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峰
繪畫技法與風格是一個畫家的核心競爭力,是作品區(qū)別于他人的核心特征。繪畫技法是指畫家運用不同工具、材料和手法,通過“加工”與“處理”,表現(xiàn)對象的形象、特征和質感的方法。繪畫風格則是指畫家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獨特表現(xiàn)能力、技巧與作品風貌。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繪畫語言,都有特定的表現(xiàn)對象和創(chuàng)作主題。
繪畫技法與風格是相輔相成的,繪畫技法為風格提供物質基礎,而風格為技法提供表現(xiàn)內容,二者在實踐中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對于不同風格的作品,必須進行深入細致地比較研究,才能準確地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和共性。
繪畫技法是繪畫創(chuàng)作的基礎,而風格是畫家通過長期藝術實踐形成的獨特藝術語言,它不以技法為載體,也不以具體的形象作為表現(xiàn)對象。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法,尤其是對技法的靈活運用,所以風格總是由一定的技法來支撐,它又會隨著作者自身繪畫水平、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而變化。
傳統(tǒng)繪畫材料,如顏料、紙張、墨汁等,都是畫家運用的物質手段,這些物質手段的選擇以及它們在畫面上的應用對作品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如在表現(xiàn)中國山水畫時,用筆、用墨、用色是運用的主要手段,在表現(xiàn)西方繪畫時,也離不開這些手段。它們可以充分發(fā)揮畫家的個性和風格,使作品更加具有個人魅力和藝術價值。
中國畫材料多樣,如紙絹、水墨、顏色等,它們在畫面上的運用是多種物質手段結合起來進行的,如中國畫顏料多為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又有花青等植物顏料。這些顏料雖然色彩豐富多變,但都具有很強的覆蓋性,畫面效果相對單一,在具體表現(xiàn)時,則根據畫面需要,運用這些不同材質和顏色進行調配,以豐富畫面效果。
西方繪畫主要以油畫為主,運用具有流動性和延展性的畫材,可以對色彩進行高度概括和提煉后直接入畫,也可以對色彩進行適當調整后再入畫。油畫材料可以表現(xiàn)出豐富多變的肌理效果和質感變化。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運用不同技法表達不同情感和情緒時,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特色。
繪畫技法是一種基礎手段,通過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即畫家“加工”與“處理”,從而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繪畫技法通過具體的表現(xiàn)手法、形象塑造、質感表現(xiàn)、畫面構圖來實現(xiàn)。不同的畫家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形成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
我國古代有很多繪畫大家都很善于使用“加工”與“處理”技法,如顧愷之、王維、閻立本、吳道子、張僧繇、李思訓等,他們在長期繪畫實踐中,都很善于運用概括取舍與夸張變形、明暗處理與點線面處理等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
傳統(tǒng)繪畫技法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它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以線為主、以色為輔,兼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技法使用一般是單一的,有時為了突出某一特定內容或表現(xiàn)某種特殊風格,采用多種技法綜合運用。
現(xiàn)代繪畫技法與傳統(tǒng)繪畫技法有明顯不同之處?,F(xiàn)代繪畫技法是用多種形式的線、色進行表現(xiàn),用筆有時較為隨意,有時又有明確的要求和規(guī)范?,F(xiàn)代繪畫技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線為主,以色為輔;二是線、色并用;三是線、色、形相結合;四是用筆隨意,線條粗細長短各異。
繪畫風格包含著作者獨特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情感內涵和個人藝術風格等多種因素。它既是畫家個性化特征的集中表現(xiàn),也是畫家作品面貌特征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繪畫技法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要經歷學習、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等階段,并通過長期的實踐來掌握和提高。要想提高繪畫技法,就必須深入生活進行觀察體驗,不斷積累大量的素材。繪畫技法的學習是一個復雜而艱苦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才能真正掌握和提高。
繪畫風格則是畫家個人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的集中表現(xiàn),要想形成獨特的風格,就必須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并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藝術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鮮明、穩(wěn)定的繪畫語言和風格。
繪畫技法的表現(xiàn)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作者的審美理想,把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和對象以更充分的方式、更完美的形式更好地表現(xiàn)出來。如齊白石先生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就是通過對蛙聲的描繪,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和諧與寧靜的向往。
繪畫風格則不同,風格是藝術家經過長期藝術實踐積累起來的藝術語言和藝術修養(yǎng),代表了藝術家的個性特征。如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等著名作品,莫奈把自己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融入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了與眾不同的風格。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霍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