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明新裝作為近代女性服飾代表之一,探究其款式的發(fā)展、變化有利于豐富近代服飾文化體系。通過文獻爬梳發(fā)現(xiàn)文明新裝的款式具有異議。文章采取三重證據法進行綜合分析,研究認為:第一,文明新裝可依據款式特點劃分為:起源時期(20世紀10年代初)、發(fā)展時期(20世紀10年代初至10年代末)及全盛時期(20世紀20年代初至20年代中期)。第二,文明新裝的款式是對中國傳統(tǒng)上衣下裳服飾形制的延續(xù),屬于近代女學生裝的類別之一,不受同時期日本女裝或日本女學生裝的影響。
關鍵詞:文明新裝;上衣下裳;文明新裝款式;近代服飾
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4X(2024)03-0019-08
0 "引言
文明新裝,是由中式衫襖與半身裙組合形成的上下分體的襖裙[1],它略有裝飾以至于無飾[2]。1984年,上海市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周汛、高春明等)較早提出文明新裝這一概念:“民國初年,留日學生甚多,由于受日本女裝的影響,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黑色長裙,裙上不施繡文,……時稱‘文明新裝’?!?sup>[3]他們認為文明新裝是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配不施繡文的黑色長裙。
從時間與內容來看,文明新裝的款式是對文明裝的繼承與演化。1935年,許地山提出了文明裝的概念:“當時地衣衫是窄而長,裙也不用繡文,且以黑為尚?!∷{銀鏡是最為時髦……這裝束是日本留學生介紹進來底。在廣州,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這種裝束也名為文明裝?!?sup>[4]他概述了文明裝的款式、服飾配伍及興起時間、地點等。
關于文明新裝的款式,學界眾說紛紜:其一是窄而長的衣[4]與不用繡文的黑裙。其二是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3]305-306、[5]配以不施繡文的黑色長裙。其三是具有倒大袖特征的大襟衫襖配套穿裙[6-8]。其四是將觀點二、三進行糅合,認為文明新裝不僅是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又具有倒大袖短襖長裙的特征[9-11]。關于文明新裝款式的起源因素,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受日本服裝或日本女裝的影響[3]305-306、[5]124、[7]120、[9]85、[12-13]。二是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社會思潮下,由女學生引領的時尚風潮[6]21、[8]129、[14]。三是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受留日女學生著裝的影響[2]186,學界對文明新裝款式及其產生因素所持的觀點不同,文獻表述既存在相似之處又暗含矛盾,因此,有必要對文明新裝的款式及款式起因進行考辨。
本文中近代時間指1840—1949 年,此時中國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性質也還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15],也涵蓋了文明新裝的起源、發(fā)展過程[16]。
1 "文明新裝款式的異議
如前文所述,學界對文明新裝款式的看法大致有四種(表1)。
2""文明新裝款式考析
從近現(xiàn)代研究來看,文明新裝的名稱相似但其形制相異,是否學者的定義有正誤之分?抑或文明新裝與劉瑜等學者所持的觀點一致,存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搜集江南大學漢族民間服飾傳習館、東華大學紡織服飾博物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所藏服飾進行分析,大致區(qū)分其年代,收集文明新裝實物共計32件,其中上裝16件,下裙16件,對以上四種觀點進行分析,探討文明新裝的具體形制。
因上裝中的領型、衣襟差異不大,袖的寬窄,衣身形狀、長度,衣擺形狀這幾種因素共同影響了服裝呈現(xiàn)出的形制,結合謝翌暄[17]對于女上裝的命名結構,對文明新裝上衣的一般命名框架為“袖+衣擺形狀+服裝品類”。下裙都為黑色,差別之處在于款式為馬面裙或西化之裙、套穿裙,命名框架為“裝飾特點+服裝結構”。
