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本體探尋”與“藝術實踐”的合一
    ——馮中一新時期以來的詩歌理論

    2024-01-26 20:52:01馬春光
    寫作 2023年6期
    關鍵詞:新詩詩學本體

    馬春光

    馮中一是當代著名詩評家,他從1940 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在艱難動蕩的時代語境中始終保持對繆斯的摯愛。改革開放以后,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于特定時代的詩歌現(xiàn)狀,如饑似渴地汲取新的理論知識,及時扭轉僵化凝滯的詩歌審美傳統(tǒng),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詩歌理論與批評文章,先后出版《詩歌藝術論析》(1983)、《詩歌藝術教程》(1990)、《新詩創(chuàng)作美學》(1991)、《新詩品》(1995)等詩學著作,“他的詩論是新時期詩學的新收獲”①呂進:《山東師大在新時期的新詩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從1979年開始在高校開設“新詩研究”課程,到生命停止的1994年,是馮中一詩學研究的高峰期。這一方面得益于時代環(huán)境的自由開放,另一方面則主要是馮中一“為新詩的繁榮奉獻暮年”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然。“馮先生在新詩承接傳統(tǒng)吞納現(xiàn)代風云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把主體的生命意識和客體的詩歌精髓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新詩的走向、新詩的現(xiàn)代化、新詩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及其審美特征,都做出了特別的解讀。”②李宗剛:《在執(zhí)著追求的支點上——談馮中一先生的詩評》,《行走于文學邊緣》,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頁。馮中一新時期以來的詩學研究涉及新詩的審美本體研究、詩歌創(chuàng)作論、詩歌鑒賞論、詩歌現(xiàn)象解讀、詩人個案研究等多個方面,彰顯出“本體探尋”與“藝術實踐”合一的理論品格。

    一、“本體探尋”:詩美的回歸與重建

    馮中一新時期以來詩學研究的首要任務和顯著特點,是在長期的“審美停滯”之后的時代轉捩點中恢復現(xiàn)代詩的審美本體研究,召喚詩歌的審美本體和藝術自覺,重新激活詩歌研究的內(nèi)部活力。《置身于最美的事業(yè)——關于詩歌性質(zhì)的斷想》《詩,認識你自己——呼喚詩的自主意識》等文章,是馮中一對詩歌審美本體的深入系統(tǒng)思考,是他新時期詩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基點。

    關于詩歌的性質(zhì)與功能,歷來有不同的說法?!霸娧灾尽薄芭d觀群怨”“卡塔西斯”等傳統(tǒng)詩歌理論都格外強調(diào)詩歌的現(xiàn)實功能和教化意義。在當代中國的文化語境下,詩歌較多地被要求服務于時代與現(xiàn)實,甚至在有些時候喪失了獨立的審美法則與藝術規(guī)律。馮中一的文章《置身于最美的事業(yè)——關于詩歌性質(zhì)的斷想》是對詩歌審美本質(zhì)的重新體認:“比起認識作用、教育作用,詩的審美作用總是占第一位的”,“詩歌作為表現(xiàn)人民生活的、智慧的美,的確是具有滲透心靈的普遍藝術的性質(zhì)”①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85、129、145頁。。如果說前者強調(diào)的是詩歌自身的審美本體價值,那么后者則充分肯定了“詩美”在所有藝術形式中的“基質(zhì)”意義?!霸娒馈笔邱T中一詩歌理論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fā)點,這種理論框定旨在糾正長期以來過分強調(diào)詩歌的現(xiàn)實功能而忽略其審美品質(zhì)的偏見,使當代詩歌回歸審美藝術的正途,為新時期詩壇的健康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保障。實際上,1980年代初“朦朧詩”論爭的焦點就在于是否從審美的層面對待新的詩歌潮流,“朦朧詩”論爭的后果也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群體或流派的“朦朧詩”的出現(xiàn),更重要的是從藝術的角度理解詩歌這種審美觀念的深入人心。在這個意義上,馮中一的詩歌本體觀是扎根現(xiàn)實并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1980 年代中期以來,當代詩歌面臨著被市場化、世俗化的社會語境“邊緣化”的困境,引發(fā)了較為廣泛的討論。馮中一的文章《詩,認識你自己——呼喚詩的自主意識》直面這一困境,但他沒有從詩歌與外部現(xiàn)實的關系入手,而是反觀詩歌本體的建構,倡導詩歌自主意識的復歸,“由現(xiàn)實的困惑以及別種樣式的包圍中掙脫出來,而追求一種內(nèi)在的自主建構——新感性,將顯示著新詩再生的前景”②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85、129、145頁。。秉持詩的自主意識,尋求由內(nèi)而外的藝術突圍,是馮中一從藝術本體建構當代詩歌形象、掙脫詩歌困境的詩學建構。1990 年代以來的詩歌史證明,馮中一對詩的自主意識的呼喚是前瞻性的,只有恪守詩歌的審美法則和藝術規(guī)律,在藝術上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而不是一味迎合或批判外在現(xiàn)實,才是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詩歌路徑,方能經(jīng)得起詩歌史的檢驗。

