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玉
中西方在幼兒教育期間均提出了傾聽應作為教育人員的必備技能。以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邀請式傾聽方法為例,其核心內容在于要求傾聽者將心中的偏見與執(zhí)念予以消除,進而全身心進入到幼兒的內心世界,從而快速形成可與兒童進行共同探索的積極氛圍。西方教育則提出了傾聽教育法,核心在于基于創(chuàng)設的存在關愛與尊重且具有互動特點的環(huán)境中,圍繞傾聽這一基本方法,聯(lián)系記錄與觀察等過程,用以明確幼兒在不同階段所產生的內心需求,與其攜手共同對生活趣味進行探討。
以上方法的應用均強調提高積極傾聽的作用,可對幼兒所產生的不同類型的情感與需求進行及時捕捉。應注意的是,開展積極傾聽的實際過程應從多源與多元兩個角度出發(fā)。前者的內涵在于,教師在傾聽來自幼兒表面話語的同時,也應提高對非語言范圍內表達的重視,包括行為、表情等。后者則是指教師與幼兒在積極傾聽背景下具有雙向傾聽屬性,教師應懷著足夠的尊重與好奇心對幼兒的真實感受進行澄清,為后續(xù)的需求滿足提供支持。
為確保每個幼兒所提出的問題均能夠得到積極回應,作為教師應具備心理學家的一定特質。從這一點來看,作為教師需要從幼兒的表現(xiàn)中獲取到其想要通過行為、話語傳遞的一系列信息,進而確定幼兒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情況與情感需求,也可用于對其成長潛能的挖掘過程。
作為教師,需形成對幼兒進行積極回應的主動認識,讓幼兒說一說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例如什么樣的人能被稱之為“榜樣人”,什么樣的人又是普通人。教師在傾聽幼兒想法后,即可幫助幼兒梳理思路,順著幼兒的問題進行延伸,促使教師對幼兒內心世界有更深層次的全面了解,也是促使幼兒將內心想法予以全面表達的關鍵措施。
總而言之,對于教師來說,應成為每個幼兒的傾聽者與回應者,從心底將幼兒視為具有極大潛力的學習者。如此,教師在扮演好幼兒成長道路中引導者角色的同時,也能夠為幼兒的內心小世界提供更為強大的保護力量,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盱眙開發(fā)區(qū)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