2.1 "上裝之式樣
文明新裝的上裝式樣主要有三類:一為窄而修長的高領衣衫,其形制可分為衫襖或衫襖褂,有無褂尚待考證。二是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襖,一般具有倒大袖特征。三是以上兩種款式及其發(fā)展期間的衫襖或衫襖褂。
第一種款式實物應如圖1(a),領高為7cm、長可及頰,袖為直口窄袖,衣長為86.5cm,下擺圍為62 cm,窄而修長,流行時間為20世紀10年代初。與圖1(a)在衣長、領高、裝飾特點等方面相似的款式還有圖1(b),為窄口直袖平擺夾褂,衣長84cm,領高為6cm。包銘新認為1911年后女裝用褂名稱者漸少。晚清上衣時多用褂,民國時上衣多稱衫、襖[18]。卞向陽稱“女子褂在形式上類似袍,……有衫、褂和襖多個名稱,薄為衫,厚稱襖,褂居中”[2]186。結合清末民初衫襖褂三者稱呼的流變,筆者傾向于認為窄而修長的高領衣衫可分為衫、襖、褂三種形式,即衫、襖及20世紀10年代具有大襟形制、裝飾簡潔的褂。
第二種款式為具有倒大袖特征的大襟衫襖,倒大袖是衣袖袖口圍度大于袖窿圍度[19],此款式流行于20 世紀 20 年代。具體類型有三:倒大袖圓擺喇叭型、倒大袖弧擺喇叭型、倒大袖平弧擺喇叭型,如圖2中的(a)(b)(c)。整體款式特點為:衣身短小、衣長多在50~60cm左右,喇叭狀倒大袖,下擺分為橢圓形下擺或弧形下擺、平弧形下擺。衣襟多為大襟,也有斜襟的樣式,如圖2(d)。倒大袖上衣發(fā)展至后期,衣長漸短,如圖2(c),衣長僅有47.5cm。
第三種款式為以上兩種款式及其發(fā)展期間的衫襖褂,涵蓋20世紀10年代至20年代,即囊括圖1、圖2、圖3中的款式,因前文已說明式樣之一、二,此處不再贅述。處于前兩種款式之間的衫襖有兩種類型,分別為:窄口直袖弧形擺夾襖、窄口直袖平弧擺喇叭型襖。長度在66.0~73.5cm,穿著時長度在臀部左右。袖子的造型呈直筒形狀,兩側腋下向下擺處逐漸張開,衣身呈喇叭狀,大多為圓下擺,裝飾的部位在領圈、門襟、衣衩和袖口邊緣處。
2.2 "下裙之款式
文明新裝下裙有兩類:1)不施繡文的黑色長裙。不施繡文可分為無裝飾、無刺繡紋樣僅緣飾兩種。款式上又可分為馬面裙、保留裙門、裙腰等傳統(tǒng)形式,但穿著方式為套穿的西化女裙、西式套穿裙。2)套穿式黑色裙。相關文獻并未闡明有無裝飾,款式上可分為具有中式結構的西化女裙、西式套穿裙(西式筒裙,穿著方式為套穿)。
收集到的博物館藏品中,有緣飾的馬面裙如圖4(a),裙長為89cm,穿著時應長至腳背。流行時間為1910—1920年,在裙門及下擺處鑲有細細的白色滾邊。馬面的寬度為30cm,馬面及裙緣處拼綴同色異質邊及白色邊,增加裝飾性。無裝飾的黑色馬面裙如圖4(b),裙長為83cm,閉合方式為圍系式,在腰口一側保留繩帶的結構形式,如圖4(c)。
西化之裙,與傳統(tǒng)的馬面裙相比,馬面、裙腰、側裥等結構有部分保留。在裙實物中,發(fā)現(xiàn)有的套穿之裙雖然版型已經西化,但仍可見模擬馬面形式的裝飾手法,體現(xiàn)了文化背景下的中西融合。如圖5(a)裙正中拼接了馬面形狀的裙片,并在在舊式裙門的位置上做了心形、V形的裝飾,如圖5(b)。黑色花卉紋拼接套穿裙,如圖5(c)也保留了馬面形制的觀感,兩件裙均長93.5cm,略長于前期的馬面裙,推測是為了適應漸短的上衣。
西式套穿裙泛指裙腰已經縫合成筒狀,適合人體直接穿脫的一類裙裝,裙身結構類似于近現(xiàn)代的裙裝,流行時間為1910—1930年,如圖6中所列兩款長度不一、裝飾特點相似的黑色套穿裙。圖6(a)為黑色長款套穿裙,裙長為91cm,同在裙擺處裝飾彩色繡花。圖6(b)為黑色中長款套穿裙,裙長83cm,在裙擺處裝飾有黃色的繡花,底邊為鏤空緣飾。
2.3 "綜合之考量
通過近代小說及其插圖、報刊所附照片等資料推測文明新裝起源及衰落時間,與上文的實物分析相結合,進而推導出文明新裝的款式。
1911年《婦女時報》刊載民立上海女中學堂本科生第一次畢業(yè)攝影[22],如圖7照片中女性多著淺色高領上衣配深色馬面裙,服飾較為合體,符合文明新裝“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配黑色長裙”的服飾配伍。由報刊照片(圖7)及上文《紅菜苔》小說對文明裝束的款式與穿著對象的描述及其所附的文明裝束插圖(圖8),推測文明新裝起源于20世紀10年代初(1911年左右)的上海。
提倡表現(xiàn)出少裝飾風格的文明新裝在近代并未持續(xù)流行太久,據時文記載:“到1924年,五四的新女性服裝觀念已遭遺忘,社會上流行的婦女的服飾,奇形異狀,光怪陸離,窮奢極侈,力趨艷麗?!?sup>[24]1925年文明新裝在服飾風格及款式形式上開始向傳統(tǒng)服飾靠攏,體現(xiàn)出對繁復華麗的傳統(tǒng)化風格的追求[10]8-83。