    如果說《置身于最美的事業(yè)——關于詩歌性質(zhì)的斷想》《詩,認識你自己——呼喚詩的自主意識》等文章帶有整體性的“為詩一辯”的傾向,那么《陌生而奇異的青春躁動——新詩現(xiàn)代藝術追求的幾個特征》一文則條分縷析地闡釋了詩歌內(nèi)部的本體元素?!赌吧娈惖那啻涸陝印略姮F(xiàn)代藝術追求的幾個特征》從“形而上視角——現(xiàn)代詩的內(nèi)涵”“反諷——現(xiàn)代詩的思維方式”“陌生化——現(xiàn)代詩的敘述方式”“生長性語言——現(xiàn)代詩的肌質(zhì)”四個層面展開論述,系統(tǒng)地闡釋了現(xiàn)代詩的各種本體要素,彰顯出優(yōu)秀詩歌研究者的理論自覺和與時俱進。馮中一認為“形而上視角”是現(xiàn)代詩的內(nèi)涵,“形而上的視角,使現(xiàn)代詩更多地以凝聚某種高層次的結構作為指向和追求”③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85、129、145頁。。這種理論認同是建立在對新時期詩歌充分解讀的基礎之上的,同時更加清晰地闡明了現(xiàn)代詩的思想內(nèi)涵。與“形而上視角”相對應,馮中一認為應該在詩的本體論層次理解“反諷”,“反諷”不僅是一種語言方法和思想方法,而且是“現(xiàn)代詩的基本哲學態(tài)度與思維方式”:“詩的反諷,越來越從一般的語言方法上升到思想方法,上升到詩的本體論層次。它的產(chǎn)生既來源于現(xiàn)代人經(jīng)驗的多重性與復雜性,以及對知識的尋求與全知的不可能而導致的矛盾情境;也來源于語言之包孕性,它必須永遠依靠言外之意和旁敲側擊。我們從反諷中獲得的,不是浪漫的沖動,不是機智的笑聲,而是用智慧難以簡單征服對象而引起的艱澀與含蓄?!雹賲沃芫圻x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49、156、33頁。從詩歌本體論層面對“反諷”的精彩論述,意味著馮中一詩歌觀的一次飛躍,馮中一對“反諷”的本體性體認,在1980年代的詩歌語境中多少有些前衛(wèi),但熟悉當代詩歌史的人都知曉,反諷確實成為1990年代詩歌最內(nèi)在的詩學元素?!霸谌粘!⒖谡Z、細節(jié)、對話、事件的所謂復調(diào)性的時代美學驅(qū)動面前,詩歌的戲劇化、敘事性、復調(diào)、張力、戲謔、反諷、沖突、悖論成了新詩現(xiàn)代化甚至新詩后現(xiàn)代主義的必經(jīng)之途?!雹诨艨∶鳎骸豆_的知識與隱秘的缺憾:1990年代詩歌再認識》,《北方論叢》2010年第1期?!胺粗S”的具體呈現(xiàn)是“生長性語言”:“‘生長性’處理的是語言的本體論層面,認為詩就是語言本身,是通過生長性語言的發(fā)現(xiàn),塑造一個能夠不斷膨脹的語言形式?!瓘哪撤N意義上講,對生長性語言的發(fā)現(xiàn),導致了對于詩的重新發(fā)現(xiàn)。因為有了它,現(xiàn)代詩擺脫了僵化的模式,朝向了綿綿無限的可能世界;有了它,現(xiàn)代詩開始了大幅度地衍生、騰越,進行詩的更本質(zhì)的創(chuàng)造。”③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49、156、33頁。這是對詩歌語言之源發(fā)性、重要性的強調(diào),是對傳統(tǒng)詩歌觀念中“語言工具論”偏向的糾正,具有濃郁的語言本體論傾向。由此,馮中一從思想本體、思維本體和語言本體等方面完成了現(xiàn)代詩的審美本體建構,這既是對西方詩學理論的借鑒轉化,更是基于中國當代詩歌現(xiàn)實的理論鍛造。

