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
摘? ?要:漢字是一種表意體系的文字,其形、音、義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小學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新課程標準在教學提示中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識字內容,選擇適宜的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據此,筆者進行了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名字”為媒介的主題式趣味識字活動,巧借“名字”的形、音、義有效設計拼讀、識字、釋義等趣味活動,引導學生在讀漢字、識漢字、用漢字的過程中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趣學拼讀”? ?“趣識字形”? ?“趣釋字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在他們學習語言文字的初始階段,激發(fā)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美好情感,顯得尤為重要。
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小學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運用的識字方法雖多,如隨文識字、集中識字、注音識字、字理識字等,但學科教學的目的性過強,缺少輕松的氛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在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教學提示中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識字內容,選擇適宜的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基于此,筆者開展了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名字”為媒介的主題式趣味識字活動,旨在從形、音、義三個層面有梯度地開展識字教學活動,以達到降低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文字興趣的目的,實現“寓教于樂”。
一、開啟“趣學拼讀”之旅
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是常用的識字方法之一。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輔助工具,對學生后期的自主識字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沒有漢語拼音學習的基礎,很容易出現識字困難的情況。例如,四聲學習是漢語拼音學習的第一個難點,尤其是第二聲和第三聲的發(fā)音很容易因發(fā)音不到位而出現混淆。在課堂上,經過反復跟讀,學生往往會看起來學得很順利??墒?,一下課,問題便逐漸顯現,如聲調辨不清、發(fā)音不到位等。這時,很多教師會采用以具體漢字的音來反向帶動拼音學習的方式,如通過識記“鵝”來記住“é”的發(fā)音,使“é”這一發(fā)音變得更具體、形象。
不僅在四聲學習中,在拼讀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教師應借助一些學生熟悉的、具體的事物,從而更好地輔助學生的拼音學習。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中不同漢字的發(fā)音不僅涵蓋了漢字的四聲,也融入了不同的拼讀方法。教師可以以“姓名”為媒介,引導學生在趣味活動中不斷練習拼讀自己和他人的名字,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化被動拼讀為主動拼讀。這種拼讀練習不僅可以帶動學生提前學習拼音,還可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增強漢語拼音學習的趣味性。學生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就能逐漸憑著語感自行拼讀出來,這時的拼讀才顯得更簡單,更能體現拼音的工具性和實踐性。
(一)制作名字卡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提示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兒童的知識,而是設置充滿刺激的環(huán)境,讓兒童自行探索,主動學知識。筆者任教一年級語文科目時,會帶著學生做“名字卡”,在上面繪制一些簡單的圖案,并用拼音寫上自己的名字。完成名字卡片的制作后,便讓這些卡片在教室里流通起來。
教師可以以卡片為元素,布置“名字樂園”?!敖裹c效應”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體驗,低年級學生渴望被教師、同伴認可。當學生的專屬名字卡在同伴眼前“亮相”的時候,他就成了教室的焦點,一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此外,黑板報也是一種宣傳工具,教師可以利用黑板報的宣傳性、教育性,開辟出“名字樂園”,將“人人都想成為焦點”這一心理效能進一步強化。
在開學初,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拼讀自己的名字,并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引導學生帶上自己的名字卡,到講臺上做自我介紹。隨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名字卡張貼進黑板上的“名字樂園”,邀請名字卡的主人扮演“小老師”,利用課余時間教小伙伴拼讀,在無形之中營造出一種自主學拼音的氛圍。當學生學會拼讀彼此的名字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玩具、寵物、動畫人物等事物的名稱,以這些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推動學生的自主拼讀。
(二)促使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開學伊始,學生彼此之間并不熟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拿著名字卡去交朋友。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同桌“結對子”,或者與前后座的同學一起練習,逐漸擴大交友圈。這種互動式交友練習可以在課間進行,也可以在自由活動時間進行,久而久之,學生會將這種游戲帶到生活中,拼讀練習也會變得有趣很多。
(三)拼音找主人,“音”和“形”的初次會面
名字卡在教室里流通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將“音”和“形”對接,實現“音”和“形”的“初次會面”。教師可以隨機選取若干學生的名字,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認讀漢字,從而潛移默化地發(fā)揮拼音的工具性作用。在此基礎上,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與“讀拼音找主人”的游戲,即將名字拼音和對應漢字分別寫在不同的卡片上,讓學生以配對的方式進行小組活動,率先完成配對的小組獲勝。此步驟不要求學生快速認字,而是注重對學生識字興趣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對漢字的“音”和“形”有一個初步感知。
二、觀名字之“形”,導向“趣識字形”之徑
