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的多重關系困境:行動策略及其價值考量

    2024-01-01 00:00:00田蓉余媛媛

    [摘要] 社會工作是專業(yè)的助人行動,社會工作者在行動中與案主互動產生“多重關系”,即遵循專業(yè)規(guī)范建立的專業(yè)關系及因情感等因素形成的其他人際關系。多重關系既存在于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期間,也存在于專業(yè)服務結束后的階段。本研究關注社會工作服務結束后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多重關系處理困境、行動策略及其價值考量?;趯?0位一線社會工作者的深度訪談,本研究提出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面臨的角色定位困惑、情感處理困惑和服務效果困惑,在專業(yè)價值觀、個人情感、工具利益的影響下,使用“強邊界策略”與“弱邊界策略”兩種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應對策略。

    [關鍵詞] 后服務階段" 多重關系" 強邊界策略" 弱邊界策略

    [作者簡介] 田蓉,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公益慈善、社區(qū)基金(會);余媛媛,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益慈善。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4)03-0048-14

    一、 問題的提出

    社會工作是專業(yè)的助人行動,行動中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互動交往必然產生“關系”。社會工作者與案主頻繁互動,產生了遵循專業(yè)規(guī)范行事的專業(yè)關系以及因情感等因素產生聯(lián)結的其他屬性的人際關系。亦言之,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形成雙重關系乃至多重關系。但中國社會工作動態(tài)調查(CSWLS2019)結果顯示,超過73%被調研的社會工作者認為應該“與案主只保持專業(yè)服務關系”,而21%的社會工作者對“與案主只保持專業(yè)關系”這一態(tài)度保持中立,只有超過4%的受訪者不同意此觀點。專業(yè)社會工作作為西方社會的產物,在西方社會基于其特定社會脈絡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對于專業(yè)關系理解和處遇方式。在中國的社會脈絡背景下,我國社會工作者對于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相關關系的認知和處理方式有其特定的本土性。當前,學界對于社會工作服務結束之后的關系議題關注甚少。專業(yè)服務結束后多重關系指的是一線社會工作者與前案主之間,在服務終止之后仍延續(xù)的多重關系,包括持續(xù)性的社交、經濟、組織方面的聯(lián)系和互動等。在自然主義范式“互為主體”的關系表現(xiàn)形式下,專業(yè)服務結束后多重關系處理是復雜的。專業(yè)服務結束意味著專業(yè)關系隨之結束,如果與之相關的其他關系(如朋友關系)也立即結束,可能會給被動結束的一方(不論是案主還是社會工作者)帶來被拋棄感。但如果其他多重關系長期無法結束,又可能會產生進一步的倫理相關或者利益相關問題,給某一方帶來困擾。

    可見,社會工作服務結束后社會工作者的多重關系如何處理無疑是一個重要且值得探究的問題?;?“服務結束后”這一階段的特殊性,本文提出“后服務階段”(post-service phase)概念。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有其時間性,即協(xié)助案主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之后,專業(yè)服務即完結。因為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關系的結束通?;谏鐣ぷ髡邔τ诜粘尚У脑u估與案主溝通達成共識,其服務結束的時間節(jié)點選擇有其彈性與自由裁量性,主體服務完成之后可能尚存在服務延續(xù)的過程。本文將專業(yè)主體服務結束之后延續(xù)的階段稱為“后服務階段”。

    二、 社會工作專業(yè)界限及多重關系處理相關研究回顧

    為了服務能夠更好地開展、幫助案主擺脫困境、達到預期的服務目標,社會工作者需要恪守專業(yè)關系。伴隨專業(yè)關系而來的在服務過程中可能形成的多重關系,國內外社會工作學者對此已做了相關探討。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的多重關系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我國差序格局、關系本位、人情文化的社會脈絡中,專業(yè)服務中的情感、時空界限容易變得模糊;中國人形成信任關系先于制度關系、人情關系先于職業(yè)關系的求助機制。我國學者強調“專業(yè)關系融入朋友關系”這一服務路徑,服務中的多重關系“專業(yè)關系+工作關系+朋友關系”被視為在本土文化影響下的一個內在的結構,社會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多重關系開展專業(yè)服務。當然,多重關系也并非全然有利于專業(yè)服務,綜合來看可將其分為具有明顯侵害性的和不一定具有侵害性甚至有益的多重關。面對不同類型的多重關系,社會工作者有相應的應對方式,需要在專業(yè)界限允許的范圍內對關系做出回應。換言之,當我們在討論如何處理多重關系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討論面對多重關系時的社會工作專業(yè)界限問題。

