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簡稱AI)作為引領未來的戰(zhàn)略性技術,已成為現代產業(yè)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進入AI發(fā)展的新階段,其深化應用的關鍵在于“AI+”的戰(zhàn)略布局。戲劇藝術在當下科技與多元藝術交織的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機遇。戲劇藝術既要堅守其獨特的藝術內核,又要勇于探索、持續(xù)創(chuàng)新,展現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tài),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將AI技術融入戲劇領域,突破實體劇場的物理界限,向更為廣闊的數字世界邁進,這將為戲劇創(chuàng)作、表演和觀眾體驗帶來無限可能。
【關鍵詞】轉媒體;人工智能;未來戲劇;沉浸式
【中圖分類號】J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23—094—03
如今AI已滲透到生活各方面,藝術是生活的反映,整體文化生態(tài)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轉型,使戲劇的“場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目前,在戲劇中常通過AI算法精準控制舞臺效果,或引入AI概念讓演員扮演相關角色。真正由AI驅動體驗、與觀眾實時交互的戲劇作品仍屬少數。
一、從傳統到數字化,戲劇的現代轉型
從傳統到數字化的轉型,為戲劇帶來了全新可能,而這個轉型就是轉媒體藝術實踐的過程。轉媒體是指一個媒體跨越原有邊界轉化成另一個媒體的藝術形式。[1]轉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輸入端接觸媒體,轉換器進行藝術轉換(人或機器),輸出端生成新的媒體藝術。其中,原始媒體背后是各種“覺”,轉換后則呈現為另一種或幾種“覺”。[2]戲劇的數字化轉型正是創(chuàng)作者將日漸豐富的內容輸入,經過人和機器的轉換,繁榮輸出為各種新型戲劇,以完善戲劇的表達,拓寬戲劇的邊界。機器人技術從角色維度介入戲劇,與演員呈現互補關系,成為演員表演的有力補充和拓展。機器人戲劇與木偶劇雖有相似,但機器人通過編程和傳感器技術,實現了更為復雜精細的互動,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1921年,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萬能機器人》標志著機器人在戲劇舞臺的首次登場。機器人戲劇富含隱喻,創(chuàng)作者能賦予機器人人性中難以展現的特質,深化對人際關系的探索,反映創(chuàng)作者對社會、家庭、人際的獨到觀察與試探。[3]
隨著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等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機交互方式改變了戲劇的時空概念,讓觀眾得以享受手勢、語音、觸覺等多元交互方式,使戲劇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泛化。上海戲劇學院舞臺劇《粉墨》,運用投影視頻、燈光矩陣等多種新媒體科技手段呈現了藝術設計中靈感互轉的可能性。中央戲劇學院in-BOX空間舞臺作品《經海山》,利用超寬頻射頻技術精確追蹤表演者,能實時觸發(fā)特效變化。上海戲劇學院《黛玉葬花》應用XR眼鏡、VR頭顯等,讓觀眾以第一視角沉浸在《紅樓夢》世界,打破時空限制,自由體驗戲劇。
人工智能戲劇是大勢所趨,AI技術將從多維度介入,實現與觀眾的真實交互、重塑戲劇的時空觀念,同時,基于虛擬人等技術的“人機共生”將為表演者提供新思路?,F今,眾多創(chuàng)作者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戲劇方向,市場上也已涌現出眾多以AI為主題的作品。將AI介入戲劇領域,并非顛覆傳統,而是助力創(chuàng)作者更好地反映如今數字化、智能化的生活。AI將戲劇的內核進行提煉和轉化,創(chuàng)作出符合這個時代審美的優(yōu)秀戲劇作品。
二、從《AI之夢》透視人工智能在戲劇中的應用
《AI之夢》采用轉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思路,輸入傳統戲劇媒體內核,利用AI作為轉換器,融合科學內涵與技術審美,輸出強調戲劇性敘事的沉浸式戲劇,深入探索AI驅動下未來戲劇的可能。
(一)以傳統戲劇媒體為輸入端,守內核
