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以降,詞學達到了“中興”階段。隨著詞學的繁榮,詞學的理論觀念與研究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lián)Q代,援《莊》論詞在詞學領域熠熠生輝。詞學家用莊子的理論觀念評論具體的詞人詞作,并逐漸形成一定的藝術標準,最終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其中“常州詞派”在此方面格外突出。援《莊》論詞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而借鑒莊子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移作詞論,將詞學領域的一些觀念借助莊子加以闡釋,能獲得曲徑通幽之妙。援《莊》論詞在古代詞學批評領域有其獨特的作用,深化了詞學理論的內(nèi)涵,對詞學理論框架的建構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莊子;詞論;常州詞派;原因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8-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8.010
在清王朝的高壓統(tǒng)治之下,當時的文人士子只能借助于填詞來抒寫苦悶,排遣憂愁。這種情況在促進詞體發(fā)展的同時,為詞學理論的發(fā)展也提供了溫床。詞學在理論觀念和研究方法上不斷的更新發(fā)展,使詞學的理論方法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局面。另外,清代學術集前人之大成,各家各派抱著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紛紛著書立說,潛心鉆研前人觀點,并不斷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這個前提下,人們對《莊子》本身的認識也在不斷成熟,此時詞學理論的“莊化”即是詞學家們在對《莊子》有了相當?shù)牧私庵箜槃荻鵀榈慕Y(jié)果,也是詞學家詞學理論進步的結(jié)果。清以前以《莊》論詞者較為少見,而在清代,隨著詞體達到了所謂的“中興”階段,人們對詞體藝術特征的理論認識也在不斷發(fā)展,援《莊》論詞者逐漸增多,并呈現(xiàn)出一定的特點。
一、以《莊子》分析詞人詞作
首先是論詞者以《莊子》分析詞人詞作總體風格,如李肇增在《采香詞序》中論杜文瀾詞“大不遺細,音不害情,莊生言鳴而當律,孟堅謂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公之詞乎?” ①這里的“鳴而當律”孫星衍《孔子集語》中曾經(jīng)提及,然此處借莊子《莊子·寓言篇》引用的“鳴而當律,言而當法” ②之句,贊揚杜文瀾所填詞的字字有力、意蘊近似古詩的渾厚。援引《莊子》來評論詞人詞作的,分析辛棄疾的詞作較多。如清初鄒祇謨《遠志齋詞衷》云:“稼軒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從南華沖虛得來。” ③用莊子的雄渾深沉來論辛詞的典雅有力,在傳統(tǒng)的“激昂措宕”之外,又為辛詞增添了一層內(nèi)蘊。又如張德瀛于《詞征》中道:“稼軒詞,趣昭事博,深得漆園遺意,故篇首以秋水觀冠之……其詞凌高厲空,殆夸而有節(jié)者也?!?④用辛詞比莊子之文的語言、風格與故事,寥寥數(shù)語闡釋出辛詞的藝術特點。
以《莊子》分析詞人詞作總體風格的還有清初的王煒,其在評曹貞吉的詞時言:“就詞想其胸次,甚有似于莊周,莊周識高學廣思密才雄,其言洸洋縱恣,不可端倪。先生(曹貞吉)無境不超,有途必入,引之以孤緒,而運之以浩流連,故觀者如溫嶠之照牛渚,韓愈之登華山,伯牙之移情海島,非斯世所常聞見。” ⑤對于此處評論,孫克強先生有言:“以莊周的文風比曹貞吉的詞風,以莊周的處世態(tài)度稱贊曹氏的豁達放曠,這種評論在詞論中還是第一次見到。” ⑥以莊子的文風、胸懷、遠見卓識來評論具體的詞人詞作,可視性更強,語言概括性更高。
其次是引《莊子》評論具體詞作的,如王士禛在《倚聲初集》中評鄒祇謨《蘇武慢》(九點齊州):“《離騷》耶?《天問》耶?《南華》耶?《楞嚴》耶?” ⑦鄒祇謨一詞可比諸騷、莊、佛三家,想見其詞之高妙。又如劉熙載《詞概》言:“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張志和《漁歌子》兩家,一憂一樂,歸趣難名,或靈均《思美人》、《哀郢》,莊叟濠上近之耳?!?⑧以屈、莊兩家作品之憂樂比李張兩家詞之歸趣,含有不盡言而意自明之韻味。
二、引《莊子》說明具體的填詞標準
在先秦諸子的作品中,《莊子》一書在藝術性與哲理性的兼顧方面,可稱為個中高手。莊子的精神最得藝術本色,其寓言之巧妙,闡發(fā)觀點之深刻不言而喻。論詞者援《莊》論詞似順水行舟,順理成章,這也標志著詞學家對詞體藝術特點的認識在不斷深化。但是以莊論詞想要進一步發(fā)展,就不能再局限于僅用莊子評論具體的詞人詞作,應將其作為一項藝術標準提出來。
如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就進一步地擴大了援《莊》論詞的外延,其云:“詞得屈子之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之超曠空靈。蓋莊子之文,純是寄言,詞能寄言,則如鏡中花,如水中月,有神無跡,色相俱空,此惟在妙悟而已?!?⑨此一語,以屈原之賦的浪漫傳奇與莊子之文的“超曠空靈”、比興寄托為詞的創(chuàng)作制定了“規(guī)章制度”。
另有陳銳在《袌碧齋詞話》中為小令正名:“詞有天籟,小令是已?!?⑩“天籟”一詞出自《莊子·齊物論》,是與“人籟”“地籟”相對而言的概念,指自然天成之意。填詞崇尚“天籟”,以自然為上,這是清代詞學家對詞體風格特征的又一深入認識。
除上述沈祥龍與陳銳援《莊》所論詞風的標準之外,李漁在《窺詞管見》中又以莊子之作為依據(jù),為詞作的創(chuàng)新建言獻策:“文字莫不貴新,而詞為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意新為上,語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所謂意新者,非于尋常聞見之外,別有所聞所見,而后謂之新也……習見習聞,考諸詩詞,實為罕聽罕觀,以此為新,方是詞內(nèi)之新,非齊諧志怪、南華志誕之所謂新也。” ?意即填詞需從尋常中咂摸新意,不能依賴各種奇言怪談來翻新詞意。
