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梅 楊羚藝 何艷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研學游”這種新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歡迎。川菜博物館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和教育場所,通過互動和體驗式學習,旨在傳承和推廣川菜文化。本文深入分析了川菜博物館的“研學游”空間模式,基于對川菜博物館的案例分析,探討了該模式對研學游的影響,以及其帶來的文化傳承和教育效果。
一、研究背景
隨著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旅游體驗的豐富性和深度性。研學游作為一種融合教育和旅游的新型模式,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青睞。在這種背景下,博物館和景區(qū)也開始探索研學游的空間模式,以期為游客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參觀體驗。
川菜博物館作為中國第一個以川菜為主題的博物館,集傳統(tǒng)川菜文化和歷史文化于一體,備受游客的喜愛和關注。傳統(tǒng)的博物館參觀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他們期望通過參與性更強的方式了解川菜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川菜博物館的研學游空間模式,對于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推廣和傳承川菜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研學游”空間模式的概念和特點
1.概念。研學游是一種走出校門,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實踐活動方式,是一種寓教于游的教學新型業(yè)態(tài),以“研”為基礎、“學”為目的、“游”為載體,重在開闊學生視野,并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以及實踐能力等,力爭讓學生在研學游中“研”有所得、“學”有所獲。
2.特點。(1)教育性強。研學游是一種注重教育的旅游模式,通過參觀與活動、講解、觀察等多種方式,強調學習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游玩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體驗,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現旅游和教育的融合。
(2)體驗性強。研學游注重游客的互動參與,通過多種方式(如實地觀察、制作、互動等),讓游客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多樣性。研學游提供多樣化的體驗項目和形式,通過游戲、互動等方式,注重游客的參與和交互,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三、川菜博物館的“研學游”空間模式
川菜博物館的“研學游”空間模式主要由博物館展覽空間、研學教育空間、互動體驗空間和社交空間組成。
1.博物館展覽空間。川菜博物館通過展示川菜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特點、名菜、名廚等,向游客介紹川菜的文化內涵。該空間是研學游的核心要素之一,游客通過觀展了解川菜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對川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2.研學教育空間。在該空間,川菜博物館提供了多種教育活動,如制作川菜、品嘗川菜、參加講座等,讓游客通過實踐學習體驗川菜文化,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提高游客對川菜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3.互動體驗空間。川菜博物館提供了一系列互動體驗空間,如川菜制作體驗區(qū)、川菜調味品體驗區(qū)、川菜文化互動體驗區(qū)等,讓游客加深對川菜文化的了解。通過趣味性和交互性的體驗方式,增加游客的參與度,提高游客對川菜文化的興趣和認識。
4.社交空間。研學游不僅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社交活動,為此川菜博物館也設置了社交空間,包括室內和室外兩種社交空間。室內社交空間包括餐廳、茶室等,這些場所不僅可以讓游客品嘗到正宗的川菜和茶葉,更可以促進游客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室外社交空間主要包括庭院、花園等,通過種植一些與川菜相關的植物、布置代表川菜文化的雕塑等,為游客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
四、川菜博物館“研學游”空間模式的特點
1.多元化的空間體驗。在川菜博物館的“研學游”空間內,游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體驗川菜文化,如觀賞展品、制作川菜、參加講座等,可以使游客在不同的空間中獲得不同的體驗感受,從而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學習效果。
2.互動性強的展示手段。川菜博物館內的展品大多采用互動式的設計方式,游客可以通過觸摸、拍攝、制作等方式與展品互動,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川菜文化的歷史和發(fā)展,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增強游客的學習效果。
3.教育與娛樂相結合。川菜博物館的研學游空間模式將教育和娛樂相結合,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游客在學習的同時,也可以享受娛樂帶來的樂趣,從而更好地融入川菜文化中。
五、川菜博物館
“研學游”空間模式的具體應用
川菜博物館館區(qū)包含典藏館、互動演示館、品名休閑館、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區(qū)、川菜原料展示區(qū)六大展示區(qū)域,是一個集“研、學、游”于一體的設計精妙的綜合性展示空間。
1.展示區(qū)域。展示區(qū)域是川菜博物館的核心,用于展示川菜的歷史、文化、烹飪技巧和相關知識,主要集中在典藏館。地域特色版塊,強調了不同川菜菜系的特點,如川北、川南等各菜系的代表菜品和制作方法;食材介紹版塊,展示了常用的川菜食材,解釋它們在川菜中的用途和重要性;烹飪工具和器具版塊,展示了川菜烹飪過程中常用的工具和器具。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觀看,還可以親自參與體驗,深入了解川菜的歷史、地域特點、制作工藝和文化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提升他們對川菜文化的認知,拓寬視野。
2.互動體驗區(qū)?;芋w驗區(qū)是提供互動和體驗性學習的區(qū)域,目的是讓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川菜文化。其中,烹飪工作坊提供烹飪課程,游客可以親自動手制作川菜,了解烹飪技巧和食材的使用;品味體驗主要開展川菜品嘗和評價活動,學生可以品嘗川菜的口味,感受川菜文化的獨特之處;互動展品是通過觸摸屏、虛擬現實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川菜的制作過程和文化背后的故事;文化展示會定期舉辦川菜文化展示、演講和表演活動,介紹川菜的地域文化和歷史傳承。這些區(qū)域不僅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有趣和愉快的環(huán)境,使他們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3.學習廚房示范區(qū)。學習廚房示范區(qū)是一個教育性的空間,旨在向學生展示川菜的制作過程和烹飪技巧。其中,廚房配有專業(yè)的廚房設備,廚師或教育工作者會進行川菜烹飪演示;烹飪課程是由經驗豐富的廚師或烹飪教育者進行示范,學生可以觀摩和學習,親自動手制作川菜,學習烹飪技巧;互動學習是讓學生與廚師互動,通過提問、嘗試等參與烹飪過程,讓學生有機會分享知識、思想和體驗,促進思考和學習。
以上三個區(qū)域構成了川菜博物館的“研學游”空間模式,游客可以在其中了解川菜的歷史、文化背景,親自體驗川菜的制作過程,以及品嘗川菜的美味,成功地滿足了研學游的需求,既弘揚了川菜文化,又為參與者提供了深入學習和互動的機會。
六、研究結論
經過對川菜博物館“研學游”空間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在空間構成上,各空間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研學游空間模式。其次,在空間布局和設計上,以傳統(tǒng)川菜文化為主線,注重展品的可互動性和趣味性,能夠增強參觀者的學習體驗和感受效果,是影響“研學游”空間模式的重要因素。再次,互動體驗和教育方式對“研學游”空間模式產生著重要影響。通過實物展示、情景還原、互動游戲等多種形式,可以加深參觀者對川菜文化的認識和體驗,提升學習效果和體驗感,提升研學游的教育效果。最后,參觀者群體和需求也是影響“研學游”空間模式的重要因素。川菜博物館的參觀者主要是學生和家庭,這些群體對“研學游”有著不同的需求和興趣點,博物館通過對展品和互動體驗設計進行針對性的劃分和布置,可以提高參觀者的滿意度和參觀體驗。
本研究雖然對川菜博物館“研學游”空間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主要從川菜博物館“研學游”空間模式的角度進行研究,對其他類型博物館空間模式的探討還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未來可從更廣泛的角度,深入探討博物館空間設計和教育體驗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為博物館的發(fā)展和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川菜發(fā)展研究中心項目“基于體驗式消費的飲食類博物館空間營造研究——以川菜博物館為例”(CC22W28)。
作者簡介:江雪梅(197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空間設計、職業(yè)教育。
楊羚藝(200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空間設計。
何艷(1986-),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