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丹
近期,為進一步激勵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國活動月啟動。由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組成的“科技之光”青年宣講團,分赴內地及港澳地區(qū)青少年中開展宣講,每一位嘉賓都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jīng)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貢獻者。其中,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全國重點實驗室、華西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雷鵬一直致力于阿爾茲海默病的分子病理機制與防治研究。
“阿爾茲海默病怎樣預測?”“從哪些方面去深入研究疾病的防治?”在宣講中,雷鵬從疾病的病理機制情況到實驗研究路徑,詳細地為大家介紹他深耕阿爾茲海默病的醫(yī)學報國之路,以親身經(jīng)歷分享了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健康中國夢,鼓勵青年師生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立足專業(yè)領域,腳踏實地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個人理想。
在四川綿陽這樣一方科技之城的沃土上,有許許多多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傳承著鄧稼先、于敏、陳能寬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扎根科研崗位,踐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誓言,以奮斗之青春為推動實現(xiàn)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雷鵬坦言:“這次活動在綿陽舉行,是我們四川省全體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榮。滿滿一整天的活動,讓我們在‘家門口’與來自全國的專家同行學習交流,受益匪淺?!?/p>
此次活動有兩個環(huán)節(jié)讓雷鵬印象最為深刻,一是重溫先輩精神,感悟“兩彈一星”精神。他說,自己去過好幾次兩彈城,但是每一次的體會和收獲都有所不同。“當年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靠舉國之力研制‘兩彈一星’的過程,對我們今天仍然有極大的啟示和鼓舞作用。今天,我們很難想象幾十年如一日,在一個與外界交流很少的環(huán)境中潛心科研的過程。正是這樣的專注和執(zhí)著,這么多為同一目標一起努力的伙伴,才有了我們打破核封鎖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傳承先輩的科研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潛心專研,把科技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當我走在這個小院子里,切身感受這些精神,對自己的啟發(fā)才特別深刻和鮮明。”
另外,這次活動還邀請了一位少先隊員講訴她的爺爺奶奶、父母都投身核物理研究的親身經(jīng)歷。雷鵬感嘆:“我們的科學事業(yè)正是一代代人傳承發(fā)揚的結果??茖W普及工作應該從小抓起,這位小朋友說,她以后也要學習科學,接過長輩的接力棒,繼續(xù)為我國科學事業(yè)作貢獻,我覺得很棒,而且我們應該更大力度向全社會宣傳科學知識,鼓勵我們的下一代投身到科學探索中來?!?/p>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雷鵬坦陳,科技之光青年宣講團一方面是把先進的、正確的科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全社會;另一方面是通過講自己的學習、研究經(jīng)歷,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一起來開展科學研究,為實現(xiàn)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雷鵬從小成長在一個教師家庭,父母給了他很大的自由度,讓他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霸谖易x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參加了很多課外活動和興趣活動。我對科學,尤其是對生物醫(yī)學研究的興趣,也是慢慢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雷鵬高中就讀于成都七中,那時的他,非常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科普活動。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觀察大熊貓。來到研究基地的一座小房子前,雷鵬看到大熊貓正在神情呆滯地踱步、旋轉、甩頭、搖擺。研究基地的專家介紹:“大熊貓這種無明顯目的、不變的、以固定頻率反復重復而無任何功能效果的簡單行為,被稱為‘刻板行為’。”
“大熊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雷鵬對此十分好奇。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在學校組織下,他和幾名同學一起開始對大熊貓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觀察。每周,他們都抽一天時間去大熊貓基地,分兩個時段仔細觀察大熊貓在不同的飼養(yǎng)條件下的行為,并記錄下大熊貓的每一次擺頭、每一次轉身。通過觀察,他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如果將大熊貓飼養(yǎng)在院子里,刻板行為就會大大減少。
從觀察實踐到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再到領悟原理、知識,雷鵬和同學們用半年時間推開了自己的第一扇“科學之門”,真正接觸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對于這段經(jīng)歷,雷鵬感觸頗多。“我覺得收獲特別多,比如對科學的理解,同時也堅定了自己以后想要走科學研究這條路的信心?!?/p>
2002年,雷鵬和同學們共同榮獲第十七屆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2003年,他走進清華大學,并在大學二年級時,就進入實驗室開始潛心做研究。大四畢業(yè)時,他已發(fā)表兩篇論文。他說:“興趣、能力、堅持是開啟科學研究的關鍵。興趣是夢想啟航的鑰匙。不管你走多遠,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記自己最開始那一份小小的快樂??茖W研究的過程是一個相對枯燥煩悶的過程,如果沒有興趣的引領,很難堅持下去。能力是自我前進的動力。能力的大小決定在科研之路能走多遠,而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通過不斷加強多學科知識積累,參加青年科技競賽等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堅持則是圓夢科研的秘訣??茖W研究面臨著重重未知和挑戰(zhàn),沒有可以直接找到的標準答案,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探索。在探索過程中,需要緊咬牙關不懈堅持。因為結論未定,每個人都可以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
