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婧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兒急危重癥醫(yī)學科,上海 200092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種深靜脈置管技術,其廣泛應用在長期輸液、化療、危重患兒搶救的全腸外營養(yǎng)支持等方面[1];它給予患兒一條長時間的給藥途徑,是比較安全且便捷的一種方法,是常見的置管方式。PICC 可減少穿刺次數(shù),能很好地保護外周靜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避免藥物外滲、保留時間長等優(yōu)點[2]。但PICC 有很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例如置管過程中發(fā)生感染、靜脈炎、導管發(fā)生移位等,其中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是置管后靜脈血栓的形成[3-5]。PICC可能會引起靜脈血栓從而增加了致病率及死亡率等不良后果,更有甚者血栓脫落后導致栓塞,嚴重影響預后[6-7]。因此,有必要對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臨床預防其發(fā)生提供指導方向。
選取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2022 年1 月至6 月收治的240 例危重癥PICC 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PICC 適應證,適應證指需要長期通過靜脈輸注藥物和需要輸注刺激性藥物;年齡≤13歲。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出血性疾病;伴有血管外傷,對置管過敏;不同意使用PICC。本研究經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XHEC-D-2022-242)。
①收集臨床資料。通過病例系統(tǒng)收集患兒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置管位置、置管型號、置管時間、置管管腔、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水平等。②置管方法。準備好一次性導管包和導管,操作護士要進行專門培訓。選取合適的靜脈穿刺點,患兒取平臥位,手臂與肢體成呈90°,穿刺點與右側鎖骨下第三肋骨之間的長度為導管的合適長度,選擇肝素或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預沖洗。無菌操作,45°穿刺靜脈,回血后將導管推入鞘內,打開止血帶,將穿刺針從鞘中拔出,將導管插入鞘內,緩慢推管,推管頭10 cm,拔出導管,將導管推至中心靜脈直至目的地,再拔出導絲,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并妥善固定,完成置管。立即行胸部X 線檢查以確定置管成功。
①患兒肢體出現(xiàn)紅腫、疼痛、穿刺處發(fā)紅、有滲血和滲液、皮膚溫度升高、側支靜脈擴張等。②超聲顯示,靜脈管腔增加,腔內可見實體回聲,加壓時管腔不變形;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彩色血流變細,充盈缺損或繞行,完全阻塞為病變部位無血流信號。
根據(jù)PICC 后患兒是否形成靜脈血栓分為血栓組、非血栓組。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M)和四分位數(shù)(P25,P75)表示,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例危重癥患兒PICC 后形成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0%。兩組年齡、置管型號、D-二聚體和FIB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置管位置、置管時間、置管管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單因素分析
將年齡(連續(xù)變量)、置管型號(1.9 F=1,2.6 F=2,≥3 F=3)、D-二聚體(連續(xù)變量)、FIB(連續(xù)變量)作為自變量,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情況(非血栓=0,血栓=1)作為因變量進行l(wèi)ogistic 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年齡(OR=0.755)、D-二聚體(OR=9.490)、FIB(OR=4.106)是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危重癥患兒需要接受腸外營養(yǎng)和藥物治療,而PICC 是臨床應用較廣泛的置管方式,其保持時間久,可減少患者多次穿刺,降低了對患兒靜脈造成的損傷,能很好地保護外周靜脈[8-10]。PICC 有助于靜脈注射藥物,可以減少由于藥物外滲所引起的血管炎癥反應,減輕患者疼痛反應[11-13];PICC 為患兒提供安全的中心靜脈通路,廣泛用于患兒短期和中長期治療,以提供藥物和全腸外營養(yǎng);PICC 促進除腸道以外的藥物使用,改變了危重癥患兒的護理,患兒及家屬滿意度高。研究顯示,大部分危重癥患兒在治療過程中需要PICC,然而這也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14-15]。靜脈血栓的形成是PICC 后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血栓一旦形成,會造成腫脹、充血、劇烈疼痛等,更有甚者血栓脫落后導致栓塞,嚴重威脅了患兒的生命[16-18]。研究顯示,新生兒PICC 相關靜脈血栓形成是PICC 的嚴重并發(fā)癥[19]。
本研究中對240 例患兒分析后發(fā)現(xiàn),血栓組年齡低于非血栓組,D-二聚體、FIB 水平高于非血栓組。提示患兒年齡越低、D-二聚體和FIB 水平越高,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越大。有研究顯示,胎齡越低的患兒PICC 后產生相關血源性感染和形成靜脈血栓的風險性越高[20-21];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張娟等[22]研究結果顯示,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裂解后形成的,其水平升高表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進而可以說明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性增加;徐學燕等[23]結果顯示,D-二聚體水平的升高使PICC 患者形成靜脈血栓風險增加;本研究與其結果一致。FIB 是體內凝血相關指標,F(xiàn)IB 升高提示靜脈血栓形成風險高[24-25];本研究與其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置管型號不是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赡苁菢颖玖啃е碌?,后續(xù)可進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年齡、D-二聚體和FIB 水平是危重癥患兒PICC 后靜脈血栓形成情況的影響因素,可為后續(xù)臨床監(jiān)測、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及干預治療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