數字化轉型下的戲劇,是否仍屬戲劇范疇,關鍵在于其是否保持貫穿的戲劇性敘事,此乃客觀判斷之依據。[4]戲劇性敘事是戲劇的內核,指的是通過角色、情節(jié)、沖突等構建有吸引力的故事?!禔I之夢》依托傳統戲劇媒體,構建了獨特且完整的世界觀,創(chuàng)新戲劇主題、角色與情節(jié),呈現出深沉的戲劇性敘事。AI的存在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涵,更使得主題更加深刻,角色間的沖突更加鮮明,情節(jié)發(fā)展更加連貫。
AI作為新穎且引人深思的主題,使戲劇得以從獨特的視角探索人性與情感的復雜內涵。在《AI之夢》中,AI被賦予了情感,如對死亡的恐懼、對人類的守護,深刻地探索了未來人與AI及AI之間的情感關系?!叭斯ぶ悄軙鰤魡??”這也是作品主題的獨特思考,顛覆了夢境與機器界限的舊識。夢自古便富含神秘與深意,以夢幻貫穿,使得戲劇極其形象地把某種抽象的哲理戲劇化,以電影式的手法融合夢境與現實,形成獨特的戲劇風格。[5]因此,AI的加入豐富了戲劇的寫意性,讓戲劇在表現主題時,超越現實,擁有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在戲劇的角色設定上,AI展現出了多樣化的戲劇性沖突。在《AI之夢》中,主要角色AIAI與EOR的塑造超越了單純的反派或伙伴的定位,具有傳統戲劇人物關系的復雜性和互動沖突性。作品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用AI訓練AI”的概念,引發(fā)觀眾對人與AI之間、AI與AI之間關系的深思。AI在戲劇中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元素,而是成為能夠觸動人心、引發(fā)共鳴的重要角色。
在戲劇情節(jié)上,《AI之夢》同樣遵循弗萊泰格的金字塔公式,確保了故事發(fā)展的層次性與邏輯性。對于多數涉及科幻與懸疑的戲劇題材而言,確保在緊湊的時限內維持懸疑的張力不斷裂實屬不易。然而,AI技術卻能在維持戲劇節(jié)奏流暢的同時,巧妙提升懸疑氛圍,深化反轉效果。AI的融入不僅帶來了更加舒適的戲劇節(jié)奏,更使得劇情張力倍增。AI不僅深度參與劇情的推進,更成為情節(jié)轉折的關鍵所在,為故事增添了無限可能。
(二)以人工智能為轉換器,融科學
當在戲劇中體現科幻主題或解釋科學知識時,AI成為最佳呈現者,它將科學的求真與藝術的求美有機結合,達到平衡與交融。
在內容層面,《AI之夢》融合硬科幻知識與人工智能相關科學,探索科學教育與戲劇體驗的結合。作品中,情節(jié)的科技動勢和已知的科學研究發(fā)展保持一致。作品基于數學家約翰·何頓·康威設計的計算機程序“生命游戲”,創(chuàng)新性提出“數字生命體”的概念,主角AIAI絕非簡單的虛擬形象,她擁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維方式,更承載了豐富的價值觀,成為戲劇中鮮活且深具內涵的存在。此外,AI為戲劇創(chuàng)作及視覺設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AI之夢》綜合利用大模型,為戲劇場景、服裝、道具設計等提供了大量靈感選擇。
在技術層面,AI超越了視覺追求,輸出內容充滿生命力,實現了技術“感性化”。AI能即時完成與觀眾的互動流程,并展現出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情感表達。《AI之夢》通過建立引擎、設置微妙參數,形成了獨特的基礎模型,以確保AI立場穩(wěn)定,不被觀眾問題擾亂。實際應用中,系統會形成三層回答機制,結合低層與高層模型,為觀眾提供精準的深度回應。同時,在項目復盤中篩選觀眾交互信息,用于訓練集和庫的自我迭代,提升AI響應速度與準確性,優(yōu)化回答選擇。搭配由AI進行的觀眾批處理技術,確保了戲劇體驗節(jié)奏和劇情規(guī)劃得到精準控制。
(三)以沉浸式戲劇為輸出端,探未來
1.AI輔助演員創(chuàng)作,構建多元豐富的表演陣容
演員是戲劇的核心,在戲劇漫長的發(fā)展中,表演藝術似乎已至繁榮飽和之境,演員的表現內容與形式難以突破既有框架。在傳統創(chuàng)作中,演員依賴經驗與技巧激發(fā)想象力,具有局限性。AI則可通過算法幫助演員進行情緒準備,激發(fā)演員想象。此外,演員也開始尋求利用舞臺技術輔助表演,AI驅動下的舞臺系統能夠實時響應演員的行動,與其形成緊密互動。演員也可以借助傳感器與系統交流,將身體力量、臺詞內涵及情感層次轉化為新的表演語匯。日趨成熟的虛擬人技術更是拓展了戲劇表演形式,改變了“演員”和“表演主體”的傳統認知。戲劇舞臺上,演員臺詞與形體被凸顯,AI驅動的虛擬人可以作為演員之“道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延長語言和肢體,助力演員的“舞臺行動”。如《AI之夢》中,AIAI執(zhí)行了真人演員難以完成的危險動作及極端環(huán)境表演。
2.AI重塑時空觀,打造逼真夢幻的戲劇空間
與影視的靈活剪輯相比,戲劇因舞臺“現場性”在時空處理上更具挑戰(zhàn),常表現出不連續(xù)性。AI等數字技術融入后,戲劇空間審美升級至四維綜合,舞臺美術不僅要考慮物理空間,還加入了虛擬空間。[6]AI驅動實現了舞臺的順滑轉場,解決了傳統戲劇中搶妝搶景的難題。