    一些學者提出社會工作專業(yè)界限的同心圓理論模型?;谏鐣ぷ鲗θ穗H關系的重視,該理論指出,社會工作者和案主的關系應當以“聯(lián)結”為前提,而不是以“分離”為前提。社會工作專業(yè)界限是“動態(tài)的”和“可滲透的”,并將專業(yè)界限分為“可滲透的專業(yè)界限”和“不可滲透的專業(yè)界限”。諸多研究認為,社會工作者需要超越專業(yè)關系和專業(yè)角色,在保持專業(yè)距離和披露個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這一觀點在兒童服務、心理健康等不同領域以及不同地區(qū)或者國家的社會工作實證研究中均得到了支持。同心圓專業(yè)界限模型一定程度上支持社會工作者在專業(yè)服務中的“情緒暴露”和“自我利用”,因為社會工作者顯示出的關心對服務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恰當?shù)淖晕冶┞秾τ趯I(yè)角色和專業(yè)關系至關重要。當然,這一可滲透的專業(yè)界限不僅對案主、對社會工作服務效果有積極意義,對社會工作者也有重要影響。嚴格保持專業(yè)界限導致社會工作者認為只有案主可以進行情感表露,而社會工作者進行情感表露以及與案主建立基于情感的關系是不專業(yè)的表現(xiàn),因此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和適當?shù)淖晕疫\用,進而產生心理壓力。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承認、促進和培養(yǎng)與案主的友好的關系,形成以聯(lián)結為前提的可滲透的專業(yè)界限,可以增強社會工作者的情緒健康和心理健康。

    與同心圓理論模型中可滲透專業(yè)界限概念相似,一些學者提出專業(yè)邊界應當為多重、靈活和關系性的,通過社會工作者和案主之間的情感、空間、話語等實際情況來靈活確定專業(yè)邊界。這種對于專業(yè)邊界的理解超越了傳統(tǒng)對于專業(yè)界限的“跨越”(crossings)、“入侵”(incursions)或“越界”(transgressions)等概念的使用,有助于減少社會工作者的心理束縛?;诖藢I(yè)關系邊界視角,社會工作者的邊界是可滲透的、動態(tài)的和可協(xié)商的,強調促進聯(lián)結以及社會工作者對于情感和自我的運用,而非鼓勵分離及與案主保持專業(yè)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雙重關系乃至多重關系具有時間性,不僅發(fā)生在專業(yè)服務期間,還發(fā)生在專業(yè)服務結束之后,包括對于服務結束后的關系的承諾?,F(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服務過程中多重關系的研究,對于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結束之后社會工作者如何處理與案主多重關系問題關注較少。為數(shù)不多關于專業(yè)服務結束后多重關系的研究涉及兩類議題,其一是在性行為背景下討論,與前案主涉性多重關系應該明確禁止毋庸置疑,其二是認為服務結束后多重關系依然具有傷害性而不應該存在。因為當案主在服務結束后遇到新的困難時,多重關系的存在可能影響他們運用之前的經驗和在服務中所學技能的能力。同時,其求助方式可能窄化,所以就算是友誼關系也不被允許,專業(yè)界限在此情境下依然被嚴格遵守。本文關注社會工作服務結束之后的多重關系處理問題,嘗試理解中國社會文化脈絡下社會工作者應對社會工作服務結束后的多重關系處理困境、行動策略和價值考量。

