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濟寧段運河作為調控京杭大運河這一中國南北大動脈的樞紐,擁有大運河上最先進且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樞紐,其被譽為“北方都江堰”,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元、明、清三代,管理運河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皆駐扎于濟寧,使其成為享有盛譽的“運河之都”。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其科學的設計、詳盡的規(guī)劃和細致的施工,展現了卓越的技術水平和優(yōu)秀的組織管理能力。這一工程體現了人們對科學和實踐的尊重精神,是運河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文章認真梳理相關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參考并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及實踐案例,進一步探討大運河沿線文化特征,總結識別方法、構成屬性、表達方式及空間分布特征。從空間、文化、生態(tài)和管理四個層面對濟寧段南旺樞紐工程提出沿線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策略,以期為中國大運河各段的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及更新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3.005
大運河于2014年成功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如今沿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趨于惡化,迫切需要針對性的改善。由此衍生的“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運河文化遺產,重塑沿岸景觀、傳承運河文化”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發(fā)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guī)劃綱要》,為大運河沿線城市保護和利用運河文化遺產提供了政策指導。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了全面沖刺的關鍵階段。然而,與上級政策要求相比,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仍存在顯著差距。特別是在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對于清口樞紐、南旺樞紐和通濟渠遺址等關鍵遺產點,缺乏系統(tǒng)的保護規(guī)劃和有效的展示舉措,導致相關工作的進展較為緩慢。
1 關于大運河沿線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
自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國內運河文化景觀遺產更新的實踐進入全面開花的階段。在申遺之前,國內主要關注的是運河各主要節(jié)點城市建成區(qū)內的運河遺跡保護與利用,包括部分運河濱水景觀節(jié)點的打造。如浙江杭州段,自2002年起實施“大運河綜合整治開發(fā)工程”,圍繞“生態(tài)—文化—景觀河”一體化目標,實施了水體凈化、路網重建、景觀更新、文旅融合、民宅整修五大工程。如江蘇無錫段啟動了古運河旅游風光帶的建設,江蘇蘇州著力于環(huán)古城風貌保護帶的建設,開展多樣的“河上文旅”活動,并打造了一條運河人文精品旅游線路。再如山東臺兒莊段則構建了“運河古城”文旅綜合體,通過品牌建設、沿運風光帶建設與生態(tài)走廊搭建推動全地域、全平臺、全產業(yè)的發(fā)展。各地的成功案例為我國其他運河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同時,國外運河保護與利用的實踐案例,如美國的伊利諾伊運河與密歇根運河更新的區(qū)域化遺產保護戰(zhàn)略“遺產廊道”,法國米迪運河的分區(qū)分級管理策略,加拿大利多運河構建分層價值體系等,也為文化景觀遺產保護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參考。
2 大運河文化景觀遺產—濟寧段簡介
大運河是為滿足社會交通和貨運需求而建造的重要人工水道,其主要功能是連通地域、孕育了運河城市并形成了線性的經濟帶。大運河周邊文化遺產依托運河已形成鏈狀結構,成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作為文化景觀的大運河,是人類在自然環(huán)境中長期文化活動的階段性成果,兼具多種物質及精神遺產,不僅包括點狀文物古跡,還涵蓋歷史街區(qū)和古村落等遺址,記錄了大運河產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大運河濟寧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遺產載體,位于山東省濟寧市。詳細分析如下。
