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青,金照,鄭艷艷
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肛腸科,浙江 溫州 325000
混合痔是臨床常見肛腸科疾病,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但術后疼痛腫脹、并發(fā)癥風險較高,不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1-2]。高錳酸鉀溶液坐浴為臨床常用術后輔助療法,具有一定消炎止痛功效,但該溶液易導致女性陰道微生態(tài)失衡,增加感染風險[3]。近年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中醫(yī)藥干預能夠加快混合痔術后康復,且中醫(yī)內服外治聯(lián)合治療較單一中醫(yī)療法的療效更佳[4-6]?;钛[湯為中藥內服方,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復方大黃膏為中藥外用藥,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功效。本研究觀察復方大黃膏聯(lián)合活血消腫湯對混合痔術后切口恢復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符合文獻[7]中混合痔相關標準?;颊哂袃戎痰湫桶Y狀(出血、脫出、肛周潮濕、排便困難等)及外痔典型癥狀(肛門部軟組織團塊,肛門不適等);經(jīng)直腸指診、肛門鏡檢查確診。
1.2 辨證標準符合《痔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進展、臨床指南及路徑的解讀》[8]中氣滯血瘀證辨證標準。肛內腫物外脫,甚或嵌頓,肛管緊縮,墜脹疼痛,甚或肛緣水腫,形成血栓,觸痛明顯,舌質紅或暗紅,苔白或黃,脈弦細澀。
1.3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辨證標準;均接受手術治療,且既往無痔手術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合并消化道感染、炎癥、肛周膿腫、肛裂等疾??;合并艾滋病、凝血障礙、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等疾??;對本研究用藥及膏方藥物不耐受;妊娠期、產(chǎn)后早期女性。
1.5 一般資料選擇2022 年3 月—2023 年5 月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擇期行手術治療的混合痔患者9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A 組、觀察B 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0~69 歲, 平均(40.34±5.67)歲; 病程0.50~6.00 年,平均(2.34±0.69)年;Goligher 痔分度:Ⅲ度12 例,Ⅳ度18 例;外痔數(shù)量1~5 個,平均(2.34±0.15)個。觀察A 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2~65 歲,平均(40.74±5.20)歲;病程1.00~5.00 年,平均(2.38±0.42)年;Goligher 痔分度:Ⅲ度15 例,Ⅳ度15 例;外痔數(shù)量1~4 個,平均(2.30±0.17)個。觀察B 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25~60 歲,平均(40.32±5.17)歲;病程0.90~5.00 年,平均(2.34±0.48)年;Goligher 痔分度:Ⅲ度13 例,Ⅳ度17 例;外痔數(shù)量1~5 個,平均(2.28±0.19)個。3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jīng)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研批第2023-L042 號)。
3 組均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第2 天開始接受切口消炎止痛治療。
2.1 對照組給予0.4 g 高錳酸鉀(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196)按照1∶5 000 比例混合溫開水,實施熏洗坐浴。引導患者坐在坐浴盆架上完成肛門局部熏蒸15 min,直到溫度降到40 ℃時再行坐浴,將肛門部完全浸于藥液中,持續(xù)15 min,每天2 次,浴后采用0.9%氯化鈉溶液棉球進行創(chuàng)面清潔。
2.2 觀察A 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活血消腫湯治療。處方:馬齒莧30 g,地榆20 g,槐米、當歸、金銀花、白芍、炒萊菔子各12 g,川芎、炙甘草各10 g,黃柏6 g。每天1 劑,水煎服,分早晚2 次服用,每次200 mL。
2.3 觀察B 組在觀察A 組基礎上給予復方大黃膏治療。處方:大黃10 g,白及、三七各15 g,生甘草30 g。由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中藥制劑室制備,于創(chuàng)口處涂抹藥膏,外用保鮮膜覆蓋,每天固定4~5 h,每天1 次。
3 組均連續(xù)治療3 周。
3.1 觀察指標①中醫(yī)證候積分。采用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表評估3 組治療前后便血、脫出、還納情況、疼痛、肛門不適等癥狀,每個癥狀依次按無(0 分)、輕(1 分)、中(2 分)、重(3 分)度程度計分,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嚴重[9]。②疼痛及愈合參數(sh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0]評估3 組治療前后創(chuàng)面疼痛程度,患者根據(jù)主觀感受在0~10 分的標尺標出自己的疼痛評分,其中0 分代表無疼痛,10 分代表疼痛劇烈,分數(shù)越高表示創(chuàng)面疼痛程度越高。采用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11]對3 組治療前后滲透量情況進行評估,其中無滲液計1 分;創(chuàng)面微濕但無法計量計2 分;創(chuàng)面潮濕,敷料浸潤<25%計3 分;創(chuàng)面潮濕,25%≤敷料浸潤≤75%計4 分;創(chuàng)面浸漬,敷料浸潤>75%計5 分。③炎癥相關因子。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3組治療前后CXC 型趨化因子受體4(CXCR4)、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22(IL-22)水平,所有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不良反應。記錄3 組尿潴留、皮膚瘙癢、肛周感染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2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考文獻[9]擬定。治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指數(shù)≥95%;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減輕,70%≤中醫(yī)證候積分指數(shù)<95%;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減輕,30%≤中醫(yī)證候積分指數(shù)<70%;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甚或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指數(shù)<30%。中醫(yī)證候積分指數(shù)=(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100%。
4.2 3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B 組總有效率96.67%,觀察A 組總有效率83.33%,均高于對照組66.67%(P<0.05),觀察B 組總有效率高于觀察A組(P<0.05)。