    三、 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由于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必然接觸到案主相關個人信息、個人經歷等案主隱私,為了約束社會工作者行為,符合專業(yè)倫理,出現(xiàn)保持“專業(yè)界限”的倫理要求。保持專業(yè)界限成為一種將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分離”的方式,也成為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的“邊界”。社會工作者對于邊界的應對方式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策略,故本文將“邊界理論”作為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根據(jù)克拉克(Clark)的邊界理論,邊界具有“靈活性”和“可滲透性”。靈活性意指一個領域為了滿足其他領域的要求可以調整的靈活程度,可滲透性指的是一個領域可以接納其他領域的需求和元素的程度。邊界因其不同的靈活性和可滲透性產生不同的邊界強度,即“強邊界”和“弱邊界”。當邊界的靈活性和可滲透性高的時候,我們稱之為“弱邊界”,其容易受到其他領域的干擾;反之則為“強邊界”,不容易受到其他領域的介入。

    邊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物理邊界、時間邊界、心理邊界。物理邊界區(qū)分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時間邊界界定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而心理邊界由個人界定,決定個人在具體領域所采取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等,可視為個體的心理原則。社會工作服務結束之后,專業(yè)服務和個人生活的“物理邊界”與“時間邊界”清晰可見,但社會工作者個體的“心理邊界”存在差異。個體心理邊界的差異性導致其面對服務結束后應對多重關系時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方式,個體可能會有難以平衡感。

    本研究聚焦社會工作者專業(yè)服務結束后可能面臨的多重關系困境,通過對10名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質性訪談,探究社會工作者面臨怎樣的多重關系困境及其處理策略。筆者結合邊界理論,嘗試分析影響社會工作者策略選擇的原因。本研究根據(jù)從事社會工作的時間長短及服務領域差異選擇受訪對象。10名受訪者中從事一線社會工作服務時間9年以上的有3人,4至6年的有4人,1至3年的有3人。他們的服務領域涉及兒童與家庭、學校、老年和社區(qū)社會工作,工作地點主要集中于湖北和廣東。訪談對象基本信息表詳見表1。

    每個訪談對象訪談時長約為一個半小時,經訪談對象同意進行錄音并將訪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對訪談資料逐句提取編碼分析,編碼的節(jié)點和結果參考表2。

    四、 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的現(xiàn)實困境

    本文的訪談數(shù)據(jù)顯示,社會工作者在專業(yè)服務結束后的后服務階段面臨多重關系處理的角色定位困境、情感處理困境和服務效果困境。

    (一) 角色定位困境:工作角色還是個人角色

    每一種社會角色都有相對應的“社會地位”“權利義務”“個體行為模式”,這是社會對于特定角色的要求和期望。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被要求在工作中以案主為中心、助人、尊重、平等、正義等等。但個體并非只承擔一種社會角色,當不同角色之間或者同一角色內部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可能導致某種角色的扮演無法順利進行。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中按照社會對于該群體的角色要求、行為規(guī)范行事,但是在生活中還扮演如“學生”“媽媽”等角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角色沖突”,此時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就十分重要,且容易產生困擾。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再次面對前案主是否還是一種潛在的社會工作者角色,依然需要以案主為中心履行助人職責。訪談對象F2曾在陜西某社區(qū)為單親父親提供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以提升其養(yǎng)育效能感。但在服務期結束之后,在前案主需要的前提下,她仍然會為前案主提供持續(xù)性的與孩子交往方面的專業(yè)幫助或答疑解惑,由此產生對于自身角色定位的困惑。

    “我在思考當我在回應他們的時候,我究竟是出于工作目的,還是自己樂意。如果是出于工作目的,我就只能把我這種行為定義為加班,沒有人要求你服務結束后也這樣,也沒人給你好處,讓你多做一些工作。”(訪談對象F2,2021)

