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麗宏
我們總是認為天才有一種神秘感,他們,到底有哪些不同于常人的奧秘?
從科學(xué)家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到藝術(shù)家達·芬奇、羅丹、莫扎特,從文學(xué)家莎士比亞、但丁、雨果、曹雪芹,到商界奇才比爾·蓋茨、馬斯克,再到籃球天才喬丹、科比,乃至中國古代詩人李白、蘇軾……
這些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響當當?shù)奶觳湃宋?,無疑有著極高的天分、突出的才智、卓絕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所以被稱作“與神最接近的人”。
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某個領(lǐng)域頂尖兒的成功者。他們的成功,當然有天賦的因素;然而,天賦斷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xué)家埃里克森曾做過有關(guān)音樂天才的研究,在世界最好的藝術(shù)學(xué)院之一柏林音樂學(xué)院,他們分組跟蹤調(diào)查三年,得出的結(jié)論:第一,根本不存在“與生俱來的天才”,沒有人能夠花費比平均水平少得多的時間,達到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成就。第二,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勞苦命”,沒有一個堅持努力且方法得當?shù)娜瞬荒塬@得成功。那些頂級演奏家,訓(xùn)練何止是比其他人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天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東西,隨手一接就行了,而是得接得住、守得穩(wěn),不斷琢磨維護和默默精進,并終生灌注于實踐中;否則,即便生為天才,最終也將“泯然眾人矣”。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天才就是緩慢的耐心。
一事當前,當別人無法忍耐悻悻離去的時候,只有天才在堅持。這世間普遍的事實是:天才畫家,都是一直在畫畫的人;天才音樂家,都是一直在作曲的人;天才文學(xué)家,都是一直在寫作的人……在別人目標渙散或無所事事時,他們一直在創(chuàng)作著后來被稱為“天才”的作品。他們因此獲得了“天才”的名號。
放眼世界,無一例外。
1902年,27歲的詩人里爾克應(yīng)聘去給62歲的雕塑大師羅丹當助理。在這位年輕詩人的猜想中,名滿天下的羅丹一定過著十分浪漫恣肆、與眾不同的生活。
而真實情形大相徑庭,羅丹竟是一個整天孤獨地埋頭于畫室的老人。
里爾克問:“怎樣才能尋找到一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羅丹沉默片刻,極其嚴肅地說:“應(yīng)當工作,還要有耐心。”
羅丹道出的,是成功的秘密,也是天才的秘密。
人生百年,三萬六千日,足夠一個人用緩慢的耐心成就自己。一分一秒,點點滴滴,都在見證著耐心的發(fā)生。
耐心,似一個充滿好奇的孩子,永遠興興頭頭、不知疲倦地向著世界發(fā)出思索與探問。耐心,是一個懷有夢想的人,以無聲之奮斗沖破精神的桎梏,以無形之焰火消融思維的冰層。
牛頓說:“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遍T捷列夫說:“終生努力便是天才?!敝袊湃苏f:“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耐心,是意志的磨煉,爆發(fā)力的蓄積。
音樂神童莫扎特,創(chuàng)作出被奉為經(jīng)典的《降E大調(diào)第九鋼琴協(xié)奏曲》,是拿了整整二十年的苦練打底兒;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大學(xué)之前已不間斷練習(xí)編程七年,每周七天每天八個小時不離電腦;莫泊桑成名前默默無聞地寫小說、詩歌近十年……
耐心地思索,耐心地做事,耐心地識別自我的缺陷,耐心地自我彌補提高,耐心地享受沉浸工作本身的美妙。所謂的成功,便是耐心護佑下慢慢前行的整個過程,最終會水到渠成。
我們這些資質(zhì)平平的普通人,憑著執(zhí)著干勁和耐心精進,同樣會提升工作和學(xué)習(xí)能力,從而練一手絕活兒,做出不菲的成績,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
耐心,是一種養(yǎng)分,一種素質(zhì),一種珍惜生命、催人前行的力量。光陰箭急,時光不待,耐心會讓時間慢下來,把耕種者的鎬頭從一望頹敗,推向春色滿園的五彩繽紛,并在守望中,收獲豐碩的果實。
深度對話
小編:
米老師,您好。當今時代,焦慮好像成了社會性話題,離不開,逃不掉。熬夜加班,花式雞娃,各種卷……每個人都想變得更好,卻陷入了越努力越焦慮,越焦慮越恐慌的尷尬境地。您這篇文章另辟蹊徑,讓我們認識了不一樣的天才,原來天才不是那么遙不可及。請問您最初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呢?