    馮中一是評論家,同時也是詩人,他1978 年以來的詩學文字中,有較多的內(nèi)容涉及詩歌創(chuàng)作論,這對于糾正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審美定勢、厘清重要的詩學概念、激發(fā)新的詩歌美學范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缎略妱?chuàng)作美學》從本質(zhì)論、主體論、創(chuàng)作論、審美論、發(fā)展論等五個方面展開系統(tǒng)論述,對于厘清新詩創(chuàng)作的各種理論話語、引領正確的創(chuàng)作趨向具有重要的引領與參照價值。馮中一的創(chuàng)作論貫穿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詩人主體的心理、道德與藝術修養(yǎng)、想象力、靈感、意象與結構、語言等方面。創(chuàng)作理論體系的建構,既是馮中一常年從事的寫作教學研究的成果顯現(xiàn),同時也是詩歌理論反饋、指導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學訴求的呈現(xiàn),反映了馮中一務實求真的理論姿態(tài)。《生活智慧的火花——略論詩的靈感》一文,最初發(fā)表于1984 年,馮中一以詩歌研究者特有的獨立精神、求真意志和審美意識,重新審視了“靈感”這一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概念。馮中一秉持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摒棄了靈感的神秘主義說,結合大量的創(chuàng)作實踐,從靈感的含義、靈感的特點、靈感的培養(yǎng)等方面深入淺出地展開論述,最終得出“靈感就是生活智慧的火花”這一形象而切實的結論。馮中一對“靈感”進行本體性的論述,“客觀生活的感情火花,濺落在詩人心靈之火的最強烈的引爆點上,便燃放出璀璨奪目的詩的火焰。這詩的火焰,也即靈感,主要是客觀事物與主觀感受猝然相遇后的審美能力的顯現(xiàn)”④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49、156、33頁。。這種論述極富理論深度,其本身就是一種詩性的言說。馮中一善于從藝術本體的角度審視詩歌,他從“接受美學”視角對詩歌的審美心理結構、詩的形式理解力的論述,拓展了詩歌鑒賞論的新路徑。《尋找精神的家園——試論詩的審美心理結構》一文指出,詩的審美心理結構“具有召喚詩作的美和吐露自身的美的雙重功能”。這其實是從美學本體的維度對讀者提出的要求,是對讀者深層審美心理的喚醒。

    綜上,馮中一詩歌理論建構的重要特征是對“詩美本體”的探尋,他撥開紛擾的歷史與政治云霧,直抵詩歌藝術的本體內(nèi)核,在澄清一些基本詩學概念的同時,為新時期以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批評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