    (二) 情感處理困境:情感回應還是情感淡化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人情社會,“天理人情”即所謂“情理”,意味著人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情、理二者兼顧,不僅從理性、制度角度出發(fā),更從感性、人情方面考慮,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情重于理法。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fā)展尚未形成專業(yè)層面的社會共識。在服務過程中,人際信任先于制度信任,導致當社會工作服務結束之后,制度層面的專業(yè)關系已經結束,但是人際關系仍然存在。案主并不將社會工作者當作一個專業(yè)工作者,而是當作“朋友”甚至“親人”看待,情感聯(lián)結依然緊密。在后服務階段,受到個人邊界感、倫理界限或者客觀因素等方面影響,社會工作者存在“不想”或“不能”對案主給予回應的情況。此時面對前案主的訴求,是否回應的抉擇往往令他們困惑。如果給予回應,可能會強化案主行為,加深其對社會工作者的依賴,給其一種社會工作者任何時候都可以傾訴、可以求助的感覺。其次,社會工作者已經存在“不想”或者“不能”的負面情緒,即使此時可以和案主共情,也是非常短暫的,這種短暫的共情是否必要也會困擾社會工作者。此外,社會工作者如果為前案主投入過多精力和感情,就會占據(jù)社會工作者的精力,影響其投入新的服務關系。但如果社會工作者對于案主的情感表達不回應或者較少回應,就可能傷害案主的情感,案主產生被拋棄感,感到社會工作者是冷漠的。訪談對象F4曾在黑龍江的社區(qū)服務精神障礙人群,服務項目時長近6年,案主群體也相對固定。出于個人原因,訪談對象F4計劃結束服務,但由于案主表現(xiàn)得強烈不舍,F(xiàn)4只能在情感上繼續(xù)給予支持。

    “因為有一個服務對象問過我,你以后就完全不管我了嗎?我在這里頭聽出她一個巨大的擔心,所以我給了她(服務對象)一個‘補償’,告訴她現(xiàn)在就是不像以前那么緊密了,但是這個關系目前為止其實都在?!保ㄔL談對象F4,2021)

    (三) 服務效果困境:效果強化還是效果弱化

    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的困境還在于多重關系對于服務效果的影響。專業(yè)社會工作關注服務成效,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的處理與服務效果的延續(xù)與否聯(lián)系緊密,社會工作者怎樣處理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才對于服務效果有益?直接削弱關系可能會導致案主對社會工作者的失望、懷疑進而導致服務效果的弱化,但是保持關系給予回應會不會存在過度干預的嫌疑,對于服務效果真的有利嗎,受訪者對此持有疑慮。訪談對象M5曾在重慶某社區(qū)面向失獨老人開展服務,服務為期1年,雖然他認為服務結束后社會工作者原則上不再有義務為前案主提供延伸服務,但出于對服務效果的擔心,在服務結束后沒有與前案主切斷關系。

    “你說不回應也不行,不能說我們的服務結束了之后就完全不管不顧了,我們的服務必須有效才行?!保ㄔL談對象M5,2021)

    訪談對象F2也有相同的困惑,在服務期結束之后,如何處理多重關系才利于服務效果的延續(xù)。

    “我不停地給正向反饋,增加信心和提高效能感的時候可能會讓他們膨脹,到那時(服務期結束后)完全不回應也不太好,這是一個矛盾的地方。”(訪談對象F2,2021)

    五、 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行動策略與價值考量

    面對上述困境,社會工作者應對行動策略是什么樣的,影響其行動策略背后的多元價值考量及過程如何?本文建構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行動框架圖(如圖2所示),闡述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面臨的三重困惑、行動策略及價值考量。在社會工作者更傾向于扮演個人角色、進行情感淡化處理時,采用“強邊界”的行動策略,多受到專業(yè)價值觀和工具利益需求的指引。在社會工作者更傾向于扮演工作角色、進行情感回應時,采用“弱邊界”的行動策略,多受到個人情感及部分工具利益的影響。

    (一) 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行動策略

    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處理多重關系時面對的是三重困境,試圖通過自己的處理行為來緩解矛盾,平衡需求,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者的處理行為可以分為“強邊界”“弱邊界”兩種策略。

