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法國,作為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兩國之間的交往始終伴隨著密切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雙方文明的交流互鑒對彼此民族、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建交60年來,人文交流與合作一直是維系兩國關系韌性的重要紐帶。
1964年1月,中法兩國正式建交,以文化、教育、經(jīng)濟與科技交流為紐帶的友好往來得到快速發(fā)展,成為兩國關系日益密切與升級的重要支撐。在建交次月,中國藝術代表團就應邀訪法,受到法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代表團在巴黎的首場演出是京劇,終場時觀眾的掌聲持續(xù)了5分鐘之久。9月,首屆法國技術展覽會在北京開幕,令中國技術界人士第一次看到了先進的西方工業(yè)技術。1965年春,中國先后組團參加法國里昂博覽會和巴黎博覽會,向酷愛藝術的法國人民展現(xiàn)了精美的中國藝術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同年夏天,法國首任文化部長、作家馬爾羅率團訪華,也成為兩國建交后第一位正式訪華的法國政府部長。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兩國人文交流日益密切。1980年,在德斯坦總統(tǒng)訪華期間,兩國政府簽署了一份文化交流計劃和廣播合作協(xié)定;1983年,在密特朗總統(tǒng)訪華時,兩國又簽署了廣播電視合作議定書。此后,中法之間的人文交流日益頻繁,雙方文化藝術團體的互動、各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也逐漸熱絡。
1997年5月,兩國領導人在北京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宣布建立中法全面伙伴關系,同時也提出要尊重多樣性,進一步加強包括文化、教育與科技等在內的各領域合作,并建立交往和磋商機制。這份具有歷史意義的聯(lián)合聲明還提到,中法雙方認為,歷史、文化、經(jīng)濟、哲學和社會等方面的差異,是豐富人類共同財富的源泉。本著這一精神,雙方認為,為解決分歧,應進行建設性和認真的對話,而不應對抗;中法兩國決定要進一步積極開展文化、教育、科技交流,在多樣性世界中促進各種文化的發(fā)展。
199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國慶前夕,在巴黎舉辦了為期12天的以“面向21世紀的中國”為主題的“中國文化周”,向歐洲社會集中展示了中華文明和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在教育、科技、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在法國社會引發(fā)了對中華文化的強烈共鳴。
鑒于“中國文化周”取得的成功,在2000年年底至2001年年初,中國又在法國舉辦了跨世紀的“中國文化季”活動,這一文化盛事的重頭戲是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精品文物展。三個月間,在各類展覽與文藝演出所呈現(xiàn)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中,法國民眾近距離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悠久與燦爛,由此也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
進入21世紀后,中法兩國的人文交流更加密切。在建交40周年前夕,兩國決定于2003年至2005年間共同舉辦“中法文化年”,分別在兩國舉行為期一年的以對方國家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國文化年”首先在法國舉辦。在“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xiàn)代的中國”這一主題下,中國先后在法國各地舉辦了300多項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涵蓋文化藝術、教育、科技、體育、民族、旅游等各個領域,形式包括展覽、演出、研討會等,法國民眾約有200萬人次參加了這些活動。
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以“浪漫與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法國文化年”在中國舉辦。其間,法國開展的文化活動涉及攝影、芭蕾、歌劇、馬戲、建筑、時裝、工藝設計、電影、文學及科學技術等諸多領域,向中國人民展現(xiàn)了法國文化的魅力,中國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法國熱”。
互辦文化年使中法兩國的人文交流前所未有地得到增強,促進了彼此相互“發(fā)現(xiàn)”和“欣賞”,堅定了兩國將大規(guī)模文化交流活動常態(tài)化的理念。自2006年開始,法國駐華大使館每年在中國舉辦“中法文化之春”活動。與此同時,中國也通過“歡樂春節(jié)”“中國電影節(jié)”等活動在法國組織常規(guī)性的文化交流活動。如今,中法兩國的品牌性文化活動早已成為兩國民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中法還是最早互設文化中心的兩個國家。2002年11月,中國文化中心在巴黎塞納河左岸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在歐洲國家設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2004年11月,法國文化中心在北京向公眾開放,這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外國在華文化中心。如今,中法兩國在對方首都設立的文化中心成為兩國構建常態(tài)化、機制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自1980年開始,中法兩國就在人文交流領域逐步簽署了一系列專門文件,涉及文化交流與合作、廣播電視合作、教育合作、青年合作等。同時,在兩國元首互訪期間發(fā)布的諸多聯(lián)合聲明或公報中,人文交流領域的相關事項也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從中法文化交流合作的機制建構來看,法國在華設立的法語聯(lián)盟、中國在法設立的孔子學院也是重要的人文交流平臺。由中法高校合作成立的法國第一所孔子學院于2005年在普瓦提埃大學落成。法語聯(lián)盟是一個向全世界各個年齡段的外國公眾推廣法語和法語文化的機構。它的世界網(wǎng)絡始建于20世紀初,當時,北京、上海、廣州和天津曾先后成立了法語聯(lián)盟委員會。截至目前,中國在法國建有17所孔子學院,法國在中國建有14家法語聯(lián)盟。這兩個機構在推廣各自國家語言教學、促進兩國間文化、知識與藝術交流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11年至2012年間,兩國還首創(chuàng)互辦過“中法語言年”,推動了漢語教學和法語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法國“漢語年”活動期間,法國數(shù)萬民眾參與各項活動,掀起了新一輪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熱潮;中國“法語年”活動也對促進兩國語言合作發(fā)展、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鞏固中法傳統(tǒng)友誼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4年,在中法兩國慶祝建交50周年之際,兩國元首宣布建立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這是中法兩國繼戰(zhàn)略對話、高級別經(jīng)濟財金對話后,確立的推動中法關系發(fā)展的第三大支柱性合作機制。該機制自2014年正式啟動,涵蓋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媒體、旅游、青年、婦女和地方等多個領域的務實合作,持續(xù)推動著中法人文交流蓬勃發(fā)展。在2023年年底舉辦的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六次會議上,雙方就推動兩國人文交流釋放更大活力、取得更多成果達成共識,同意要繼續(xù)辦好重點活動、密切人員往來、增進相互認知、加強創(chuàng)新合作。
回首中法關系60年的歷程,人文交流與合作始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2024年,在建交60周年之際,兩國舉辦“中法文化旅游年”,我們期待兩國人文關系能在下一個甲子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馬克思主義與歐洲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