傳統戲劇空間受限于舞臺和觀眾席尺寸,如何在有限空間創(chuàng)造豐富的戲劇體驗,是創(chuàng)作者的難題。AI驅動的數字化場景成為解決方案,劇情發(fā)展帶動時間、季節(jié)、環(huán)境氛圍等迅速切換,實現真實與虛擬空間的整合,極致利用劇場空間資源,助力劇院運營降本增效。AI驅動下的演繹空間展現出自主、無序、任意、自由切換等特性,結合AR、VR、交互屏幕和全息投影等技術,讓觀眾能夠全方位地感受表演。
3.AI創(chuàng)新觀演關系,實現與觀眾沉浸式互動
戲劇藝術的特征是人群時空集聚,實時同步現場,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直接交流互動。[7]AI強化了戲劇與觀眾的互動,實現了觀演關系的重構,讓戲劇表達從流程導向轉為人性化,并精準滿足觀眾個性化需求。同時,AI驅動融合多感官體驗,讓戲劇超越了簡單敘事,成為情感與沉浸并重的體驗之旅。
在互動層面上,傳統戲劇中觀眾參與受限,多為被動接受者。部分新型戲劇也有嘗試增加交互環(huán)節(jié),但往往受限于劇本預設,只能按照既定的規(guī)則進行,無法將觀眾的主觀意愿融入戲劇的發(fā)展中。目前的交互式戲劇多依賴于合成與編排,未實現實時的雙向互動。即使部分沉浸式戲劇如《不眠之夜》等雖有積極探索,也難以實現一對一的互動。AI為觀眾提供了個性化的互動體驗,例如,《AI之夢》利用揚聲器聲紋分割聚類技術,以高準確率區(qū)分觀眾聲音,即便面對多個觀眾同時提問,也能確保每位觀眾得到及時反饋。此外,AI驅動下的戲劇不僅有行為互動,更實現了主觀上的情感互動?!禔I之夢》智能終端系統中,通過傳感器等設備實時分析觀眾的行為動態(tài)、情緒起伏等。觀眾的即時反饋,也為實時調整戲劇的表演內容和方式提供了指導。同時,因為AI生成內容具有去中心化、隨機性的特點,讓戲劇互動實現了偶發(fā)性。
在觀演關系中,關于“觀”與“演”的距離問題討論眾多。早在古希臘戲劇中,歌隊就直接對觀眾敘述,近代歐美戲劇劇場則引入鏡框式舞臺,造成觀眾與演員物理與心理的分離。而中國觀眾受社戲、堂會、曲藝等演出形式的影響,習慣與演員共享空間,形成“連接效果”。[8]理查德·謝克納也提倡突破鏡框式舞臺的限制。傳統戲劇中,觀演關系受劇本、環(huán)境等影響,呈現出單線的特征。AI革新了觀演關系,形成演員、AI、觀眾“三向交替”的互動模式。AI驅動的戲劇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虛擬人與超現實的科幻畫面營造了戲劇假定性。
三、結語
在AI的介入和影響下,戲劇藝術將邁向以后人類普遍生命力為中心的平等主義,演員將逐漸去中心化,創(chuàng)作者們的藝術實踐也將深入探索更為具象的人機交互與耦合。[9]從轉媒體的角度來看,AI等技術將發(fā)揮轉換器的作用,使人與工具的關系轉化為一種全新的媒介——人機合一。
AI作為新質生產力,正逐步滲透到戲劇藝術領域,并有望重塑其生命力。在想法可視化和內容生產雙重加速的背景下,戲劇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內核和出發(fā)點能否觸動人心。技術的迭代并非意味著戲劇行業(yè)的衰落或人才的浪費,相反,它可能是一個時代的契機,推動戲劇更加深入地挖掘事物本質和人性的內核,實現藝術的升華與突破。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戲劇藝術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戲劇將會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深刻和震撼的觀劇體驗。
參考文獻:
[1]楊青青.轉媒體時尚藝術:當代藝術作品從靈感到質感的轉換創(chuàng)作與實踐[J].戲劇藝術,2012(4).
[2]陳永東,楊青青.基于轉媒體的傳統文化藝術轉化與傳播策略[J].新聞愛好者,2023(3).
[3]葉書林.舞臺上的科幻現實:艾克本的機器人劇作及其意義[J].戲劇藝術,2023(1).
[4]孫惠柱.“戲劇”與“環(huán)境”如何結合?——兼論“浸沒式戲劇”的問題[J].藝術評論,2018(12).
[5]孫惠柱.第四堵墻:戲劇的結構與解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6]濮波.“人機交互表演”的劇場美學[J].劇作家,2015(5).
[7]韓生.融入生活的舞臺藝術觀念和形態(tài)——數字媒體和文旅產業(yè)語境下的舞臺美術思考[J].戲劇藝術,2020(1).
[8]孫惠柱.從“間離效果”到“連接效果”——布萊希特理論與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實驗[J].戲劇藝術,2010(6).
[9]孫曉星.從賽博格到后人類表演:戲劇的“后人學”轉向[J].戲?。ㄖ醒霊騽W院學報),2022(6).
★通訊作者:楊青青
作者簡介:閆威旭(1999—),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字藝術設計;通訊作者:楊青青(1970—),女,博士,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