2.1 物質文化遺產
南旺樞紐工程是大運河濟寧段的核心工程,是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價值的節(jié)點之一。該工程始建于元朝,發(fā)展完善于明清。南旺樞紐工程主要包括南旺分水龍王廟、水閘和古駁岸等物質文化遺產。南旺分水龍王廟是古代統(tǒng)治者為了祈求水利工程的順利而建。廟宇建筑結構復雜,雕梁畫棟、結構精美,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其中的斗門和水閘技術,不僅起到分水錯流的功能,還起到有效防洪、保障運河持續(xù)通航的作用。其沿線的古駁岸,作為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水利技術進步和改良。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運河濟寧段區(qū)域流淌著豐富的民間故事、船工號子、水文化節(jié)慶和傳統(tǒng)技藝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集地。船工號子,即船工們用嘹亮的號子協調勞動、減輕疲勞、增強團隊合作,是隨著運河通航而產生的一種民歌,記錄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韌性。水文化節(jié)慶活動豐富,有龍舟競賽、祭水儀式等,延續(xù)和發(fā)展了當地的傳統(tǒng)文化。此外,大運河濟寧段擁有“汶上特色”文化藝術氛圍,其中汶上梆子、柳子戲、汶上雜技為最著名。這些技藝豐富了大運河區(qū)域的文化內涵。
2.3 自然遺產
濟寧段大運河的自然景觀魅力無與倫比。運河兩岸形成了一條綠色生態(tài)走廊。如運河沿岸的濕地、湖泊和水系為多種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白鷺、野鴨等鳥類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良好的生物多樣性。運河兩岸的植被茂盛,楊樹林和柳樹林在運河邊綿延成片,為大運河增添了自然美景,也起到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態(tài)功能。再例如,運河景觀帶內古橋、古道、古村落等人文景觀相互輝映。微山縣的微山島、南陽古鎮(zhèn)、運河旁的南旺壩上村,既是文物古跡密集區(qū),又是保存良好的生態(tài)村莊。
3 大運河濟寧段文化景觀遺產的特征分析
3.1 空間布局
大運河濟寧段的南旺樞紐工程的空間布局體現了科學規(guī)劃與精細設計的完美結合。整體布局上,整個工程依地勢而建,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形成了科學合理的水利設施布局。小汶河從汶上北部的戴村壩引水至南旺的分水口,結構緊湊且功能明確,體現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術。分區(qū)布置上,南旺樞紐內分為不同功能區(qū)域,如分水閘、導流渠、蓄水池等,均依照功能需求合理布局。比如,分水閘設置在最高點,以便于分流控制;導流渠縱橫交錯,實現水量的精確調配;蓄水池則加強了防洪抗旱能力。
3.2 功能分區(qū)
大運河濟寧段南旺樞紐工程的各個功能分區(qū)明確。水利調控區(qū)的核心部分是南旺分水樞紐,包括分水閘、涵洞和引水渠,可以精確控制和分配運河水量,保障航道暢通;分水閘的設計考慮了不同季節(jié)和水量的變化需求,通過靈活調度,確保運河水位的穩(wěn)定與航道的暢通。防洪蓄水區(qū)包括多個防洪壩和溢洪道,在雨季防洪、防澇,在旱季則儲水、抗旱。比如南旺湖,作為蓄洪區(qū),平時儲水供給運河流域,一旦汛期來臨,溢洪道及時開閘,防止洪水泛濫。交通運輸區(qū)設有多個碼頭和泊船區(qū),便于古代舟楫往來和貨物中轉。南旺樞紐碼頭布置合理,方便船只???、裝卸貨物,維系了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動脈。
3.3 文化結構
大運河濟寧段是一部文化史冊,體現出多元的文化結構。宗教信仰:工程周邊坐落著如分水龍王廟、禹王殿、關帝廟、觀音閣等宗教建筑,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文化活動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的廟會,吸引了大量的香客和游客,展現了濃厚的地方宗教氛圍和信仰文化。歷史遺跡:周邊保留了大量文化遺跡,如古橋、古駁岸等,不僅是過去輝煌歷史的見證,更是今天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如南旺寺前鋪閘、柳林閘、十里閘等作為古代重要的水工設施,其建筑風格和工藝水平都展示了那一歷史時期的建筑成就。
3.4 人文環(huán)境優(yōu)化
大運河濟寧段結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形成了獨特的生態(tài)文化體系。自然景觀保護:工程建設充分尊重自然環(huán)境,保障微山湖不僅提供豐富水源,更為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了重要支持,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文化景觀塑造:通過修復和保護古橋、古駁岸等文化景觀,增強了景區(qū)的文化氛圍。如南旺石閘的修復,不僅恢復了其交通功能,更是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社區(qū)文化融入:南旺樞紐工程周邊的村落,如南旺村,居民生活與工程遺產緊密相連。當地居民在每年的春、秋廟會期間,通過舉辦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和展示民間工藝等形式,傳承和發(fā)揚大運河文化。