大學畢業(yè)后,雷鵬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這里,他深入研究了阿爾茨海默?。ɡ夏臧V呆癥),尤其是它的關鍵蛋白在細胞里起到的作用。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患病群體主要是老年人,因此對人口老齡化國家影響很大。
“我的導師之一,Colin Masters院士,是最早研究阿爾茲海默病的病理學特征,并且分離純化了其中一個關鍵蛋白的科學家。他今年75歲了,仍然每天到實驗室,和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開會,討論研究進展等等。他對于自己所堅持的理論非常執(zhí)著,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堅信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并且持續(xù)想辦法進行驗證。我想,這樣一種執(zhí)著的態(tài)度也許就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雷鵬感慨。
學成后,雷鵬帶著報國之志回到成都,在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全國重點實驗室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拔蚁氚褜W到的醫(yī)學知識帶回國,并深入研究,想辦法幫助我們國家的老年人過上更好的晚年生活。國家張開了雙臂迎接我們,并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幫助我們開展研究工作。”他說:“我一直希望把我的研究工作往臨床進一步推進和轉化,而我們所在的華西醫(yī)院和生物治療全國重點實驗室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實驗室有多學科的專家,經(jīng)常一起交流,能夠解決很多我自己不熟悉的實驗問題。我們在一個小院子里,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去開展相應的研究?!?/p>
雷鵬主要開展的是阿爾茲海默病致病蛋白的分子機制探索,從這里出發(fā),研究它在多種疾病中可能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它如何造成毒性(殺死神經(jīng)細胞)?!霸诖嘶A上,我們希望找尋干預靶點,并且利用我們的這些信息尋找新的生物標記物。我們研究的這種tau蛋白,在1970年代就被分離和鑒定了,但直到1990年代初才被確定是阿爾茲海默病的致病蛋白之一。因為這一蛋白常常被直接作為干預靶點,我們認為這種方案可能有較大的風險,就是干預過程中很有可能影響它的正常功能。主流觀點一直認為,這種蛋白就算有功能,也是可以替代的,因此不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直到我們2012年的工作才證明蛋白功能本身對衰老和疾病過程非常重要,無法替代?!?/p>
隨后,雷鵬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tau蛋白不僅在腦內有功能,在心臟、胰腺等部位也有重要功能;就算在腦內,不僅參與大家熟悉的阿爾茲海默病,也參與其他的一些常見腦疾病,比如缺血性腦卒中等等。他們發(fā)現(xiàn)蛋白缺失造成了一種細胞程序性死亡,鐵死亡(ferroptosis),因此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干預。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僅在《分子精神病學》等國際刊物上發(fā)表了學術成果,還申請了一系列專利,并依據(jù)動物實驗數(shù)據(jù)和臨床數(shù)據(jù),由天壇醫(yī)院牽頭,開展了多中心臨床干預試驗,力圖找到治療認知障礙的新策略。
回望這些年科研之路,雷鵬坦言,其實在科學研究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不順利或者困惑?!?012年,我們發(fā)表了《自然醫(yī)學》論文后,有國際上頂尖的專家質疑我們的結論,認為在他的實驗室,研究人員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小鼠的異常狀態(tài)。我花了兩年時間重建了整個小鼠品系,并且對影響小鼠的各種參數(shù)(比如飼養(yǎng)條件,食物的成分等)做了比較,最終發(fā)現(xiàn)是小鼠的來源(基因背景)可能對結果有顯著的影響。此外,小鼠飼料里的具體成分也有可能有所影響。后來,也有其他實驗室重復了我們的結果,逐漸解除爭議。”這件事讓雷鵬深刻體會到,科學發(fā)現(xiàn)都是建立在細節(jié)的基礎上,需要倍加重視。
在雷鵬回國組建團隊開展研究后不久,在一次偶然交流中,他發(fā)現(xiàn)國外也有團隊在進行類似研究,而且比他們更早開始。當時,實驗室建設都沒有完成,儀器設備也沒有完全到位,雷鵬帶領同學們白天黑夜都在加班做實驗,經(jīng)常去其他地方借儀器設備或者實驗條件,最后咬著牙和國外同行背靠背投稿,并最終同時發(fā)表了研究成果?!坝袝r候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咬著牙一直干的精神?!彼f。
最近,雷鵬和合作者在一項研究中,闡明了胰腺β細胞內Tau蛋白在胰島素釋放中的關鍵作用,為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也為二型糖尿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的病理關聯(lián)找到新交點,并為阿爾茲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必要參考。這項工作也是他和合作者針對阿爾茲海默病關鍵蛋白Tau的生理功能的全新探索。
由于目前雷鵬等人發(fā)現(xiàn) Tau 蛋白可能介導阿爾茲海默病與二型糖尿病共病,他介紹,因此亟待進一步展開其具體分子機制的研究,以及進一步探索二型糖尿病后發(fā)生阿爾茲海默病是否能夠預警。一方面,他計劃和臨床醫(yī)生合作,建立二型糖尿病與阿爾茲海默病共病隊列,研究疾病在血漿標志物水平的分子變化和篩選基于這一機制的新的生物標記物。另一方面,則希望從二型糖尿病病變出發(fā),研究糖脂代謝對大腦影響的分子機制。
“我們身處一個最好的時代,才能繼續(xù)追逐夢想?!崩座i說,“我還會繼續(xù)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本科生課程上好,培養(yǎng)更多青年人才為解決我國老齡化社會實際難題努力奮斗,帶領學生按照國家要求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作出實際貢獻,這是我的主要目標??蒲惺且粭l漫長孤獨而充滿荊棘的道路。踏上這條道路,一定要具備堅韌的品質,大膽嘗試,敢于面對實驗的失敗,這是值得用一生去追逐的夢想?!?/p>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