又,李漁在《窺詞管見》中還梳理了詞作為一種文體的立身之本。詞論者云:“作詞之難,難于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大約空疏者作詞,無意肖曲,而不覺仿佛乎曲。有學問人作詞,盡力避詩,而究竟不離于詩。一則苦于習久難變,一則迫于舍此實無也。欲為天下詞人去此二弊,當令淺者深之,高者下之,一俯一仰,而處于才不才之間,詞之三昧得矣?!??其中“處于才不才之間”一句,典出《莊子·山木》:“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所以,詞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應該不偏不倚,于詩的莊雅與曲的通俗之間找準自己的位置。
另外,姚之骃在《鏤空集題辭》中從僧人秀師批評黃庭堅作艷詞入手,以海市蜃樓居于天空、云霞彌散天半、莊子之文的延伸變化等來說明填詞亦需有“空中語”:“今夫蜃樓海市,璀璨苑郁,一氣所結(jié)耳。云霞之在天半也,虛無縹渺,然蔚蔚離離,倬然為章,是知大塊之文,多在太虛冥冥中耳矣。蒙莊曼衍,屈平離憂,極之舉步效顰,托之姚娥侄女,鳥使鳩媒,彼孰非空中結(jié)撰者哉?夫填詞亦猶是也?!??不管是援《莊》子語來評價具體的詞人詞作或是說明詞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詞論家的這種藝術闡釋使淺近的語言表現(xiàn)出了深邃的意蘊,既清楚地表明了論詞者的意圖,又極大程度上彰顯了莊子思想的深刻,更是將語言的內(nèi)在張力發(fā)揮到了極致。
三、以莊子語論詞理
隨著論詞者理論觀念的發(fā)展與研究方法的不斷更新,以莊論詞也在不斷前進,逐漸走上了以莊子語論詞理的道路。其中最值得注意是常州詞派所提的“無厚入有間”和“有厚入無間”之說。這是常州詞派的著名論斷,如譚獻在《復堂詞話》中評周邦彥《浪淘沙》(晝陰重):“翠尊未竭,憑斷云、留取西樓殘月” ?時曾說“翠尊”三句,“所謂以無厚入有間也。斷字殘字皆不輕下” ?。“以無厚入有間”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通過皰丁解牛的嫻熟技藝,對所使之刀的得心應手,揭示了為人處世要順應自然的道理。
金圣嘆最早將“以無厚入有間”引入文學批評領域。他在《與徐子能增》中說:“彼唐律詩者有間也,而弟之分之者無厚也。以弟之無厚,入唐律詩之有間,猶牛之然其已解也?!??但是把“無厚入有間”應用到詞學上的是常州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董晉卿。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卷二有言:“壬子秋,雨翁與余論詞,至‘有厚入無間’,輒斂手推服曰:‘昔者吾友董晉卿每云:詞以無厚入有間,此南宋及金元人妙處?!??此話意指南宋金元詞人填詞,因為熟悉音律,加之構思巧妙,所以對填詞游刃有余。但是蔣敦復卻認為:“吾子所言,乃唐、五代、北宋人不傳之秘。借晉卿久亡,不克揮座一堂,互證所得也?!??與董晉卿不同,他將“以無厚入有間”看作是唐五代北宋人的獨有之秘。再之后,同一詞話中,蔣敦復別出機杼,將“以無厚入有間”發(fā)展為“以有厚入無間”:《芬陀利室詞話》卷三云:“今余論詞之旨,較前又異……余所云‘有厚入無間’者,南宋自稼軒、夢窗外,石帚間能之,碧山時有此境,其他即無能為役矣。” ?此時蔣敦復所提出的“有厚入無間”更是只有寥寥幾人能達到標準。此處的“‘厚’指詞的意格充實,氣勢宏大‘有厚入無間’即主張‘小題大做’,‘如獅子搏兔用全力?!??董、蔣二人援《莊》說詞論,顯示了論詞者可借鑒的理論范圍更加廣闊了。
除了董晉卿、蔣敦復援《莊》論詞之“以無厚入有間”“以有厚入無間”外,周濟亦借助莊子之語來闡釋自己的詞學理論。周濟在《詞辨序》中稱自己“受法”于董晉卿,而董晉卿曾師其舅張惠言、張琦。潘曾瑋在《詞辨·序》中言:周濟“辨說多主張氏之言” ?,這說明周、張詞學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另一方面,周濟雖然“意仍張氏”,又“言不茍同”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詞學理論。他在尊詞體、詞的比興寄托、建詞統(tǒng)諸方面,對張惠言的詞學理論有所補充完善,這進一步增強了常州詞派詞學的理論色彩,對近代詞學批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周濟援《莊》子語引出他的最重要的詞學觀點即比興寄托。周濟講比興寄托,強調(diào)“入”與“出”。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周濟提出:“夫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觸類多通。驅(qū)心若游絲之罥飛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蠅翼,以無厚入有間?!??此句除“以無厚入有間”出自《莊子》外,“郢斤之斫蠅翼”亦出自《莊子》。《莊子·徐無鬼》言道:“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周濟將這兩個典故,即庖丁解牛與運斤成風用于此處,可以看出他想要強調(diào)的是作詞的技藝純熟之后,詞的比興寄托、詞作者的填詞之思可以隨意出入于物而不傷詞體。因此,周濟引“以無厚入有間”之說,在董、蔣的論詞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詞為什么可以寄托。
金圣嘆論詩也強調(diào)寄托。周濟所提出的以“出入”論寄托,其實始于金圣嘆。金圣嘆解說鄭谷的《鷓鴣》詩云:“詠物詩純用興最好,純用比亦最好,獨有純用賦卻不好。何則?詩之為言思也。其出也,必于人之思;其入也,必于人之詩。以其出入于人之思,夫是故謂之詩焉?!??于此大概可知,金圣嘆認為詠物詩全都用比、或全都用興好,是因為詩出入于人之思,這與周濟強調(diào)寄托,作詞之思可以出入于物,恰好是相反的。
