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穆孔暉《大學千慮》 “心性論” 思想流脈

      2024-03-10 10:55:38許文平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6期

      【摘要】穆孔暉,北方王門第一人,其《大學千慮》以解讀《大學》為綱,繼承和發(fā)展了“陽明心學”思想,發(fā)展了“心學”本體論、體用之學、知行合一等理論觀點。穆孔暉雖以儒家經(jīng)典《大學》為媒介,但其語義及內(nèi)在邏輯多涉“心學”內(nèi)涵,整體思想脈絡體現(xiàn)了“大道歸一”的思想旨歸,多角度拓展了“心學”的境界,是“陽明心學”思想余脈。

      【關鍵詞】穆孔暉;《大學千慮》;心性論;思想流脈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6-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17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聊城大學東昌學院“聊城陽明后學穆孔暉思想研究”(項目編號:2022SK004)階段性研究成果;聊城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聊城籍名詩人研究中心”成果。

      穆孔暉,山東聊城東昌府區(qū)人,世稱“穆簡文公”,《山東通志》評價:“有獨立不懼之操?!?①是明代理學家、心學家,王學北傳第一人,代表作有《大學千慮》《玄菴晚稿》等,張元汴認為:陽明心學“諸高第門人,各以其學流布四方,然后一二杰者,始興于齊魯燕趙之間,而其毅然自樹,超然自得,顧有出于及門諸賢者之上。” ②其中,穆孔暉的《大學千慮》中蘊涵著豐富的“心學思想”,發(fā)展了“陽明心學”本體論、體用之學、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等理論學說。其內(nèi)容豐贍,思想深刻,是北方王門中傳承“陽明心學”思想,能夠“毅然自樹”的代表人物。

      一、本體論:方寸之間,虛而無形

      《大學千慮》以問答式,闡述了穆孔暉的重要思想主張。其中對“心”的本體有詳細的論述。

      首先,穆孔暉界定了“心”的概念和范圍。認為“圓中竅外者”是“心之形”“此肉心也,不可語心之體”。穆孔輝認為“肉心非心”,而真正哲學意義的“心”的概念指的是“方寸之虛而無形者”。區(qū)別了有形之“肉心”與“方寸無形之心”。其曰:“肉心者,神明之舍,非神明也。以其中虛者方寸,故神明居之。則其方寸中之虛而無形者,即心也?!?③《傳習錄》中闡述“心之本體”時云:“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④由此可知,穆孔暉和陽明心學都認為“心學”之“心”,非肉心。穆孔暉認為“心”之本體,是“虛而無形”之“神明”,能夠“具眾理而應萬事?!贝伺c陽明心學之“心”為“知覺處”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穆孔暉在論述中,強調(diào)了“無形之心”的特點,即“虛靈不昧”。曰:“心惟虛故靈,靈故不昧。譬之谷以虛故響,鼓以虛故聲,耳惟虛故聞,鼻惟虛故齅,塞之則不靈矣。” ⑤因此,“心”本體在于“虛而無形”,“虛可得天”“惟虛可靈”,穆子曰:“由太虛有天之名,惟天為虛。凡有形者,皆實也。太虛滿前,圓凈明通,即心之體也。心惟得是,故靈?!?⑥

      穆孔暉關于“心”之特點的闡述,脫胎于陽明心學的“良知”說,《傳習錄》云:“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靈明覺之良知應感而動者,謂之意,有知而后有意,無知則無意矣。” ⑦“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⑧

      第三,心外無物,心即理。《大學千慮》中云:“無形之寸虛與無形之太虛,其竅流通而無間,故混為一體,實非二物也。” ⑨該句中“無形之寸虛”指的是“心”,“無形之太虛”指的是“理”,“混為一體,實非二物”闡述的是“心即理”?!秱髁曚洝氛f“心即性,性即理?!?⑩其認為心之本體就是天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事?!洞髮W千慮》中認為“性”是萬物的本原,能夠具于吾心謂之性,散于萬物謂之理,所以“心”是萬理鐘會之地。也就是說,心未發(fā)即性,性已發(fā)為理。這與陽明心學“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有異曲同工之妙。且王學認為“夫心之體,性也,性之原,天也。能盡其心,是能盡其性也?!??因此,王陽明認為,修心就是要在性上用功,只有將本性修的分明,那么,大道殊途同歸,就會萬理燦然。這更加驗證了穆孔暉之闡述與心學內(nèi)涵無二。

      二、體用一源:心應萬物,其本歸一

      陽性心學認為體用一源,體即是用。其云:“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王學認為,心之為體,可應萬物,萬物之用,其本歸一。而心與萬物之鏈接,是因為天地萬物和心本為一體,而其中最精處,也就是心可應萬物是由于人心之靈明。天地的心,即是人的靈明。能夠充塞天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認為“我的靈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這個觀點與穆孔暉關于心之體用觀點是相同的。穆孔暉認為心之本體“惟虛,故能聚眾理。惟靈,故能應萬事?!??也就是說,“心”之本體因其“虛靈”,故可應萬物,所以具備“聚眾理、應萬事”的功能。陽明心學之“人的靈明”和穆孔暉的“心之虛靈”的內(nèi)涵有共通關系。