    1. 強邊界策略

    強邊界策略是指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處理與案主相關關系當中,邊界的靈活性和可滲透性較低,不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擾。社會工作者即便是對于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的存在表示理解,但其并不期待亦不認為關系仍需要存續(xù)。此時社會工作者更傾向于扮演個人角色、進行情感淡化處理。需要說明的是,“強邊界”不是絕對的,而是在與案主的相處過程中,在強邊界意識的指導下,根據(jù)案主與社會工作者自我的需求和情況采取相對靈活的策略。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運用強邊界策略應對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時,澄清與選擇性回應兩種具體技術方式多為社會工作者使用。

    (1) 澄清

    強邊界策略的處理方式之一為“澄清”。社會工作者在處理后服務階段的多重關系時,經常使用“澄清”的方法,在服務即將結束時或結束后都分別對案主進行二者關系的澄清工作。最典型的澄清工作就是在離別的時候將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關系、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時間、以后的工作安排和相處方式講清楚,提前告知案主以最大限度減少后續(xù)多重關系處理的困境。訪談對象F7是廣州的社會工作者,服務于老年社會工作和學校社會工作領域共3年。

    “當要結束服務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確告訴服務對象,到這里我們的專業(yè)服務結束了,我們有義務告訴案主一個時間節(jié)點,知道其前和后差別?!保ㄔL談對象F7,2021)

    訪談對象F8同樣是廣州地區(qū)的社會工作者,先后從事兒童、家庭、社區(qū)等領域的社會工作長達11年多。她在服務正式結束之后,發(fā)現(xiàn)與案主的多重關系可能會干擾到正常工作生活,會以坦誠的方式與案主詳細解釋二者的關系和社會工作者的態(tài)度。

    “其實結案之后,我基本上就不怎么聯(lián)系他的,因為他也是成年人了嘛,我會跟他去說明,這個不在我的服務范圍內啊,我們之間的關系不同于之前了?!保ㄔL談對象F8,2021)

    (2) 選擇性回應

    受訪社會工作者在運用強邊界策略時,也會使用“選擇性回應”的具體處理方式。雖然在強邊界意識的指導下,社會工作者一般不會主動與案主聯(lián)系,但是當案主主動聯(lián)系自己的時候,不會完全忽略曾經案主的需求,還是會選擇性給予回應。首先,選擇性回應行為表現(xiàn)為在回應事件上有選擇性,社會工作者的回應依案主的需求而定,緊急情況下會立即回應且給予幫助。訪談對象F9曾經在湖北某社會工作機構做老年社會工作時,深夜接到前案主的電話。由于了解前案主常常早起而很少熬夜的生活習慣,判斷可能為求助電話,因而選擇立即給予回應。

    “如果很晚的話,那可能就是發(fā)生了非常緊急的事情,這個時候你一定要進行幫助,不管他現(xiàn)在還是不是你的案主?!?(訪談對象F9,2021)

    其次,選擇性回應行為表現(xiàn)為在回應時間上有選擇性。有些案主單純想要和社會工作者聯(lián)絡感情,或者抱怨瑣事,社會工作者通常的應對方式有降低聯(lián)系的頻次、拉長回應時間、空閑時間再回應等。訪談對象F6作為有10年一線經驗的廣州社會工作者,較長的工作年限使其積累了一定的選擇性回應技巧。

    “他(案主)還是會習慣性地去找我們,我也跟其他同事說過這個問題。我就說,如果這個個案發(fā)了一些短信或怎么樣的,如果你們看到了,就幫忙回一下,說‘負責的社會工作者已經外出了,回頭再回信息給你’??吹剿行畔⒘耍遗紶柸セ匾幌?,可能時間久了他也習慣了,就是這種頻次吧?!保ㄔL談對象F6,2021)

    另外,社會工作者選擇將工作和生活的聯(lián)系方式區(qū)分,一般只給案主留工作聯(lián)系方式和公共聯(lián)系方式,這也體現(xiàn)出社會工作者對案主選擇性回應的態(tài)度。當前案主通過工作聯(lián)系方式尋找社會工作者時,社會工作者通常先判斷,再回應。

