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張之洞被不少人譽為“晚清四大名臣”。乃父張锳相較于張之洞,知之者不多,但古人云家有四事,張氏家風、家道、家學、家業(yè),實成于張锳而盛于張之洞。家學,是最奢侈的傳承。張锳對張之洞影響甚深。
張锳在貴州歷任知縣、知府、道臺,素以清正廉潔、勤于政事、興學育人著稱,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貴東道任上。他在貴凡三十載,有功德于當?shù)匕傩?。其中,張锳在貴州興義府知府任內(nèi)十四年,夜夜免費為全城備考、應考學子“添燈油勸學”的故事,被世人傳為美談,這也成為后世表積極爭取之義的“加油”一詞之來由。
梳理、挖掘這段歷史,有利于將這一傳統(tǒng)文化價值和現(xiàn)代民族精神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華崛起提供精神動力。
問幾輩能挽山河
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如同貪婪的餓狼,憑借一紙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大肆侵華。清政府橫征暴斂,腐敗不堪。加之外國工業(yè)品的傾銷,導致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紛紛破產(chǎn)。地主階級更是肆無忌憚地兼并土地,加重對百姓的剝削。這一時期,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被喚醒,他們破冰醒世,發(fā)出了何以富國強兵的時代之問。在此歷史背景之下,張锳的一句“極目千里,問幾輩能挽山河”,喊出了振聾發(fā)聵的時代之問。
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誕生之前,中國歷史上不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類的家國情懷。北宋大儒張載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步入近代,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成為當時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夙愿。鴉片戰(zhàn)爭以后,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也就是說,對于起衰振隳,除弊去疴,當時的知識界和各種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方案。改良與革命之爭由是而興。這里既有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也有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有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林則徐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時代先驅,魏源則被稱為洋務運動的先行者。張锳則把“重教興學,為國育才,以文化人”作為踐行“問幾輩能挽河山”時代之問的正道。
國勢之強由于人
張之洞在乃父的影響下,在強國的征途上邁得更遠些。他重人才,辦書院,獎掖后學,提出“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顯然繼承了張锳的衣缽。張锳認為,面對國家和民族危難,只有經(jīng)世致用,才能救亡圖存,只有崇尚教育、興辦學校、培育人才,才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疤頍粲蛣駥W”的典故就反映了他持之以恒重教興學、竭盡全力為國育才、嘔心修志以文化人的治理理念。他在興義府任上的政績主要是培育人才。我們今天同樣以科教興國為國家戰(zhàn)略,這是歷史的傳承。陳昌旭所寫《張锳“添燈油勸學”的文化價值》,將張锳興學概括為四個方面:擴書院辦義學廣泛育才;修興義府試院擇優(yōu)選材——這是貴州省現(xiàn)存唯一保護完整的科舉考試場所;激勵學子力學問樹功名;纂府志傳文脈以文化人。這些政略踐行的結果是學風興盛,人才輩出,可見確具成效。
張之洞是后期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他從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桎梏中有所突破,無論是在湖北、廣東還是在京城任職,他改革傳統(tǒng)教育,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仿照西洋例革新近代教育體系。除了辦學堂、育人才,他還興實業(yè)、修鐵路、建城市、練新軍等,開創(chuàng)了武漢近代工業(yè)和城市格局,將湖北建設成了影響遍及全國的洋務和新政中心,著名者如漢陽鋼鐵廠、湖北槍炮廠、京漢鐵路、粵漢鐵路等。
張之洞的新學理念,還通過嚴修傳給雷廷珍、姚華、徐天敘,再通過三人接續(xù)在筆山書院傳播,使得興義府乃至整個貴州省重教興學蔚為大觀、蔚然成風。張之洞、李端棻、嚴修是推動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三個重要人物。其中,嚴修是張佩綸學生,與張佩綸、張之洞關系頗密。李端棻曾向光緒帝推薦其人。嚴修到貴州擔任學政后,大力推行張之洞的新學理念,踐行新式教育,開設貴州官書局,改革貴陽學古書院,以人才求自強自存,以講學合眾求育才勵學,講中學以經(jīng)世致用,講西學以強國富民。從張锳、張之洞父子再到嚴修等人,從興文教、育人才到辦洋務,60余年,守正篤行,鍥而不舍,行穩(wěn)致遠,久久為功,使為國家圖富強,為天下儲人才的社會風尚延綿不絕,延續(xù)不斷,這同樣也是一種濃厚家國情懷、現(xiàn)實關懷的體現(xiàn)。
除了傾心教育,關愛人才、重視知識,在張锳的人生軌跡中,我們還可以提煉出為官清廉、講求實干、重視民心等等一系列治國理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疤頍粲蛣駥W”僅是張锳為政之道的一個代表,“招堤十里荷花”、張锳修路、捐義倉補糧缺等故事也在貴州各地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特別是在晚清官場,張锳的清廉極為可貴,他到威寧任職的第二年,準備回老家過年,卻只帶了點威寧的蕎酥、火肘回老家犒勞鄉(xiāng)親。
政之興廢在民心
張锳只是傳統(tǒng)時代中層官僚士大夫中的普通一員。但是他懂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勤政愛民,提拔幽隱,獎掖后學,激勵后人,是為官正道,是歷史中國國家治理的寶貴經(jīng)驗,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文化。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語出《管子·牧民》。這就是時代之問的應行大道。從幾千年王朝興替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任何政權要打江山、守江山,民心都是不容忽視的決定性因素。無論歷史事件還是歷史人物,我們評價其歷史價值與意義也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改善與進步,民眾意志的提升與實現(xiàn)具有怎樣的價值來進行評判,只有放在這一標準之下,才能對其歷史地位、價值和意義作出客觀而公正的評價。
總之,張锳的歷史事跡雖然具有獨特地域性——興義府烙印,但包含了厚重的歷史性——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深具鮮明的時代性——具有現(xiàn)實啟示意義。我們今天奮發(fā)圖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擼起袖子加油干,不但是一種文化自信,更凝結著價值追求。(責任編輯/楊倩)
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