米麗宏:
大家一定聽說過兩年前的“躺平”論調(diào),一篇《躺平就是正義》的文章,火出了天際?!皟赡甓鄾]工作了,也沒覺得哪里不對;每天只吃兩頓飯,解決食物問題就是解決一切;每月花銷控制在200塊以內(nèi),沒錢了,一年也就工作一兩個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閑散的貓貓狗狗一樣躺……”
“躺平”還未平息,“內(nèi)卷”的話題浮泛而起,教育內(nèi)卷、職場內(nèi)卷、生活內(nèi)卷……各種壓力各種焦慮,我們被裹挾著“卷”了進去。那一波波的困惑?。河腥苏f,如果奮斗有希望,誰會躺平?有人問,做卷王容易猝死,不卷又會被淘汰,困局究竟怎么破?有人說,如果沒夢想,那和咸魚有啥兩樣?有人以為,做咸魚就做咸魚,有嘛不好。
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擁有那種溫和的“努力的日常”呢?
躺平的人生,自動丟棄了進擊、拼搏、飛升的驚艷與過癮,蒼白呆板,可憐;內(nèi)卷的人生,沒有強大的“自我”坐鎮(zhèn),盲目跟風(fēng),消耗自我,透支自我,空洞搖擺,可悲。
我們可以不擺爛,也不內(nèi)卷嗎?依靠耐心,簡單專注地行進在自己的路上,讓能量匯聚于一點,去進取,去搏擊。你慢慢會發(fā)現(xiàn):這人生,除了湊合,還有驚艷;除了一己私利,還有赴湯蹈火。那種蓬勃向上的狀態(tài),很過癮。癡纏里有熱愛,熱愛里有喜悅,喜悅里就有了過癮。這種享受多么好。
前行和成長,是一生的課題。這條路上委實不用著急,不管別人是開火箭、開飛機還是開汽車,你只需腳踏實地。持續(xù)不斷的努力,總會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會。
天才,無非是一種恒久的力量,一種緩慢的耐心,何況我們普通人。
小編:
“天才”成功的秘訣是“緩慢的耐心”,這些年,您在寫作的田地里用心耕耘,收獲頗豐。在寫作方面,一定也有自己的小秘訣,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米麗宏:
從小,讀書寫作,就是我喜歡的事。
也許天生宿命?當有人說起“天份”,說我“天生就是那個枝兒上的蟲兒”時,我總是想:所謂的天份,就是那種濃于常人的熱愛吧。
寫作是我的修心之地。凌晨的燈下,深沉的夜里,我噼里啪啦敲擊鍵盤,一個字一個字,將懵懵懂懂、混混沌沌的思考梳理成型;將深藏于煙火之下的另一個我,拂拭、雕刻;將萬物生長的茂密與余味,一點點引來,放到陽光下,等待神秘的光合作用……
這種笨笨的堅持,將瑣瑣碎碎、煩煩鬧鬧的日子,洇染了一層光澤。的確,這事兒很苦,很寂寞,煎骨熬血;發(fā)了狂停不下,對身體健康也不好。可我快樂呀。
記得《平凡的世界》里有句話:“人處于一種默默奮斗的狀態(tài),精神就會從瑣碎生活中得到升華”。但我不覺得這是奮斗,而是一種心靈的安頓。我思索,我激動,我和悅,我平靜,我領(lǐng)受著寫作于我的精神獎賞。
當我在桌前坐下來,精神快速轉(zhuǎn)場,思維漸漸切換,頭仿佛伸到了云里,腦子里刮著一場風(fēng)。那種沉浸和突破帶來的滿足,那種創(chuàng)造的新奇感受,讓我癡迷。我在屏幕上種“字”,就像種下新的籽粒。每天看著秧苗生長,獲得了另一種翠綠的生機。
文心寫意在日常,寫點啥,讀點啥,這一天的日子才夠份兒。
見縫插針地讀,不急不慌地寫,這就是所謂的秘訣吧。多多讀,多多寫,直寫得手下順溜,心中透亮兒,精神舒展。以一份平常心的智慧直抵本心,這比“成功”那個帶硬殼兒的詞匯,來得更美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