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遠古時期人們創(chuàng)造的、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故事。神話故事有很多,如《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神話故事吧!
什么是神話故事
神話是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和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與想象。神話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于遠古時期,人類思考與探索自然,并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的。
遠古時期,由于人類對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渴望不滅的追求,所以相信現(xiàn)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使人類對這種神秘產(chǎn)生敬畏及崇拜的心理,從而產(chǎn)生了神話這類文學作品。
《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至漢代初期,與《易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并稱為“上古三大奇書”。
《山海經(jīng)》包含上古地理、歷史、神話、天文、動物、植物、醫(yī)學、宗教以及人類學、民族學、海洋學和科技等方面內(nèi)容,是上古社會的百科全書。它展示了遠古的文化,記錄了大荒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與人們的思想活動,為后世提供了許多有用的信息。
大禹治水的傳說
相傳,堯在位時連年降雨,黃河水勢猛漲,泛濫成災。洪水淹沒了廣闊的原野、茂密的森林和許多村莊,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逃往深山的巖洞中避難。
堯任用禹的父親鯀來治水。鯀采用了堵的方法,費時九年,雖嘔心瀝血,但黃河水仍然沒被治服。堯已經(jīng)很老了,便將首領之位讓給了賢明的舜。
百姓的慘狀讓舜寢食難安,他決定任用鯀的兒子禹來治理洪水。禹深知此事關系重大,如果自己治水不力,對于早已無家可歸的百姓來講,無異于雪上加霜。他請來有威望的長者共商治水大計,經(jīng)過激烈的爭論,他們決定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禹告別了妻子,踏上了漫長的治水之路。
那時人煙稀少,除了河流就是深溝和荒山野嶺,禹只能邊開路邊前進,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的整個中國。他在各地勘察、測量、規(guī)劃,并和人們一起運石伐木、開河挖渠,使治水這項浩大的工程在風霜雨雪中艱難地進行著。
禹治水十三年,據(jù)說,有一次他在家門前經(jīng)過,恰逢兒子出世,他也沒有進去看一眼。和他一起勞動的百姓見了,都十分感動。
禹帶領百姓從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他們走到黃河中游時,發(fā)現(xiàn)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禹命人將山劈開一個大的豁口。被困的黃河水如開閘般狂瀉而出,水聲震耳欲聾。禹將此處命名為“龍門”。
禹順著水流的方向繼續(xù)前進,又發(fā)現(xiàn)有一座大山擋住了水道,便命人將此山鑿開三道門,分別命名為“神門”“鬼門”“人門”,這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
禹的足跡遍布黃河兩岸,黃河水終于被治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