    二、“藝術實踐”:介入現(xiàn)場的詩歌批評與研究

    馮中一自1958 年進入高校工作,一直從事寫作教學,這使他的詩歌理論研究帶有強烈的實踐性品格,“比較偏于藝術賞析,注意具體地分析一詩一人,不作空泛之論;憑借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積累所進行的詩歌基礎理論和詩歌教學研究往往合理而實在”①呂進:《山東師大在新時期的新詩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這種品格鮮明地體現(xiàn)為他對新詩創(chuàng)作及鑒賞問題的系統(tǒng)研究,馮中一的詩歌理論建構往往從創(chuàng)作論的層面展開,并且有豐富的鑒賞論色彩。這些文字系統(tǒng)性強,理論明晰,語言充滿詩意,建構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方法論基礎,成為詩歌與普通作者、一般讀者之間的藝術橋梁。馮中一高度肯定“構思”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價值,“有無構思、構思的精粗深淺,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確是決定性環(huán)節(jié)”②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70、70、10、174、242頁。。在1980年代的新潮詩運動中,一些青年詩人高舉“口語”的大旗,秉持日常書寫的姿態(tài),提高詩歌寫作速度與數(shù)量的同時,降低了詩歌寫作的難度,同時削弱了詩歌的藝術濃度。鑒于此,在對大量經(jīng)典詩歌創(chuàng)作案例分析的基礎上,馮中一總結出詩歌構思的基本過程,并抽象出一個公式:“(出發(fā)點)生活的真實—(轉化點)形象的創(chuàng)造—(制高點)深遠的境界?!雹蹍沃芫圻x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70、70、10、174、242頁。這種源于創(chuàng)作實踐又高度凝練的詩學理論表述,是馮中一詩歌創(chuàng)作論的典型標識。在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的問題上,馮中一充分體認詩人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重視詩人的人格建設。在《詩歌創(chuàng)作美學》中,馮中一認為詩人的審美創(chuàng)作結構由內(nèi)驅(qū)力、內(nèi)省力、內(nèi)視力、思維力、人格力組成,對詩人主體的內(nèi)在構成展開精微的分析。他尤為注重詩人主體的道德與心靈建設,“缺乏完善圣潔的心靈建構,決不能寫出好詩并成為真正的詩人”④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70、70、10、174、242頁。。詩人應“化育出民族的智慧之魂,充沛著時代的靈秀之氣”⑤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70、70、10、174、242頁。。馮中一對詩人主體的理論闡釋,既是對以儒道文化為基礎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主體論的繼承,更是對當代詩人道德滑坡、主體意識泯滅的一種警醒。

    馮中一關于現(xiàn)代詩解讀與賞析的文字,獨具一格。他注重詩歌閱讀中的語言和審美因素,總是深入到“具體的這一個”詩人、詩歌文本中進行精細研讀。早在1986年,古遠清在其《中國當代詩論五十家》中指出當時詩歌研究界對馮中一詩學研究的關注與認識不足,稱其為“埋頭作具體的分析講解詩歌的工作”而“沒有得到廣泛關注的詩評家”⑥古遠清:《中國當代詩論五十家》,重慶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頁。。這種說法敏銳而精準,究其原因,大概源于當時的研究者未能從“具體”中讀出馮中一的系統(tǒng)性理論建構。馮中一的詩歌鑒賞文字往往美不勝收、詩意盎然,細讀式的綜合鑒賞貫穿于馮中一的詩學研究文字,馮中一通過對牛漢《華南虎》與里爾克《豹》的對比細讀,指出現(xiàn)實主義詩學建構的路徑問題,“他的成功在于,他把這種技法進行了現(xiàn)實主義的處理。一是他用這種技法來表現(xiàn)十年浩劫中詩人的親身體驗和感受,這便能鮮明而集中地展示處在那特殊的年代里一個寧死不屈、百折不撓的靈魂,因而《華南虎》比《豹》有更多的現(xiàn)實感和歷史感;二是他把《豹》的純主觀客觀化與現(xiàn)實主義的白描以及敘述結合起來,因而詩便少了些玄奧和晦澀,而增強了詩歌表現(xiàn)力的靈活性?!雹邊沃芫圻x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70、70、10、174、242頁。這種文學性濃郁、印象性與學理性融匯的詩歌鑒賞,獨具一格且具有較強的示范性與可操作性。

