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峰 張志堅 薛斌 劉景龍
骨密度是衡量骨質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其變化與年齡、性別、飲食習慣、運動情況等存在直接關系。本研究綜合運動員日常的訓練進度以及營養(yǎng)需求,對高蛋白食品的攝入量進行調整,以期了解高蛋白食品對體育運動員骨密度的影響。
一、實驗準備
1.材料準備。奶類高蛋白質食品:牛奶、羊奶(均為優(yōu)質蛋白);蛋類高蛋白質食品:雞蛋、鴨蛋、鵝蛋(高蛋白質,適量食用,膽固醇較高);肉類高蛋白質食品:牛肉、羊肉等(均為優(yōu)質蛋白);豆類高蛋白質食品:黃豆、豆腐等(蛋白質豐富,容易吸收消化)。
本研究從籃球、足球、排球、田徑、跳遠、拳擊六種體育項目中選擇男、女各20運動員,確保其健康狀況良好,不存在其他方面的疾病和傷病。測試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環(huán)境布置。為確保測試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將選定的運動員集中劃歸,采用專項訓練和集中訓練的組合方式進行測試,定期測定各個周期運動員的骨密度變動情況。
在專業(yè)的測定控制程序中接入一個雙能X骨密度測試儀,儀器產生的X射線管球會發(fā)出低能和高能光子峰,這些光子峰可以穿透人體組織,精準識別骨骼的發(fā)育狀態(tài),分析出骨礦物質含量及體成分。此外,需要采用雙能X線吸收法(DXA),測定運動員的肌酸激酶數值(BMD)、脂肪含量(FM)與肌肉質量(LM),并對各參數進行匯總整理,便于后續(xù)進行分析。
二、實驗方法及過程
為了確保最終的測試結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采用G*Power3樣本計算軟件,先對運動員的體脂和骨骼情況做出匯總整合,計算出限制方差,選擇F檢驗,效應量輸入0.6(設定為體運動員體脂的大效應量),選定運動員的全身、脊柱、盆骨、大腿骨骼等位置進行密度測定。設定基礎的測試分析指標與參數,如表2所示。
綜合當前的測定數據,結合籃球、足球、排球、田徑、跳遠、拳擊六項體育項目的訓練特征與需求,制定專業(yè)性的專項訓練方案+集中訓練方案+高蛋白質飲食方案,30天為一個周期,共6個周期。在實驗的過程中,利用專業(yè)的設備定期定時為運動員提供高蛋白質食品,由于每位運動員的骨骼狀態(tài)不同,所以制定的輔助飲食方案也存在差異。
經過一段時間適當的訓練及高蛋白飲食輔助方案后,先測定1-3周期內運動員的骨密度變化情況,如表3所示。
進入到4-6周期時,運動員每日蛋白質食品的攝入量要有所增加,確保獨立食品的蛋白質含量為12g/100g(固體)或6g/100mL(液體)。在該周期的特定時間內計算出運動員體內的基質金屬蛋白酶(MMP),并分析出波動差,波動差值越小,表明運動員的骨密度增長率得到穩(wěn)定控制。4-6周期內運動員的骨密度變化情況如表4所示:
利用激光雙能X骨密度測試儀對運動員的骨骼情況進行識別與描述,形成基礎的圖像后,再結合獲取的數值,測定出多元逐步回歸結果,并構建高蛋白質食品對骨密度的影響情況,如圖1所示。
三、實驗結果及分析
經過試驗,選定的40名男女運動員在高蛋白質食品的輔助下,經過6個周期的調整與測定,最終得出骨密度值,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攝入高蛋白質食品后,40名男女運動員的骨密度在6個周期內都有所提高,逐步達到了合理范圍之內。這說明合理、科學地攝入高蛋白質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體育運動員的骨密度。相反,若減少攝入高蛋白質食品,也會導致體育運動員的骨密度降低,容易增加脆性骨折、骨裂等的風險。
此次研究以真實的運動員訓練方案和計劃作為輔助測試目標,先對每位運動員的骨密度進行測定,分析其骨密度與運動能力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隨后調整運動員日常的飲食習慣,增加高蛋白質食品的攝入。結果發(fā)現,高蛋白質飲食可以增加運動員的骨密度,大幅度降低脆性骨折、應力性骨折等損傷風險,從而提升運動員的運動能力。
作者簡介:李文峰(1984-),男,漢族,山東淄博人,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