPF 靶點的主要活性成分為槲皮素和木犀草素,提示上述化合物可能在血府逐瘀湯抗肺纖維化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成纖維細胞衰老是IPF 的主要分子機制,而槲皮素可以通過上調(diào)FasL 和caveolin-1 表達,抑制Akt 活化,增強成纖維細胞衰老和凋亡的抵抗力,從而阻止IPF 病理進展[16-17]。此外,還有研究認為,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發(fā)揮抗肺纖維作用可能與抑制SphK1/S1P 信號傳導[18]和成纖維細胞中TGF-β1 誘導的Smad3 磷酸化有關[16]。本研究進一步建立PPI 互作網(wǎng)絡,并經(jīng)拓撲分析獲得核心靶點20 個。富集分析顯示,核心靶點富集最多的通路為皰疹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人類巨細胞病毒感染方面,提示血府逐瘀湯很可能是通過影響上述信號轉導通路發(fā)揮治療IPF 的作用。
已有證據(jù)表明,病毒感染是IPF 的發(fā)病和急性加重的重要風險因素,尤其是持續(xù)性和慢性感染病毒如皰疹病毒和人類巨細胞病毒等可顯著增加IPF 發(fā)病風險[19]。其中以皰疹病毒與IPF 發(fā)病的相關性最受關注。研究發(fā)現(xiàn),96%的IPF 患者肺中皰疹病毒DNA 檢測呈陽性,且可從肺泡上皮細胞發(fā)現(xiàn)皰疹病毒的潛伏證據(jù)[20]。此外,皰疹病毒感染可能還參與了IPF 的急性加重過程。Saraya 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皰疹病毒可增加IPF 患者急性加重風險,增加患者的短期死亡率。本研究進一步對KEGG 富集得到的皰疹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人類巨細胞病毒感染通路中的關鍵靶點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上述通路中均包含了STAT3 蛋白。STAT3 是一種細胞質(zhì)轉錄因子,在腺病毒介導的肺損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2],也是促進成纖維細胞衰老的重要因子[23]。Prêle 等[24]在2012 年即提出STAT3 蛋白表達異??赡苁欠谓M織纖維化的核心致病機制。
本研究分子對接結果表明,獲得的核心靶點可以與活性成分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構象,這進一步驗證了血府逐瘀湯對IPF 治療作用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血府逐瘀湯可明顯緩解IPF 大鼠肺泡內(nèi)炎性細胞浸潤程度,減少藍色膠原纖維沉積,同時降低肺組織羥脯氨酸水平,這提示血府逐瘀湯可改善IPF 大鼠肺組織纖維化的病理情況。
Kaposi’s 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感染信號通路是本研究中核心靶點富集率最高的通路。通過檢索KEGG 數(shù)據(jù)庫可知,該通路主要涉及MAPK、JAK-STAT 和Toll 樣受體信號通路等。其中,ERK、STAT3 和TLR3 分別是上述3 個通路中的關鍵蛋白之一。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MAPK 信號通路與成纖維細胞的激活和增殖有關,而ERK 則是該通路的重要調(diào)節(jié)蛋白[25]。Liu 等[26]在關于IPF 的動物實驗中,將ERK 作為主要目標蛋白進行分析。此外,Toll 樣受體信號通路與IPF 的相關性已經(jīng)得到證實[27]。其中,Toll 樣受體3 (TLR3) 作為該通路中的關鍵調(diào)節(jié)蛋白,激活后可加強纖維增殖反應,并可引起IPF 大鼠肺功能下降,增加死亡風險[28]。因此,本研究將ERK、TLR3 和STAT3 作為目標蛋白,分析血府逐瘀湯治療IPF 的主要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血府逐瘀湯各劑量組STAT3、ERK 和TLR3 蛋白表達低于模型組,且血府逐瘀湯高劑量組與吡非尼酮組較為接近,提示血府逐瘀湯可通過抑制Kaposi’s 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感染通路中STAT3、ERK 和TLR3 蛋白表達發(fā)揮抗IPF 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技術對血府逐瘀湯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治療IPF 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動物實驗論證。結果表明,血府逐瘀湯可能通過皰疹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人類巨細胞病毒感染等信號通路發(fā)揮其抗纖維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