    1980 年代是馮中一詩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中國當代詩歌蓬勃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其中,1980年代初的“朦朧詩”論爭和1980年代中后期“第三代詩”的出現(xiàn),是兩個重要的詩歌史節(jié)點。圍繞這兩個歷史節(jié)點,滋生了豐富駁雜的詩歌現(xiàn)象和詩學問題,馮中一踐行著一個詩歌批評家的使命,深度參與了新時期詩歌的歷史進程,這主要體現(xiàn)為對詩歌現(xiàn)象的理論觀照、對新的詩歌動向的捕捉與解讀、對重要詩人和山東詩壇的批評等等。馮中一對當代詩歌的處境及詩歌內(nèi)部的藝術問題有宏觀清醒的認識,針對新時期之初詩歌的想象力匱乏問題,他及時進行審美糾偏,呼喚以“想象”取代“空喊”,并結合曲有源的詩《寫在工業(yè)學大慶會議上》進行例證。而隨著1980 年代中期時代語境的急遽變化,馮中一又提出詩歌想象方式和詩歌技法更新?lián)Q代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詩歌所顯示的‘窘困’狀況,實際上即指原來的詩歌藝術受到當代審美信息的挑戰(zhàn)。一些老化了的想象方式和詩歌技法,必須進行更新?lián)Q代的改造加工,從而適應四化建設的審美新要求”①馮中一主編:《詩歌藝術教程》,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8頁。。這些言論在今天看來已經(jīng)非常平常,但是在1980年代的歷史語境中,對于新詩的審美突圍和藝術蛻變,確實是一種警示與激勵。面對1980 年代中期“綜合的時代”,馮中一意識到“我們的評論與讀者與創(chuàng)作正產(chǎn)生越來越大的隔閡”,進而倡導積極汲取“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方法,轉換批評思維,更新批評范式,“創(chuàng)構一種更得心應手的評論范式”。

    馮中一是齊魯大地上的詩人和詩歌研究者,他深入新時期山東詩壇的現(xiàn)場,引領詩歌寫作的風尚,鼓勵和引導青年詩人,對當代山東詩歌的發(fā)展有重要推動作用。打開《馮中一文選》,基于山東詩壇現(xiàn)狀、山東詩人詩集、詩歌會議活動的文字,篇目眾多,其內(nèi)容包括對代表性詩人的評論與解讀、對青年詩人和詩歌愛好者的批評鼓勵、對山東詩歌現(xiàn)象及未來走向的敏銳判斷??祖谑切聲r期以來山東詩壇的代表性詩人,馮中一對他的詩歌有公正而客觀的評價。“作為詩評家,馮先生與詩人孔孚相交甚篤,首開研究孔孚山水詩先河,對其有著深切的了解和獨到的把握。”②翟德耀:《馮中一先生二三事》,《評論與鑒賞》,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5頁。對于孔孚,馮中一的研究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對孔孚詩歌藝術特質(zhì)的準確體認,二是在整個當代詩歌史的脈絡中評價孔孚。馮中一認為孔孚詩歌營造的“空”“妙”詩境,標志著東方美學精髓與現(xiàn)代詩的強力滲透互補。他善于在詩歌史的脈絡中審視山東詩人:“孔孚的詩,不同于朦朧詩的委婉、沉郁和理性思索的參與,也有別于第三代詩的靈魂裸露、反諷戲謔和宣敘日常生活的瑣碎心緒,而是著重通過情與景合、意與象通的藝術直覺,追求生命的凈化高超和心靈的自由馳騁。這是不是增添了新詩創(chuàng)新的多向度與內(nèi)在張力?”③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68、26、25頁。苗得雨是新時期山東詩壇的重要詩人,馮中一對他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演進持一種動態(tài)性的把握:“正在以民歌為基調(diào),博采現(xiàn)代的多種藝術手法,向著時代的民族特色的哲理抒情詩的定型與成熟上銳意精進?!雹軈沃芫圻x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68、26、25頁。馮中一對苗得雨詩歌的評價是基于同時代人的心靈領悟與藝術體認:“經(jīng)過‘十年動亂’的沖擊和后來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導,詩人的思路向著更加深刻、復雜、辯證的領域突進,探詢、褒貶、諷喻增多了,尖銳化了,并且加強了赤誠和嚴峻思考的時代氣息。”⑤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68、26、25頁。這種緊貼時代與詩人內(nèi)心的言說,精準而深刻。

    三、“本體”與“實踐”的合一:詩歌理論轉型的重要橋梁

    馮中一的詩歌理論具有典型的時代標識,同時是對1990 年代以來詩學理論的預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對詩歌審美本體的理論探尋和對詩歌現(xiàn)場的批評實踐是相互融合的,其理論探尋往往以詩歌現(xiàn)象、詩歌癥候為基礎,具有顯豁的現(xiàn)實與未來指向;其批評實踐從具體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問題出發(fā),但并不限于單個的詩人詩作或詩歌現(xiàn)象,而是有深遠的理論旨歸。正是基于“本體探尋”與“藝術實踐”合一的理論品格,馮中一有效推動了1980 年代詩歌理論的現(xiàn)代轉型,同時成為1990 年代以來詩學理論話語革新的“基石”。