“在旗袍尚未流行以前,婦女們都是兩截穿衣的……中國舊式女子所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xiàn)的,短襖依舊,長馬夾替代了原有的裙子?!?sup>[25]按照近代服飾流行的時間節(jié)點來看,旗袍取代了文明新裝,成為女性的主流服飾。已有諸多專家學者進行考證,旗袍的流行時間為1925年[26-27]。1926年《圖畫時報》第288期刊載《新裝束》[28]稱滬上今流行旗袍,如圖9(a)中的女子所穿衣身寬大的旗袍。第290期"又稱旗袍風行滬上較往年為甚,近則花樣翻新、層出不窮[29],如圖9(b),服飾款式更加修身合體。
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文明新裝在后期力趨艷麗,不如旗袍簡便,演變?yōu)榕f事物,筆者認為旗袍開始流行的節(jié)點即為文明新裝的衰落時間。綜上所述,文明新裝的流行時間大致為1911—1925年。
將實物與文明新裝發(fā)展時間相結合,認為文明新裝上衣的款式根據其特點可以分為:1)起源時期的窄口直袖平擺衫襖褂。2)發(fā)展時期的窄口直袖弧形擺夾襖(衫)、窄口直袖平弧擺喇叭型襖(衫)。3)全盛時期的倒大袖條紋圓擺襖、倒大袖弧擺襖、倒大袖斜襟弧擺襖。文明新裝下裙款式:1)起源時期多為僅緣飾或無裝飾的黑色馬面裙。2)發(fā)展時期的款式多為馬面、裙腰、側裥等結構具有形式化表現(xiàn)或某些中式特征消失的套穿裙。3)全盛時期多為少裝飾以至于無飾的黑色套穿裙。綜上所述,文明新裝的具體款式特點如表2。
3 "文明新裝款式起源因素探究
文明新裝款式起源的因素,學界存在以下三種觀點:1)受日本服飾的影響,表現(xiàn)為對日本服飾的仿照,或是將本土襖裙與日本服飾相融合,文獻多載留日學生甚多,日本報館波及中國,受日本女裝或日本服裝、留學日本的女留學生[2]的影響,女學生(知識女性)開始學習日本女子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配以黑色長裙。2)受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或西方的女權主義運動等社會思潮所帶來的新觀念影響,女學生裝束所引領的著裝風尚。3)將前二者的觀點相結合,認為在新文化運動與留日女學生裝束的共同影響下,女學生最早穿著簡單素雅的文明新裝。
從文明新裝的性別屬性來看,日本服裝可分為日本女裝、日本女學生裝束。留學日本的女學生裝按照時間可分為在日或歸國的留日女學生裝束。將從日本服裝與留學日本的女學生裝束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結合傳統(tǒng)襖裙、女學生服飾與文明新裝上衣下裙的制式進行比較,探尋其款式來源。
3.1 "與近代日本服飾形制之比較
二十世紀日本女裝的主要服飾形態(tài)分別是傳統(tǒng)服飾形態(tài)和西式服飾[30]。傳統(tǒng)服飾為和服(圖10),主要類型有:1)黑留袖,正式禮服。2)色留袖,除黑色外,帶有顏色的留袖都為色留袖。3)振袖,即長袖,其袖子長度可達腳踝,是未婚女性的正式禮服[31]。傳統(tǒng)的和服為直線造型,衣身寬博,不便于日常行動,西式服裝多為洋服(圖11),著力于塑造女性的曲線美感,二者與文明新裝的款式并無明顯近似之處,筆者傾向于文明新裝不源于日本女性的和服與洋服。
20世紀初期,日本的女學生裝束大都為和服與袴(寬松的燈籠褲裙)、洋式絲帶與皮鞋[33]。圖12分別為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大正元年(1912年)及大正十年(1922年)左右的女學生服飾,大都為和服搭配褐紅色袴及黑色皮鞋。圖13分別是1900年栃木縣立宇都宮高等女子學校學生服、1910年宮城縣私立東華高等女子學校學生服,女學生穿著和服與袴,日本本土女學生裝束與窄而修長的高領衣衫、長裙從款式方面很難得出相似的結論,遂筆者認為文明裝并不受日本女學生裝的影響。黃永豪也持類似的觀點:“清末女學生服飾無法以日本作參考,日本女子校服基本從和服演變而來,……到了20世紀20年代,女學生的服裝才逐漸向洋服發(fā)展?!?sup>[34]
3.2 "與近代留日女學生服飾形制之比較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慘敗,迫使國人思考日本在短期內強大的原因。1898年春張之洞著《勸學篇》,其中《游學》篇著重論述了日本強盛的原因及留學的重要性,指出日本留學較歐美留學具有路近、費省、同文、時短的長處。得帝后賞識,被稱之為日本留學的大宣言。清末民初在日留學的女學生裝束也入鄉(xiāng)隨俗,圖14(a)是1902年下田歌子與實踐女學校最初的中國女學生,圖14(b)是1906年從實踐女校畢業(yè)的湖南留學生,兩幅圖中第二排的女學生皆著中長袖和服配袴。在日的中國女學生裝束與文明新裝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長裙款式并不相似。