    “如果服務結束之后,他還是很需要我的話,那么我也只會在工作QQ上予以回應。”(訪談對象F6,2021)

    2. 弱邊界策略

    如前文所述,弱邊界策略是指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處理與案主關系時邊界的靈活性和可滲透性較高,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雖然社會工作者可能對這種多重關系處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困惑,但還是在不對社會工作者個人產生較大影響的情況下默認多重關系的延續(xù),不做過多干涉。此時,社會工作者仍然扮演工作角色,仍會進行情感回應。分析訪談數(shù)據(jù)可見,本研究中的社會工作者亦會使用弱邊界策略應對關系困境。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角色扮演和積極回應是社會工作者運用弱邊界策略時的具體處理方式。

    (1) 角色扮演

    受訪社會工作者運用弱邊界策略應對多重關系的處理行為之一是“角色扮演”。角色在互動中產生,當個體面對他人產生互動、承擔起某種角色的時候,按照角色的社會期望和行為規(guī)范行事的過程,也就是角色扮演的過程。有的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如果與前案主互動,依然會進行社會工作者角色扮演,依然保持以案主為中心的原則,對前案主提出的專業(yè)問題給予回應,他們將自己的個人角色暫時放置到后臺。此時雖然社會工作者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服務,但仍然是堅持問題解決導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按道理來說,服務結束了我可以放手了,但是他們還是會問。我覺得我無所謂,他們只要愿意問,我就愿意給他們解答?!保ㄔL談對象F2,2021)

    如果前案主提出的問題社會工作者無法解答,就積極幫助案主鏈接資源。

    “如果他已經不在我的那個服務范圍內,而他又存在那么多困擾的話,那么我會找相關的同事跟進,這樣對他才是負責任的。”(訪談對象F4,2021)

    (2) 積極回應

    社會工作者運用弱邊界策略應對多重關系困境的另一種處理行為是“積極回應”。積極回應和角色扮演有所區(qū)別。對于后者來說,案主在聯(lián)系社會工作者的時候,一般都是與專業(yè)相關或者與服務相關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在專業(yè)層面可以給予幫助,但對于前者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情感表達和宣泄,社會工作者只能充當傾聽者。案主此時只是面對一些瑣事,想找一個認識的人傾訴,而這個人并非一定要是社會工作者,有的社會工作者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出于種種考慮給予正向反饋,但這種積極回應的處理方式存在社會工作者過度情感卷入,或者過度卷入案主生活的風險。

    “比如說,他們向我抱怨,我馬上就會給他們反饋,說‘確實不容易啊’?!?(訪談對象F2,2021)

    (二) 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行為的價值考量

    本研究提出了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邊界處理的“強邊界”和“弱邊界”策略。影響其策略選擇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專業(yè)服務和個人生活的“物理邊界”“時間邊界”差異,而主要源于社會工作者個體的“心理邊界”差異?!靶睦磉吔纭奔礊樯鐣ぷ髡呙鎸蠓针A段的多重關系問題時的個人選擇和心理原則,具體來說包括“專業(yè)價值觀的指引”“個人情感的表達”“工具利益的考量”三個方面。

    1. 專業(yè)價值指引

    在專業(yè)價值觀的指引下,社會工作者后服務階段往往多采取“強邊界策略”。社會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即社會工作者在助人過程中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促進增能、賦權,實現(xiàn)案主自身的恢復和發(fā)展。一方面,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希望案主成功運用在服務當中提高的能力,形成自身經驗,防止案主過度依賴而削弱服務效果。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希望在此過程中案主可以拓寬求助路徑。

    “也是為了避免他(案主)受傷害吧,如果他專門找你一個人,他以后其實不知道找其他人求助?!保ㄔL談對象F8,2021)

    即便在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在處理多重關系的時候也習慣考慮到以案主為中心,依據(jù)案主的不同能力狀況給予不同的關系處理方法。例如,面對獨立自主能力較低的案主,社會工作者可以在服務結束之后給予更多的服務。