    馮中一切實深入當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場,他以理論家的敏銳捕捉到新時期詩歌的最新動向,撰文描述、評析與理論升華。這正是西方的新理論、新學說大量涌進的時期,馮中一如饑似渴地進行著知識結構的更新,從審美維度揭示出新詩潮的新動向,展開客觀公允的學理評價。詩歌意境營造的新動向、哲理傾向、藝術追求新動向等,均是他捕捉新詩潮最新變動的成果展示。馮中一對新時期詩歌現(xiàn)場的凝視帶有開闊的詩歌史視野和強烈的主體意識投射,其詩歌批評在論述問題的同時往往提煉出新的詩學概念?!吨貥嬕?guī)范:新時期詩歌的審美取向》認為新時期詩歌是“一次尋求新規(guī)范的全面的詩歌革新”:“當當代詩歌備受外界的浸淫,從而喪失以主體為核心的規(guī)范的時候,新時期詩歌以其思辨性的加強、對意象的熱烈關注以及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為中國新詩重建了一種新的規(guī)范:它那么注重整體,注重內(nèi)部,注重一種人的矢志不移的獨創(chuàng)精神。如果說,中國現(xiàn)代詩歌曾以人的情感為核心,建立了不同于舊詩的觀照世界的方式的話,那么新時期詩歌則以人的思考為核心,重構了新詩掌握世界的準則?!雹賲沃芫圻x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21、115、51、113、64頁。這種“以人的思考為核心”的“新的規(guī)范”,既與新中國成立后30 年的詩歌傳統(tǒng)構成某種“斷裂”,“中國的當代詩歌不再是空泛的說教,或者小花小草的品味,而是灌注著一種獨立思索的精神,這顯示了對‘自我’掌握世界的重新確認”②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21、115、51、113、64頁。,同時是對現(xiàn)代詩歌“人的情感”核心的延續(xù)與轉化。馮中一將這種特質(zhì)命名為“新感性”“感性哲學”,他對新時期詩歌審美取向的精準把握,典型地體現(xiàn)在他對“哲理化”“感性哲學”等特質(zhì)的闡釋中。《重構規(guī)范:新時期詩歌的審美取向》《試論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哲理傾向》《詩,認識你自己——呼喚詩的自主意識》等文章均提及新時期詩歌的“新感性”。新感性的美學原則是“以人為核心的感性哲學”,意味著從“人的情感”到“人的思考”的內(nèi)涵轉變,既是一種詩歌史的經(jīng)驗總結,更是對當下乃至未來詩學形態(tài)的一種命名。實際上,這既是一種基于詩歌現(xiàn)象的敏銳洞察,更是對當代詩歌美學演進的一種果敢而準確的判斷。針對詩歌的哲理傾向,馮中一認為,“詩正在向社會和自然的更深層掘進,以哲學的洞見——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明鏡中反射出的灼灼逼人的智慧之光,使人高瞻遠矚,或者抉隱發(fā)微”③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21、115、51、113、64頁。。文章從時代進程甚至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視角審視詩歌的哲理傾向,旁征博引,既厘清了相關的理論問題,同時指明了未來詩學的發(fā)展方向。他認為,這種“沉思的基調(diào)和思辨的特色”是時代變遷使然,即新時期“神性的光圈的消散,滋長的是人的‘尊嚴’的回歸”④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21、115、51、113、64頁。。馮中一所重點論述的詩歌的哲理傾向和生活智慧,既接續(xù)著悠長的“智性”詩歌傳統(tǒng),同時召喚著1990年代詩歌“智性書寫”潮流的到來。