表1 3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3 3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比較見表2。3 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B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均低于觀察A 組、對照組(P<0.05),觀察A 組上述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3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比較(±s)分
表2 3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比較(±s)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③與觀察A 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觀察B 組觀察A 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30 30 30 30 30 30中醫(yī)證候積分6.95±2.34 2.57±0.13①②③6.89±2.41 3.13±0.16①②6.57±2.37 3.94±0.19①VAS 評分5.34±1.30 2.25±0.18①②③5.31±1.27 2.64±0.22①②5.44±1.25 2.95±0.28①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2.59±0.35 0.97±0.34①②③2.46±0.39 1.13±0.26①②2.61±0.37 1.45±0.39①
4.4 3 組治療前后炎癥相關因子水平比較見表3。3 組治療前CXCR4、IL-8、IL-22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組治療后CXCR4、IL-8、IL-22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B 組治療后CXCR4、IL-8、IL-22 水平均低于觀察A 組、對照組(P<0.05),觀察A 組炎癥相關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3 組治療前后炎癥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3 組治療前后炎癥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③與觀察A 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觀察B 組觀察A 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30 30 30 30 30 30 CXCR4(ng/L)277.56±51.26 175.87±29.41①②③273.48±48.59 189.34±36.25①②268.75±49.34 206.59±40.23①IL-8(μg/L)0.71±0.27 0.36±0.12①②③0.73±0.25 0.45±0.17①②0.79±0.21 0.58±0.19①IL-22(ng/L)40.25±8.37 28.11±5.16①②③41.29±7.34 31.35±6.24①②40.75±8.12 34.67±6.52①
4.5 3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見表4。觀察組B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低于觀察A 組13.33%、對照組30.00%(P<0.05),觀察A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3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興起,混合痔微創(chuàng)手術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臨床發(fā)現(xiàn)混合痔手術治療過程中,由于創(chuàng)傷導致肛門正常結構、血管及淋巴結等組織被破壞,易出現(xiàn)疼痛、出血、尿潴留和肛周感染等問題,影響手術療效及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12-13]。中醫(yī)認為混合痔術后切口感染與手術治療損傷脈絡,導致氣機不暢,氣血凝滯,新肉難生,創(chuàng)面愈合困難有關,其中氣滯血瘀證為臨床常見證型,多采用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法治療?;钛[湯為內服方劑,方中黃柏止血散瘀,地榆涼血止血、消腫止痛,共為君藥?;泵?、馬齒莧涼血止血、消腫,川芎活血化瘀,當歸、白芍活血補血,共為臣藥;金銀花解毒消腫,炒菜菔子行氣除脹,共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復方大黃膏中大黃瀉熱毒、破積滯、化瘀血,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生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本研究中觀察B組總有效率高于觀察A 組、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觀察A 組、對照組,提示復方大黃膏聯(lián)合活血消腫湯治療混合痔術后切口,能夠緩解患者中醫(yī)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疼痛產(chǎn)生原因主要與肛門區(qū)域具有豐富神經(jīng),疼痛體驗敏感度較高有關,且手術創(chuàng)傷破壞肛門組織,引起肌肉痙攣性疼痛;另外,創(chuàng)口分泌物也會誘發(fā)炎癥,加重疼痛[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B 組、觀察A 組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B 組上述指標低于觀察A 組,提示復方大黃膏聯(lián)合活血消腫湯治療能夠緩解患者切口疼痛,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復方大黃膏可通過抑制炎癥介質釋放,有效抑制炎癥反應來發(fā)揮鎮(zhèn)痛功效[15]。此外,三七、馬齒莧均有促進皮膚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16-17]。
CXCR4 為趨化炎癥因子,IL-8 為α 型趨化因子,均可吸引白細胞遷移到炎癥部位,導致炎癥反應的發(fā)生[18];IL-22 為T 淋巴細胞因子,可以促進炎癥反應并參與免疫防御,三者均參與了炎癥反應發(fā)生過程,一旦炎癥反應加重,將可能加重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水腫癥狀[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B組、觀察A 組治療后CXCR4、IL-8、IL-22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B 組炎癥相關因子水平低于觀察A 組。提示復方大黃膏聯(lián)合活血消腫湯治療能夠調節(jié)CXCR4、IL-8、IL-22 水平來有效抑制患者炎癥反應?,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復方大黃膏中大黃、白及具有抗炎、抗菌作用[20-21];槐米、地榆能夠促進細胞增殖,激活細胞因子活性,抑制炎癥反應[22]。此外,觀察B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觀察A 組、對照組,提示復方大黃膏聯(lián)合活血消腫湯治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復方大黃膏聯(lián)合活血消腫湯治療能夠緩解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抑制炎癥反應,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