援《莊》論詞通過對詞人詞作的評價,在傳統(tǒng)的婉約綺麗的詞境中,另辟蹊徑,表明對詞體的看法。如贊揚辛棄疾詞“雄深雅健”、杜文瀾詞的“鳴而當律”,都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詞學審美的與眾不同。
其次,援《莊》論詞這一研究方法,不僅深化了詞學理論的內(nèi)涵,而且對詞學理論框架的建構起到了重要作用。清代以儒、禪、莊論詞的現(xiàn)象,拓展了詞學理論的術語,讓詞學批評有煥然一新之感。中國古代的文藝家大多知識積淀豐厚,同時兼?zhèn)涠喾N藝術才能。他們在某一具體的藝術批評實踐中往往浸潤著多種思想觀念,滲透著不同種類藝術形式的基因,因此,他們對各種文藝樣式之間的關聯(lián)有深刻的認識。援《莊》論詞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而借鑒莊子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移作詞論,將詞學領域的一些觀念借助莊子之語加以闡釋,能使人獲得曲徑通幽之妙?,F(xiàn)代詞學研究應當深入探析援《莊》論詞這一命題,因為它是中國古代詞學理論極為突出的部分,也是研究者較少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清)李肇增:《采香詞序》,載馮干編校:《清詞序跋匯編》(第三冊),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400頁。
②(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卷九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953頁。
③(清)鄒祇謨:《遠志齋詞衷》,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52頁。
④(清)張德瀛:《詞征》(卷五),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160頁。
⑤(清)王焯:《珂雪詞序》,載馮干編校:《清詞序跋匯編》(第一冊),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頁。
⑥孫克強:《清代詞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頁。
⑦(清)鄒祇謨、王士禛編:《倚聲初集》(卷三),順治十七年大冶堂刊本。
⑧(清)劉熙載:《詞概》,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688頁。
⑨(清)沈祥龍:《論詞隨筆》,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048頁。
⑩(清)陳銳:《袌碧齋詞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201頁。
?(清)李漁:《窺詞管見》,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51頁。
?(清)李漁:《窺詞管見》,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49頁。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卷七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68頁。
?(清)姚之骃:《鏤空集題辭》,載王偉勇編:《清詞序跋匯編》(第一冊),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360頁。
?(宋)周邦彥撰:《清真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1頁。
?(清)譚獻:《復堂詞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991頁。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卷二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19頁。
?(清)金圣嘆:《與徐子能增》,參見《金圣嘆選批唐詩》附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98頁。
?(清)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雨翁語引),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652頁。
?(清)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雨翁語引),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652頁。
?(清)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卷一),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671頁。
?孫克強:《清代詞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頁。
?(清)潘曾瑋:《詞辨·序》,載黃蘇、周濟、譚獻:《清人選評詞集三種》,齊魯書社1988年版,第141頁。
?(清)周濟輯:《宋四家詞選·序》,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43頁。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卷七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43頁。
?(清)金圣嘆:《金圣嘆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頁。
作者簡介:
雷相儒,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