4 大運河濟寧段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困境
4.1 荒廢現象突出
大運河濟寧段許多重要的文化遺跡目前處于荒廢狀態(tài)。由于管理體制不完善,許多遺址缺乏定期維護,導致設施老化、破損。如分水閘、斗門附近的閘體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破損,橋體石塊脫落,甚至部分橋段已經坍塌,影響了景觀的整體性和安全性;部分遺址暴露,無人看護,導致風化、水蝕等自然侵蝕現象嚴重;部分堤壩在洪水的沖擊下逐漸崩塌,而古駁岸的石頭被植被覆蓋,逐漸失去其原貌。同時,周邊居民在生產生活中也對遺址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例如,一些農民在遺址周圍進行耕種活動,導致土層松動,進一步加劇了遺址的損毀程度。此外,極少數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如亂涂亂畫、攀爬拍照等,也對遺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4.2 生態(tài)景觀趨同
大運河濟寧段的獨特生態(tài)景觀面臨趨同化的威脅。如南旺樞紐曾是南北運輸和水利調控的中心,其獨特的濕地和水系環(huán)境形成了多樣的生態(tài)景觀。但受周邊城市發(fā)展和農業(yè)開發(fā)影響,許多濕地被填埋,原生植被被破壞,生態(tài)景觀逐漸趨同,物種多樣性下降。原本豐富的鳥類、魚類等生物資源在干擾下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始性遭到破壞,也削弱了景觀的吸引力。此外,周邊的工業(yè)廢水和農業(yè)排放導致水質惡化,影響了大運河的生態(tài)平衡。如微山湖受到污染源的威脅,水體富營養(yǎng)化現象嚴重,藻類大量繁殖,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漸破壞。但由于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這種狀況已經得到改善。
4.3 分級體系模糊
由于文化景觀遺產的分級體系不明確,大運河濟寧段南旺樞紐工程的保護工作缺乏明確的指導和協調。南旺樞紐工程是包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遺跡。然而,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分級標準和保護政策,各級保護單位在保護措施和經費投入上存在差異,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權責不明確,導致監(jiān)管和保護工作的實施效果不佳。例如,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旺分水閘,本應由國家文物局統(tǒng)籌管理,但由于地方政府與國家文物局之間的協調不力,具體保護措施難以得到有效落實。由于分級體系不明確,南旺樞紐工程在爭取保護資金時常常陷入困境。一些重要的文物保護項目因為資金短缺而無法實施,導致保護工作進展緩慢,如分水閘的修繕工程就長期被擱置。
4.4 管理參與缺失
大運河濟寧段的南旺樞紐工程的保護工作存在管理參與缺失的問題,由此導致保護效率低下。南旺樞紐遺址的保護工作需要廣大公眾的參與,但目前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不足,參與度不高。一些圍繞遺址開展的保護活動由于缺乏吸引力,難以得到社區(qū)居民的廣泛參與,這使得保護行動的效果有限。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專業(yè)的技術團隊,然而在南旺樞紐工程的保護工作中,卻面臨著專業(yè)人才匱乏、技術水平有限的困境。例如,南旺樞紐工程的修繕工作亟需古建筑修復專家的指導,但地方文物部門在爭取專業(yè)支持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此外,文物保護工作還涉及多個部門的協調與合作,但在南旺樞紐工程的保護過程中,部門之間的合作機制尚未完善。水利部門、環(huán)保部門和文物部門在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方面存在障礙,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5 大運河濟寧段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對策
5.1 打破樞紐工程邊界,塑分級互動景觀網絡
