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珊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冬釀時光,春暖和風。
人們總喜歡在庸常平淡的日子里設定一些節(jié)日來辭舊迎新,賦予平凡的日子一些不凡的意義,從而抵御歲月的機械重復與意義缺失。通過這些人為設定的特殊日子,我們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于是,每逢新年舊歲交替之時,我們總感嘆時光如水,逝者如斯,一年光陰蹉跎易逝;我們總遺憾一年目標尚未達成,夢想計劃終成泡影;我們總把希望寄予未來,我們總能瀟灑告別過去,勇敢轉身共赴山海。
揮手告別是一種勇氣,是一種轉身,但不應是遺忘。
的確,人生需要告別的勇氣,更需要前行的魄力。揮手告別,是逃離失敗與黑暗的灑脫,讓星光泥濘伴隨前進的步伐;揮手告別,也是踏出舒適圈的勇氣,塵封光環(huán)與勛章再踏新征程;揮手告別,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魄力與韌性,無論成敗,時時在路上。我們欽佩無臂青年楊孟衡,苦練田徑、游泳,卻都被命運捉弄,向運動生涯說再見的他,在學習之路上走入劍橋大學,這是與困境再見,向光而行;我們驚訝于史鐵生正值青春年華失去雙腿,竟能勇敢告別過去無缺的自己,把生病當作“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病隙造就一個奇妙而嶄新的文學與哲學的王國;我們唏噓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因不敢告別往昔的輝煌,不敢面對自身的劣勢,沽名釣譽,而最終落得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境地。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遏浪者勝。無論是個人前行之路還是民族復興之路,它都呼喚著我們勇說再見,拋卻包袱,從告別中獲得新開始,在前行中汲取新力量。于可為之時的我們,應鼓起揮手告別的勇氣,遏浪再飛舟,逐光而奮進。
然而,生活中時時皆為過往,生活中事事可為序章。生活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每一個今天的我都由一個個過去的我鑄成,缺一不可。我們的過去從未離開今天的我們,今天的我們也決定了明天的我們。我們時刻都在告別過去,但告別并非遺忘,而是一個華麗的轉身。
回溯歷史,大部分華麗的轉身都成就了一個美好的故事。若遺忘了早年的成圣之志,就沒有王陽明后來的“內圣外王”;如若沒有十幾年的潛心苦讀,深入研究 “格物致知”,就沒有“龍場悟道”的浴火重生,也無法成就一代心學大家。誠如王陽明所說:“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若只要今天的果實而不要昨日的枝干根芽,割裂歷史而遺忘過往,豈不謬哉?揆諸當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說道:“今天的中國,是賡續(xù)民族精神的中國”,我們的過往既有風雪載途的艱辛,也有耀眼奪目的成就,銘記歷史,華麗轉身是最好的告別。馬爾克斯通過《百年孤獨》告訴我們:文明消亡從遺忘開始,遺忘是孤獨的開始。假如我們遺忘過去文明的璀璨星河,遺忘民族的百年苦難,遺忘建國初的百廢待興、步履維艱,遺忘改革開放的探索前行、高歌奮進,遺忘浩浩歷史長河中“民族脊梁”……我們則終將陷入民族的“孤獨”而再無傳承,與歷史、未來割裂,只能任由他人隨意定義,更遑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守正而不守舊,尊古而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若一味沉溺于過去,則裹足不前,難以轉身再出發(fā);若只顧前行而遺忘過去,則深陷“孤獨”,缺乏傳承,難以賡續(xù)前行?!皳]手自茲去”讓我們擁有重新出發(fā)的勇氣,披荊斬棘的魄力;“遏浪再飛舟”則呼喚我們延續(xù)浩然之氣,擘畫未來藍圖,砥礪再前行。
責任編輯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