    “我們是否要根據(jù)個體的不一樣來處理關系呢?如果真的碰巧他(案主)可能需要稍微長一點時間的話,那么社會工作者是否可以再去做一些善后的工作?!保ㄔL談對象F7,2021)

    當然,“案主中心”并非需要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將案主的需求依然放在首位,依然積極給予回應,而是社會工作者需要站在案主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如果你繼續(xù)這樣去應付事,或者是為了我們不要去傷害別人而繼續(xù)無條件地去回應,其實你的那個身體語言、投入程度根本就騙不了別人。還繼續(xù)下去的話,那不是更加傷害別人嗎?”(訪談對象F7,2021)

    2. 個人情感體現(xiàn)

    社會工作者后服務階段在“個人情感”的影響下多采取“弱邊界策略”。具體而言,社會工作者的個人情感影響因素可分為“道德義務”和“人情考量”。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處理與案主關系的時候,常常受到道德義務的驅使,這種道德義務區(qū)別于專業(yè)義務,即“作為一個有道德的個人,我認為我應該這么做”,而不是“在專業(yè)規(guī)范的要求下,我認為我應該這么做”。訪談對象F3是湖北地區(qū)的新社會工作者,曾服務于精神障礙康復機構,在服務結束之后,面對前案主的請求仍感受到道德義務。

    “可能出于一種同情。產生的同情會讓我覺得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有必要對他的狀況加以幫助,讓他可以變得更好?!保ㄔL談對象F3,2021)

    基于人情考量和基于道德義務考量的區(qū)別在于,后者是社會工作者受到自身道德內驅力的影響,主動愿意與前案主保持關系,而前者是在中國的人情社會影響下,出于人情相關考慮,相對被動地回應和保持關系。訪談對象F2的服務地點在她所熟悉的社區(qū),社區(qū)居民在服務結束后熱情不減,人情關系相對復雜。

    “我覺得在這種關系體系下,我有必要(回應)。或許可以用中國的話語體系說把這個叫人情?!?(訪談對象F2,2021)

    3. 工具利益權衡

    在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情境中,社會工作者的個人利益和案主的利益同時存在且可能產生沖突,社會工作者傾向于多重關系處理滿足自身需求,此時關系處理策略更具有工具性的意義,包括權衡自我時間精力和未來工作的需要。社會工作者在對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進行工具利益的權衡后,可能采取強邊界的關系處理策略,也可能采取弱邊界策略。

    目前無論是在社會工作者發(fā)展比較前沿的廣州還是在相對落后的湖北地區(qū),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量大,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社會工作者選擇多重關系的處理方式會受到自身當下時間精力的影響,不止于此,在工作年限較長、較有經驗的社會工作者眼中,還應該考慮本人日后工作幾年、幾十年的時間精力問題。訪談對象F8作為工作年限近11年的一線社會工作者,更易從個人時間精力角度考慮問題。

    “現(xiàn)在才做一年的社會工作者,你可能就接了個20個案例,做了一二十年,幾百個累積下來,如果所有的都成為你生活中無法結束的那種關系的話,那么你會積壓多少的關系要去處理?”(訪談對象F8,2021)

    有些社會工作者除了擔任社會工作者角色之外,同時還是研究者的角色,而當研究需要收集服務結束之后的后續(xù)案主相關資料的時候,保持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工作者也會相應改變自己的關系處理行為。

    “目的就是讓他們后面更好配合我,因為我一直是迫切需要從他們那里得到某種資料,得到更多知識?!保ㄔL談對象F2,2021)

    除此之外,由于服務地域的不同,以及社會工作者對于以后工作預期的不同,社會工作者會調整自己在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的處理方式。這取決于前服務地點和案主與以后的工作是否有交集,即是否影響以后其他工作項目的開展,或能否成為開展服務的資源等。例如,有些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只是短暫地在外地實習,以后的工作地點不會在實習服務當?shù)兀赃x擇強邊界的處理方式。而有些社會工作者在街道或者社區(qū)開展服務,因為每個服務地點相隔都很近,而且所有前案主很有可能再次成為案主,甚至成為志愿者資源,出于整合社會資源,便于日后工作開展的考慮,傾向于弱邊界的關系處理策略。

