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如何使文學閱讀重回直覺式的浪漫與豐富的個性?五磨教學法的設(shè)計與實踐是很好的嘗試。《媽媽銀行》一文教學,從讀入手醞釀閱讀初感受,從語感出發(fā)分享獨特感悟,從浪漫閱讀漸達文本精要,從摘抄積累彰顯讀者個性,彰顯五磨教學法在文學閱讀中的獨特優(yōu)勢。
關(guān)鍵詞:五磨教學法;文學閱讀;閱讀主見
文學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當下的課堂中,很多教師習慣運用“主問題引領(lǐng)”的方法開展教學——依據(jù)文本特點精心設(shè)計核心問題,圍繞主問題設(shè)計學習活動,引領(lǐng)學生閱讀與思考、分享與交流。這樣的教學過程固然使閱讀交流快速走向了文本的核心價值,在學習活動的推進中,提高了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以及閱讀理解與分享交流的能力。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教師對文本處理的急功近利,使原本有豐富信息的文本在閱讀方向上變得非常聚焦與單一,師生就文本的一個問題展開對話,這與文學閱讀的本質(zhì)稍有背離。
眾所周知,相比實用性閱讀,文學閱讀有其獨特性。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信息和內(nèi)涵,可以被不同的讀者以不同的方式解讀,每個人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背景和觀點,都可能從作品中獲得不同的理解和體驗。作家止庵說:“讀書是私人的事情?!边@句話不僅說讀什么書是個性化的行為,也在強調(diào)閱讀者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閱讀主見。閱讀主見很重要,有了閱讀主見,才能進行獨立思考,才能形成獨立的思想。
如何打破當下語文教學中單一方向聚焦式的閱讀,使文學閱讀重回直覺式的浪漫與豐富的個性?五磨教學法的設(shè)計與實踐是很好的嘗試。
一、 從讀入手醞釀閱讀初感受
五磨教學法的第一步是聽讀,即聽老師或同學朗讀文本;第二步是朗讀,即跟著老師(同學)或模仿老師(同學)大聲朗讀。
于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yīng)該在朗讀上……老師朗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dǎo)學生讀得如此,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學生若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nèi)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nèi)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保?]
五磨教學法提倡先讓學生聽老師讀文本,在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初步感知文本的趣味。朗讀其實是對文學作品的生動演繹,教師的朗讀是將文本中的場景、人物、情感用聲音、語調(diào)、語速、語氣的變化,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帶領(lǐng)學生進入文本,使學生在文本營造的文學情境中感知、感受、感悟,從而對文本產(chǎn)生豐富的感受。
如《媽媽銀行》一文選自《跟著名家學語文》讀本五年級上冊的琦君單元,和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桂花雨》一文相補充。課始,教師先娓娓動聽地讀故事。小琦君的天真,媽媽的隱忍寬容,五叔婆的老成節(jié)儉,阿叔的可恨可悲以及圍繞這幾個人物發(fā)生的故事,隨著老師的朗讀像話劇一般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文字在朗讀中變得鮮活,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共情與想象。
聽讀后,讓學生也像老師一樣有聲有色地讀課文,要能讀誰像誰,覺得喜歡的地方展開想象讀,讀出人物的語氣和心情,碰到喜歡的地方畫線、做好記號,不懂的地方打上問號。
這兩步的教學,重在讓學生在朗讀中和文本進行交融。聽讀時,是文本之外的讀者;朗讀時,是文本之中的各色人物。朗讀既是對語感的培養(yǎng),也是對文字的觸碰,對文本內(nèi)容逐漸豐富感受的過程,正是個性閱讀分享的醞釀與起始。
二、 從語感出發(fā)分享獨特感悟
五磨教學法的第三步是品讀,即磨思維。在學生聽讀和朗讀整體感知文本后,讓學生合上書本,回憶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再打開書,反復(fù)品讀(默讀或輕聲讀,批注,再大聲朗讀——給學生以品讀的方法與步驟),思考為什么這一部分印象最深刻,做好批注并與同學分享。
品讀文本是一堂閱讀課中的重點部分。五磨教學法和其他閱讀課品讀方法的不同之處是:沒有設(shè)計針對文本內(nèi)容的核心問題,而先讓學生從對語言的直覺出發(fā),自由聊聊閱讀感受。
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把學習分為三個階段:浪漫—精確—綜合。學生閱讀成長也同樣需要這樣的經(jīng)歷。我們在充分朗讀某篇文章后,會產(chǎn)生情感的蕩漾,這種感動稱之為與文本的“浪漫邂逅”。這種閱讀分享完全是個性的,自由的,沒有統(tǒng)一方向的。
仍以《媽媽銀行》的教學為例,學生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進行分享:
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雖然被阿叔騙了,但最后還是接濟他,我覺得媽媽很善良。(這是對文本人物特點的初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是琦君要把壓歲錢都給媽媽買黃魚和奶油餅干,讓媽媽的錢存銀行,我覺得琦君很愛自己的媽媽。(這是對人物情感的初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說“我的錢都存在你的肚子里了,你不是要吃黃魚中段和奶油餅干嗎?那都要錢買的呀”,因為媽媽也對我說過一樣的話。(這是對生活經(jīng)歷的回應(yīng))
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捐錢的時候,琦君著急地問:“你的還是我的?”我讀到琦君很關(guān)心她的錢,怕媽媽拿去花了。(這是對人物語言的理解)
……
因為不規(guī)定閱讀主題,且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閱讀積累不同,其閱讀感受就呈現(xiàn)出豐富的個性化,每個學生都有有話可說的地方。讓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這樣出于直覺的閱讀初感受,再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發(fā)現(xiàn)共同的閱讀興趣點,相互補充交流,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閱讀直覺是很重要的閱讀能力。在《伍爾夫閱讀課》一書中,英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理論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伍爾夫說:“關(guān)于閱讀,一個人能給另一個人的唯一建議就是不要去聽取建議,而是要跟隨自己的直覺,通過自己的判斷,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2]
在閱讀的過程中,若是被過多的條條框框所束縛,那么,讀者就很難擁有自主性;沒有了自主性,閱讀便淪為了任務(wù)。
三、 從浪漫閱讀漸達文本精要
五磨教學法的實施,建立在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享的基礎(chǔ)上,通過聽讀、朗讀、品讀,讓學生立在課堂的中央,真正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體。
但閱讀理解如果只停留在學生自我解讀分享的層面,對于文本中特別有價值的地方體會不夠深刻,或根本沒體會到,這時,還是需要教師進行精巧的點撥。
孫紹振先生在《批判與探尋:文本中心的突圍和建構(gòu)》一書中反復(fù)強調(diào):“絕對否定教師的主體性,則給教學帶來了混亂?!保?]