1911年《婦女時報》刊登了留學日本歸國的東京女子美術學校畢業(yè)生余銘盤的照片,照片中余著淺色的高領上衣,領長可掩頰、兩袖緊窄、衣身較為合體,下配深色裙或褲。從上裝樣式及整體的服裝風格來看,較為符合文明新裝的初始裝束[36]。同年,第2期刊載了《創(chuàng)辦此院者曹汝錦女士、曾志忞之夫人》[37],曹是歸國的留日學生,著淺色的高領衫、襖配深色長裙。仍是在同一年《婦女時報》刊同是日本留學生的章夫人[38],但其穿著日本傳統(tǒng)服飾,如圖15。由此來看,歸國的留日學生裝束也因人而異,有部分留日女學生歸國后的裝束與文明新裝頗為相似。
“到民國以后,歐美留學生多起來,從前日本女留學生所提倡地文明生活,所謂不涂脂擦粉,不穿耳裹足等等,都漸被忘記?!?sup>[4]許地山認為文明裝(文明新裝)受留日女學生(歸國)觀念上的影響,結合清末留日女學生的裝束,認為文明新裝的起源可能受歸國留日女學生在觀念方面的倡導。但目前暫無其他文獻、圖像資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有待進一步考證。
3.3 "與近代女性服飾形制之比較
上衣下裳是中國古代服裝形制的重要構成部分。文明新裝上衣下裙的款式不僅是對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也是對清末漢族女性服飾的窄衣化、人性化。如圖16-圖17中清末著衫襖配裙的少婦與民國時著文明新裝的女子,衣身由寬大向適
體轉變,衣領高度隨流行變更,下裙從外觀至內部結構都發(fā)生了西化,由圍系之裙向套穿之裙轉變,鑲滾、刺繡等裝飾手段也由繁入簡,近代文明新裝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中國女裝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
3.4 "與近代女學生服飾形制之比較
服飾以非文本的形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歷史變遷[40]。在中國古代,服裝被看作是維護社會秩序、等級統(tǒng)治的媒介之一。從周至清兩千多年來一脈相承的寬衣文化直到近代才開始動搖[41]。開設女學、斷發(fā)易服等設想也被清末的文人志士陸續(xù)提出并相繼實行,為文明新裝的起源提供了思想基礎。
近代女學生服飾布素、少裝飾的裝束規(guī)范與文明新裝少裝飾的服飾風格具有異曲同工之處,且文明新裝在近代女學興起后始現(xiàn),筆者傾向于文明新裝的興起也受近代女學著裝政策的影響。戊戌變法時期,中國近代女學發(fā)端[42],1892年陳虬最早提出了廣設女學[43]"。1907年《奏定女學堂章程》規(guī)定學堂教員及學生一律布素,不御紈綺,不近脂粉[44]。1910年《學部奏遵擬女學服色章程》規(guī)定女學堂制服為過膝長衫……佩襟章以銅為宜,不得用金銀。女學生不得簪花傅粉被發(fā),及以覆額[45]。受清政府的政策約束,也為了切實推進女學發(fā)展,打造女學生的純樸形象,各地女學對學生的著裝規(guī)范大都如此,如上海的務本女學規(guī)定,“帽鞋衣褲,宜樸凈雅淡。棉夾衣服用元色,單服用白色或淡藍。脂粉及貴重首飾,一律不準攜帶”[45]。北京的慧仙女學堂規(guī)定學生一律穿竹布衫兒,別的衣服,不準任意亂穿[46]。
從流傳至今的近代女學生裝束照片來看,有著淺色上衣下配黑裙者,如圖18(a),1915年直隸女學師范本科第一次畢業(yè)攝影,前排左側坐者(約為女教師)及后排立者(約為女學生)皆著淺色少裝飾的上衣,領高及頰,長度在膝蓋附近,下穿黑色裙。此外,也有淺色上衣配深色褲者,如圖18(b)為1915年 前上海務本女學諸生攝影,坐者著及膝的衫配黑裙,立者有上裝下褲皆服淺,也有上裝淺色下褲為深者。即文明新裝兩件式的制式屬于近代女學生裝束類別中的上衣下裙,是近代女學生裝束的一部分。
4 "結論
文明新裝的服飾款式依據其發(fā)展特點可以分為起源時期、發(fā)展時期及全盛時期。20世紀10年代初是文明新裝的起源時期,上裝為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褂,下裝多為具有緣飾或無裝飾的馬面裙。20世紀10年代初至10年代末為發(fā)展時期,此時的服飾款式為衣長及臀的衫襖配以具有裙門、腰頭等中式形式的套穿之裙(西化女裙),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中式風格突出的特點。20世紀20年代初至20年代中期文明新裝達到全盛時期,形成大規(guī)模流行。此時上衣款式多為具有倒大袖特征的大襟衫、襖,下裙款式多為一片式的西式套穿裙,其簡潔、西化的特點更加突出。文明新裝款式并不受日本女裝、日本女學生裝的直接影響,文明新裝少裝飾的服飾風格與近代女學的興起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其款式根源于漢族女性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
參考文獻:
Style Identification and Style Traceability of Civilized New Clothes
SONG"Sinian1,LIANG"Huie1,2
(1a."School of Design; 1b. Jiangsu Provi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2. School of Media and Arts, Wuxi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Abstract:nbsp;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women's clothing,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its style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the modern clothing cultural system. Through literature combing,"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new clothing of civi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origin period (early 1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period (early 10s to the late 10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heyday period (early 20s to mid-20s of the 20th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yle. The style of civilized new clothing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and clothing system, which belongs to one of the categories of modern female student clothing, which is not affected by Japanese women's clothing or Japanese female school clothing of the same period.
Key"words:"civilized new clothes; top and skirt; civilized new style; modern costumes
(責任編輯:李強)
引文格式:宋斯年,梁惠娥. 近代文明新裝款式考辨及溯源[J].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24,37(3):19-26.
SONG"Sinian,LIANG"Huie. Style Identification and Style Traceability of Civilized New Clothes"[J].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2024,37(3):19-26.
*通信作者:梁惠娥(1967-),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服飾文化與現(xiàn)代服裝設計
作者簡介:宋斯年(1997一),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飾文化與服裝設計理論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1BG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