大運河濟寧段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不應局限于核心區(qū)域,而應拓展到整個大運河流域,通過建立分級互動的景觀網絡,提升整體保護效果。應突破樞紐工程的物理邊界限制,將大運河沿線的各個文化遺產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景觀網絡。例如,通過建設步道和自行車道連接南旺樞紐與周邊的其他文化遺址,促進遺產點之間的互動和聯動。依據遺產點的重要性和現狀,設立不同級別的保護區(qū),制定相應的保護策略。國家級、省級、市級保護單位應形成層級互動,明確各自的保護職責和目標。如在南旺樞紐區(qū)域內可設立核心保護區(qū)、緩沖區(qū)和外延區(qū),通過科學分區(qū)實現分級保護。此外,還可以參考法國塞納河谷的景觀保護經驗,通過建立統(tǒng)一的景觀保護帶,將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實現區(qū)域整體保護目標。
5.2 深挖文化地標品牌,建文旅動態(tài)生態(tài)廊道
通過挖掘大運河濟寧段南旺樞紐的文化價值,促進文旅結合,建立動態(tài)的生態(tài)廊道,提升文化景觀遺產的活力和吸引力。深入挖掘南旺樞紐的歷史文化內涵,建立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地標品牌??梢越M織舉辦大運河文化節(jié)、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目前,每年舉辦的“濟寧大運河文化旅游節(jié)”已成為推廣運河文化的亮點。在景區(qū)規(guī)劃中引入旅游商業(yè)元素,如復原古代航運場景,建設文化主題公園等,吸引更多游客參與。同時,沿線建設旅游服務設施,提供綜合性的旅游體驗。此外,可以結合當地自然景觀,開辟運河觀光帶,形成動靜結合的文化生態(tài)廊道??蓞⒖颊憬贾莸拇筮\河文化帶的建設模式,通過文化復興與現代旅游結合,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南旺樞紐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5.3 緊密人文體系斷層,現地理建筑文化全貌
為保持大運河濟寧段南旺樞紐文化景觀的完整性,需撫平人文體系的斷層,呈現地理和建筑的整體文化面貌。通過史料研究、考古發(fā)掘等方式,梳理南旺樞紐的歷史脈絡,以展現其歷史原貌。如利用遙感技術和三維建模技術,復原古代樞紐工程的水利系統(tǒng),展示其歷史功能和文化價值。對現存的古建筑進行科學修復和保護,如對分水閘進行結構加固和外觀恢復,確保其歷史風貌,同時引入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監(jiān)測維護。結合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重構人文景觀。如在樞紐周邊恢復傳統(tǒng)的水鄉(xiāng)風貌,重建部分歷史建筑,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鎮(zhèn),展示歷史時期的生活場景。可參考蘇州古城的保護模式,通過對古城水系和建筑的整體保護與修復,成功再現了古代城市的風貌,為南旺樞紐提供了參考范例。
5.4 緊密多維協同規(guī)劃,聯發(fā)展管理監(jiān)控一體
保護南旺樞紐的文化景觀遺產需要緊密的多維協同規(guī)劃,聯動各方力量,以形成一體化的保護與管理體系。應建立包括水利、環(huán)保、文物、旅游等多部門在內的聯合工作機制,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共同制定保護規(guī)劃和管理方案。例如,可以定期召開多部門聯席會議,以協調解決保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對南旺樞紐的實時監(jiān)控和有效管理。該平臺應涵蓋文物保護數據庫、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和旅游管理系統(tǒng)等多個方面,確保各項數據和信息能夠實現共享與協作。此外,還應鼓勵公眾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通過設立志愿者組織、舉辦公眾教育活動等方式,提升公眾的保護意識和參與度。例如,可以設立“運河守護者”志愿者團隊,定期開展保護行動和宣傳活動。
參考文獻
[1]梁峰,于英鵬,牛文蕾,等.無錫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策略研究[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4,24(2):71-77.
[2]李正義,王雪玲.山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現狀及實踐探索[J].山東開放大學學報,2024(2):66-69.
[3]王庭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內涵與對策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4(3):122-124.
[4]劉托.運城鹽湖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芻議[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2):107-115.
[5]任云英,解曉羽.基于價值鏈邏輯的歷史文化整體性保護及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J].行政管理改革,2024(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