      穆子認為,有形之理因在方寸之內(nèi),故應方寸之物,而“心”乃無形之物,故可應無形之太虛,宇宙萬物無不應。其曰:“無形之寸虛與無形之太虛,其竅流通而無間,故混為一體,實非二物也。” ?正是由于體用一源,實非二物,所以穆孔暉認為,對于世間萬物,即“有聲色象貌盈於天地之間者”,皆可“格”之。萬物“會其理于心,心明則物莫能蔽”,穆孔暉認為,格物,重在明心,明心故能見萬物之理,萬物之理皆備于吾心。天下萬物之理在物并且能夠備予吾心,所以可得而格之。

      同時,穆孔暉對于體用一源,萬理具于心有更深入的觀點。穆子認為“理在萬物,物各有理,理各不同,能夠具于吾心”是由于“天之生物,降本流末,末雖萬殊,其本則一?!??這句話中的“本”是“具于吾心之靈明”,“末”則為“散于萬物之理”,心與理雖文義不同,但是“其本歸一”,因為“此心乃萬理鐘會之地也?!闭怯捎隗w用一源,心之靈明可應萬物,所以我們可以沿末溯本,合殊歸一,隨體辨用,最終達到“萬物可格”的境界。

      “萬物可格”的觀點,在陽明心學中,早已充分闡釋在其“格物”過程中“心”“知”“意”“理”“性”“萬物”幾者的微妙的邏輯關系?!秱髁曚洝吩疲骸吧碇鳛樾?,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fā)動是意,意之所著為物?!??“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便與天地合德?!??所以,無論是陽明心學還是穆孔暉關于體用之關系,都是認為體用一源,其本歸一,心應萬物,其本歸心?!秱髁曚洝分姓J為心是無體的,而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天下大道,都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天地、圣人、禽獸、草木、甚至是鬼神,都是一個本體,都與我之本心同體,無法二得。穆孔暉也認為:“混為一體,實非二物”“末雖萬殊,其本則一?!奔刺斓厝f物與我心都是混為一體的,實非二物,其相雖千變?nèi)f化,但是殊途同歸,其本歸一。

      三、《大學》之道: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一)傳道成人,心學余脈

      穆孔暉《大學千慮》,因多涉佛家語詞,且穆子為解《大學》默思《遺教經(jīng)》有契,附著于后,因此,諸多先哲評穆孔暉為“緣佛釋儒”。明人黃佐評價穆孔暉:“天性好學,雖王守仁所取士,未嘗宗其學說而薄宋儒,晚年乃篤信之,深造禪學頓宗?!??黃宗羲評價穆孔暉:“先生學陽明而流于禪。” ?“旁通二氏,深造禪學”。?

      其實在《傳習錄》和穆子的言論中,中早已闡釋其與佛家之根本不同,《傳習錄》中云:“吾儒養(yǎng)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漸入虛寂去了,與世間若無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陽明心學認為,《大學》之書,能夠傳“大人之道”,是因為此書符合其“知行合一”的觀點。其“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皆是“知行合一”“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

      穆孔暉也在《大學千慮》中開宗明義,認為《大學》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傳大人之道”?!啊洞髮W》之書,所以傳道也?!辈⑶艺J為“大學之教”的功用是“明人倫、養(yǎng)成德”。《大學千慮》中說“明人倫則通乎上下,養(yǎng)成德則專造大人。是時教立于上,有法可守,其道自行?!??其與陽明心學認為的《大學》之功用有共通之義?!秱髁曚洝吩疲骸啊洞髮W》格、致、誠、正之功,尤極精一簡易,為徹上徹下,萬世無弊者也?!??故穆子之《大學》之解,源自心學“知行合一”之余脈,而非“流于禪”。

      (二)惟精惟一,執(zhí)中敬慎

      穆孔暉在《大學千慮》中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惟精也;誠意正心,惟一也;自修身以致平天下,皆所以執(zhí)其中者也。然皆指其要而不詳其法,專以明道也?!??這句話提出“惟精惟一,執(zhí)中”的觀點。這在陽明心學中也有所涉及,《傳習錄》中云:“沖漠無朕者,一為父;萬象森然者,精為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因此,王學認為,中即是天理,天理就是無所偏倚的。