他說:“如果學生朗誦了,還是體悟不到多少妙處,或者朗誦得貌合神離,你卻置若罔聞,你的主體性就不夠合格?!保?]
如何巧妙點撥學生?在五磨教學法的課堂上,我們要做的是順勢而為,順著學生的閱讀初感受巧妙地組織進一步的深入閱讀。
如在《媽媽銀行》一文閱讀時,有學生覺得琦君捐錢的樣子很有意思,有學生覺得五叔婆捐錢時的動作神態(tài)很有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點撥:
師? 其實捐錢這件事中,作者寫到了三個人不同的表現(xiàn),把他們放在一起讀讀更有意思。
(請三個學生分別讀讀三個人的表現(xiàn),其他學生找到最能表現(xiàn)出人物捐錢心態(tài)的一個動作,圈出來。)
師? 找到三個經(jīng)典動作了嗎?
生? 媽媽是摸,琦君是捏,五叔婆是挖。
師? 再細讀下,邊讀邊做做這個動作,想想媽媽的動作為什么是摸不是掏呢。從這幾個動作中你讀出了什么呢?
生? 媽媽的錢是摸出來的,說明媽媽錢包里的錢也不多,但她數(shù)了數(shù)后,還是盡可能地捐了五個錢,可見媽媽雖然節(jié)儉,但也很善良、大方。
生? “我”捏了捏,都捏熱了才遞過去,說明“我”很舍不得捐,可還是捐了。
師? 從五叔婆的“挖”字里體會到什么呢?
(學生沉默。)
師? 再聯(lián)系上文一句話想想:五叔婆是把錢藏在貼肉的口袋里的,現(xiàn)在要一個個挖出來,感覺像在挖肉一樣,這種感受是什么?
生? 心疼錢。
師? 你看,三個小小的細節(jié),摸、捏、挖,就把三個人物的心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寫出來了。這就是琦君文筆的精妙之處。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順著學生的閱讀感受,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注細節(jié)描寫,深入品讀,從細節(jié)中讀出人物的特點。如此,學生既學會了文學閱讀精讀的方法,也提高了對文字的感受能力。這一教學法于無痕之中,將學生的閱讀由浪漫推向精準。
四、 從摘抄積累彰顯讀者個性
五磨教學法的第四步是抄寫。在整體感知和品味細節(jié)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或者最有感覺的語段摘抄下來(低年段可以是句子摘抄),幫助學生內(nèi)化語言。
對抄寫的重視,是五磨教學法提倡營造真實、樸實、扎實的課堂的重要體現(xiàn)。五磨教學法提倡讀寫結(jié)合、讀寫一體,而當下學生寫作最缺乏的恰恰是語言——這是當下小學生習作水平提高的關(guān)鍵所在。
個性化的摘抄積累,既是對閱讀感悟的重溫,也是對名家經(jīng)典語言的積累,為習作積累語言材料。
在五磨教學法的課堂中,我們提倡摘抄金句(最喜歡的一句話)、金段(最喜歡的一段話)。這樣的安排使得摘抄也彰顯出學生的性情,使文字與學生貼得更近,更容易入心。如《媽媽銀行》一文的摘抄環(huán)節(jié),有學生摘抄琦君給媽媽寄錢的片段;有學生摘抄媽媽最有隱忍品性的兩句話:“不要哭,也不要罵人。自己好好讀書,多認幾個字,把算盤學好,就不會給別人欺侮了?!辈煌瑑?nèi)容的摘抄,讓我們看到內(nèi)心柔軟的學生和希望自己更有自制力的學生。
五磨教學法的第五步是仿寫。在學習了一個單元的名家作品后,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名篇佳作為范文,開始仿寫。用名家名篇的語言和章法,寫自己的真實故事。這是從“讀”邁向“寫”的過程,也是學生進一步彰顯個體生活經(jīng)歷與生活感悟的過程。
五磨教學法,是文學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嘗試。它以簡單的操作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讓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同時,文學閱讀的浪漫,學生個體的天性在課堂得以彰顯。
參考文獻:
[1] 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26.
[2] 弗吉尼亞·伍爾夫.伍爾夫閱讀課[M].陳瀟萌,譯.北京:天地出版社,2022:12.
[3][4] 孫紹振.批判與探尋:文本中心的突圍和建構(gòu)[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12,12.
(陳國麗,浙江省諸暨市海亮小學。浙江省紹興市第三屆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