王寧教授提出,在學生識字的初始積累階段,他們沒有任何系統(tǒng)可以依托,完全機械化地識記漢字,并且以大輪廓的整體識記為主,不使用任何理性分析。這是一種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繪圖式記憶,立足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識字時,要有序推進,不能一味“灌輸”。
(一)辨形認讀
一般而言,學生都認識自己的名字。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從一沓名字卡片中找出自己的名字,并給用時最少的小組頒發(fā)小紅花獎勵。教師還可以請勝出的小組分享經驗,鼓勵學生記住同桌及小組其他成員的名字。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在名字卡片中尋找自己和小伙伴的名字,是辨形識字的過程,能夠促使他們掌握更多的漢字。
(二)定位識字
在學生辨形認讀的基礎上,教師應促使學生學會自主識字,從若干組名字中提煉出部分生字,讓學生先在名字模板中找到對應的字,然后依據名字推導出該字的讀音。活動之初,教師可以先選取兩至三個名字,接著逐漸增加名字的數量,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量。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第一學段,學生要認識有關人的身體與行為、天地四方、自然萬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認識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常用字。對此,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且相對簡單的事物名稱,將它們擴充進名字模板中,從而逐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累生字卡,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給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三)以點帶面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公共場所等真實社會場景中的文字。在以上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同樣的方法去學一學、認一認其他事物、人物的名字,包括一些店鋪名稱、廣告標語等,并將自己識得的生字做成識字卡,教給班級里的其他學生。這時,教師可以將黑板報上的“名字樂園”更改為“識字樂園”,將學生平時生活中識得的漢字張貼在上面,營造出自主識字的氛圍。
為了增加自主識字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更關注字形本身,教師還可以和學生玩一些趣味游戲。以“一起來找錯”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出示一組名字,其中有一個名字中間有一個錯別字,讓學生選一選哪個才是正確的名字。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出示的名字組合都應是學生在之前的自主識字中已經學過的漢字。如果難度太大,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三、揭開“趣釋字義”之紗
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一個漢字從古文字發(fā)展為現代漢字,這個過程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智慧,有著獨特的價值。對漢字尋根溯源的過程,不僅是了解字義的過程,也是與文化對話,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過程。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當他們遇到同音字時,往往會因區(qū)分不清而胡亂應用。這時,教師需要帶著學生揭開漢字“神秘的面紗”,以故事、兒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巧妙融入字義的解釋。
(一)名字解說員
從古至今,中國人取名頗為講究。一般而言,名字是由長輩賜予。名字沿用至今,雖然不同的時代會呈現不同的特點,但“有所寓求”這一特點卻不曾改變。家長通過取名,對孩子寄予希冀和美好的祝愿。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做 “名字解說員”,說一說自己名字的寓意。通過講解自己名字的特殊含義,學生對文字本身會產生更多的興趣。每次交流過后,教師應在黑板上呈現大家一起交流的漢字,并在學生表述的基礎上適當補充,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有一個學生叫“嘉怡”,教師在教學中補充道:“‘嘉’有‘美好、夸獎、贊許’之意,這是父母美好的祝愿?!?/p>
(二)智慧巧取名
人有名字,物品也有名字。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卡通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的方式,找一找“冰墩墩”“雪容融”的寓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講一講其形象設計和名字的關聯之處,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取名的智慧。隨后,教師可以建議學生試著給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寵物等取名,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取名。
(三)“我來猜一猜”
“猜一猜”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之一,在小學低段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和學生玩“猜一猜”的游戲,讓學生探究文字背后的含義。
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呈現“電冰箱”“洗衣機”等物體的名字,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這些物體有什么功能;也可以向學生展示“桶”和“筒”的圖片,然后讓學生依據手電筒的外形,猜一猜“手電tǒng”的“tǒng”應該是哪一個字。在“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實現了直觀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轉化,也將漢字的“形”“音”“義”更巧妙地融合起來,強化了對漢字的記憶。教師以名字為媒介,能夠讓學生感受字義的無限妙趣,為學生的自主釋義鋪平道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教給學生查字典的方法,讓學生借助字典去釋義。
總之,新課程標準在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中指出,學生應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關注生活,是發(fā)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語文學習應從知識本位走向生活本位。識字與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突破教材的束縛,使教學內容向生活靠攏,積極營造在生活中學漢字、用漢字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學習漢字之初,就對漢字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簦ㄗ髡邌挝唬航K省江陰市璜土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