      不僅如此,穆孔暉認為《大學》中的“八條目”是驗證“知行合一”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次序和輕重關系。其在《大學千慮》中云“蓋天下之事,不知其序則不得其要,不得其要則作為無序,錯亂顛倒,終無成功,而去道遠矣。惟先窮其本末始終,則進為有序,不遺所急先所緩,舉足措手皆得其所向矣?!??穆孔暉認為“《大學》之道始于格物,格物能夠匯聚天下之理于一心,然后可以以立其體。這個“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觀點與陽明心學“工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誠意之事。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有共通之義。也就是說,穆孔暉和陽明心學都認為“八條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穆孔暉認為,在遵循次序的前提下,需要有“居敬”的功夫。這也是通天下之道的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他在《大學千慮》中認為:敬就是心的主宰,萬事的根本,也是實學者用力之地。所謂“敬以制心則心存”,這與陽明心學觀點相通,《傳習錄》云:“惟有事無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窮理。就窮理專一處說,便謂之居敬?!??穆孔暉對于“敬”如何用功,亦有闡述,其云:“內(nèi)而慎獨以誠意,外若十視十指之嚴,恂慄存于心,威儀肅于體,忿懥恐懼不得有于中,親愛賤惡不得僻于貌,莫非敬也。敬之為意,莫精于斯?!??由此可見,穆孔暉“惟精惟一”“執(zhí)中敬慎”的觀點是心學“知行合一”余脈的重要延伸和組成部分。

      (三)心不著相,止于至善

      《傳習錄》中認為“知者是行之始;行者是知之成。”在知行合一的實踐中,“正心”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洞髮W千慮》對“正心”的解釋,認為:好惡息怒不留于心,就是正。也就是“心不著外相”?!洞髮W千慮》云:“鑒照妍媸而妍媸不著于鑒,心應事物而事物不染于心,自來自去,隨應隨寂,如鳥過空,空體弗礙,何有之云?” ?這種“心不著相”的觀點在陽明心學中也有詳細的闡述。認為心之體如明鏡,是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著的。且陽明心學認為心之體是“無善無惡”,隨物賦形的?!按髮W”傳道的最終目的是“止于至善”。陽明心學認為“至善”的含義是有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只有達到內(nèi)求,然后才可以志向堅定。也就是說“至善”是心之本體空凈不染善惡之狀態(tài)。是無善無惡的,是謂至善。而“止于至善”就是“恢復本心之狀態(tài)”。《傳習錄》中說:“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 ?“知至善即是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因此,“止于至善”重點是修“誠意、正心”,完善其根本,進而推及“修、齊、治、平”等事功,不可本末倒置。

      陽明心學關于“本末”問題也做過闡釋,提醒眾人不可“舍心逐物”,忽略根本。曰:“物無善惡,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錯看了,終日馳求于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其認為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等,都是恢復本性的根本功夫。也只有修正根本,才可做到“隨感而應,無物不照?!蹦驴讜熇^承并發(fā)揚了此觀點,認為“至善”最重要的是,要有“純王之心”,而后可行“純王之政”,由“正心”而推及事功之“修、齊、治、平”,此心不著于物,隨物賦形,才可做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洞髮W千慮》云:“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化之有其機,處之有其道,好惡同其心,用人同其情,利不專于上,澤必及于遠,是之謂至善。” ?

      綜上所述,穆孔暉的《大學千慮》,以解《大學》為綱,從方寸之間,虛而無形的本體論、心應萬物,其本歸一的“體用一源”說、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繼承了陽明心學的思想主旨,多角度拓寬了“心學”的境界,是陽明心學余脈。

      注釋:

      ①康熙:《山東通志》,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

      ②張元汴:《茌平弘山張先生墓表》,《張陽和先生不二齋稿》卷十三,浙江省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一年刻本。

      ③⑥⑨??穆孔暉等撰,鄒建峰等編校:《北方王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7頁。

      ④⑦⑧⑩??????????????陸永勝譯注:《傳習錄》,中華書局2022年版,第546頁,第238頁,第79頁,第80頁,第135頁,第224頁,第170頁,第133頁,第185頁,第478頁,第439頁,第375頁,第136頁,第140頁,第182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61頁。

      ⑤???????穆孔暉等撰,鄒建峰等編校:《北方王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頁,第6頁,第5頁,第6頁,第9頁,第21頁,第25頁,第8頁。

      ?黃佐:《南雍志·卷二十一·穆孔暉傳》收于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第二十一冊,臺灣明文書局1991年版,第127頁。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方王門學案》,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635頁。

      ?程嗣章:《明儒講學考》,清道光年刻本。

      參考文獻:

      [1]穆孔暉撰,鄒建峰編校.北方王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2]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方王門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陸永勝譯注.傳習錄[M].北京:中華書局,2022.

      [4](清)程嗣章.明儒講學考[M].清道光年刻本.

      [5]張元汴.張陽和先生不二齋稿·茌平弘山張先生墓表[O].浙江省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一年刻本.

      [6]康熙.山東通志[O].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

      作者簡介:

      許文平,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東昌學院中文系講師。

      霸州市| 汉川市| 南康市| 榆树市| 汉源县| 普定县| 鹤壁市| 迁西县| 铜山县| 白银市| 利津县| 长丰县| 凌云县| 通州市| 望江县| 涿州市| 和龙市| 汝阳县| 年辖:市辖区| 南和县| 台州市| 江源县| 弥勒县| 大余县| 太白县| 墨竹工卡县| 抚州市| 喜德县| 威远县| 普安县| 武川县| 南江县| 夏津县| 铅山县| 池州市| 洪雅县| 闻喜县| 辽宁省| 金坛市| 新竹市|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