    馮中一以自己的理論批評實踐,切實推進了新時期以來的新詩理論建構,為新時期詩歌的良性發(fā)展掃清了障礙,以自身的實踐帶動山東詩壇的繁榮,留下了珍貴的詩學與精神財富。馮中一詩歌批評的核心基質(zhì)是其辯證開放的詩歌觀,他寫道,“詩美的法則常常處在變化當中,不能用陳舊的尺子衡量一切”⑤呂周聚選編:《馮中一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21、115、51、113、64頁。。正是這樣的詩歌觀,使馮中一在暮年不斷實現(xiàn)詩學研究的自我超越。他1985年之后的詩學研究,具有顯豁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果說新時期之初對詩歌本體的強調(diào)是為了糾正長期陳舊的詩歌觀念帶來的審美停滯,那么1980年代中期以來對詩歌自主意識的強化則是要對抗急劇變幻的世俗化、市場化社會語境。他的幾篇長文從詩歌本體視角厘清了詩歌的審美本質(zhì)與藝術規(guī)律,洞察了當代詩歌的審美新動向,更為關鍵的是,他置身于1980年代的詩歌現(xiàn)場,深度參與并推進了當代詩歌的現(xiàn)代化進程,同時以超前的藝術視野和洞察力,預示了1990 年代詩歌中凸顯的藝術征兆和創(chuàng)作手法。這種預言性表現(xiàn)在諸多層面。譬如,“敘事性”作為1990年代詩歌的重要藝術手段成為詩學研究的熱點與重點,“敘事性”源于詩歌對復雜時代現(xiàn)實的處理能力的詩學策略調(diào)整,而強調(diào)詩歌面對現(xiàn)實積極調(diào)整詩學策略,恰是馮中一詩歌理論的核心觀點。再如,1990年代以來的“知識分子寫作”注重詩歌語言的思辨性,格外倚重“反諷”與“戲劇性”的語言策略,強調(diào)詩歌的“智性”品質(zhì),這與馮中一所預言的詩歌“哲理化”傾向一脈相承。如果聯(lián)系21 世紀以來基于網(wǎng)絡傳播的“快餐化”詩歌語境,我們反觀馮中一在1980年代對詩歌審美本體的強調(diào),則會發(fā)現(xiàn)這種對美學本體的追尋與回歸,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亟需的詩學姿態(tài)。

    馮中一前半生在動蕩的時代度過,他堅持自學,不斷自我超越,為后來的詩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之后,他身兼多種社會職務,在做好各項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在詩學理論與批評領域進入更縱深的研究。馮中一新時期以來的詩學研究具有“除舊布新”的過渡性特征,他堅守詩歌的“審美本體”,為新時期詩歌美學的回歸與重建打下堅實基礎。他深入新時期詩歌的現(xiàn)場,在文本的細微解讀中洞見詩歌的癥候與未來。他有效融合“寫作”教學與“詩歌”研究的關系,建構了周密翔實的新詩創(chuàng)作美學與審美藝術體系。更重要的是,馮中一始終致力于詩美在更大范圍的普及與傳播,他孜孜不倦地與青年詩人、普通詩歌愛好者進行詩藝探討。他的詩學研究是面向詩歌創(chuàng)作、欣賞的理論實踐,體現(xiàn)為“從詩歌普及、傳播的角度,選擇了引路輔導的位置,盡可能通過詩人詩作的具體分析,悟出一些關于讀詩和寫詩的道理”①周聚撰、若金文:《致力于藝術賞析的詩評家——馮中一》,《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某種意義上,馮中一成為新時期詩學研究中的“橋梁”,既搭建了“詩人”與“讀者”之間的審美橋梁,更是當代新詩研究中價值觀與方法論轉型的重要橋梁。

    猜你喜歡
    新詩詩學本體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學分析(2023年4期)2023-12-21 05:30:27
    任何流沙都是水土(詩學隨筆)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56
    背詩學寫話
    對姜夔自度曲音樂本體的現(xiàn)代解讀
    中國音樂學(2020年4期)2020-12-25 02:58:06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6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2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8
    新詩畫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8:14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及啟示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5
    冕宁县| 平武县| 乌审旗| 凉城县| 正宁县| 元江| 武川县| 兖州市| 田林县| 三原县| 康平县| 武城县| 曲麻莱县| 保德县| 长春市| 大丰市| 潮安县| 益阳市| 醴陵市| 孝昌县| 沂水县| 崇义县| 玉环县| 密山市| 神池县| 财经| 长顺县| 普宁市| 永年县| 汉沽区| 吴旗县| 忻城县| 蕲春县| 满城县| 泊头市| 东兰县| 阿克苏市| 富顺县| 宿州市| 湘西|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