    “我可能會再次服務他們,他們社區(qū)也可能購買我們的服務,這樣你招募志愿者就會更快捷,然后才會有群眾基礎?!保ㄔL談對象F9,2021)

    六、 結論與討論

    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因其可能產生的倫理問題而值得研究。本文關注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和案主的多重關系處理,在厘清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角色定位”“情感處理”“服務效果”困境的基礎上,嘗試從“實然”而非“應然”角度,闡析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如何處理多重關系、其行動策略及策略選擇背后的價值考量。本文提出為社會工作者所運用的“強邊界”與“弱邊界”兩種處理策略,以及“專業(yè)價值指引”“個人情感體現(xiàn)”“工具利益權衡”三個方面影響社會工作者行動的價值考量,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界限的同心圓模式在后服務階段的適用性。

    值得說明的是,現(xiàn)實具有復雜性,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對于多重關系的處理沒有嚴格的對錯,而是依據(jù)特定情境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所以對此的態(tài)度應該是開放和彈性的。首先,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就算是傾向于按照“強邊界”策略處理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社會工作者對于邊界的定義也并非固化和絕對的。不可否認,廣東和我國其他地區(qū)社會工作者對于強邊界策略和弱邊界策略的選擇偏好不同。廣東地區(qū)的社會工作發(fā)展較早,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的制度環(huán)境相對更加完善,且由于早期受到香港地區(qū)的督導影響較大,重視社會工作專業(yè)的邊界,強調服務結束就是真正結束。即便如此,他們也會提出例外的情況,例如前案主依然對自己存在依賴,社會工作者也會表示理解,繼續(xù)澄清關系并幫助前案主對抗分離焦慮。其次,“強邊界策略”和“弱邊界策略”在同一社會工作者身上的體現(xiàn)并非始終不變的。雖然每個社會工作者的邊界感強弱傾向在主觀上比較穩(wěn)定,但是社會工作者會根據(jù)案主或者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客觀情況進行策略的靈活調整。不同的案主能力水平、社會支持狀況、依賴性等都各不相同,社會工作者通常會基于對案主的評估以及案主具體需求的澄清,判斷如何處理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較為合適。最后,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選擇強邊界或弱邊界策略的價值考量是復雜多樣的。本研究已指出,社會工作者受到專業(yè)價值指引更可能采用強邊界策略,受到道德義務或人情約束則更可能采用弱邊界策略,而工具利益的考量既可能使社會工作者采用強邊界策略,也可能采用弱邊界策略。除上述三點價值考量以外,可能還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

    在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社會工作者有自身需求,例如保留時間和精力、保持舒適的社交距離、為未來服務儲備資源等;案主也有相應需求,例如傾訴生活、尋求陪伴、獲得支持等。社會工作者和案主均作為互動關系,在不侵害案主利益的前提下,社會工作者和案主的需求都應該被照顧,以實現(xiàn)雙方需求的相對平衡。需求的平衡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避免過度卷入和情感精力耗竭,對于案主而言避免過度依賴和求助無門,更利于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的良性發(fā)展。此外,社會工作強調價值倫理,但可能會對社會工作者產生束縛,使社會工作者在處理關系時思慮過多。研究發(fā)現(xiàn),工作時間更長的社會工作者對于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的困惑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前案主眾多,對于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感知的敏感度降低;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已經在多年的工作中掌握了處理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的經驗,能靈活把握不同角色的邊界。值得說明的是,“擺脫不必要的倫理束縛”并非社會工作者不負責任,而是強調社會工作者在服務中相信案主是有能力的,案主的能力可以被挖掘和發(fā)展。在后服務階段做好離別工作之后,社會工作者可以避免心理上的束縛。

    當然,盡管社會工作者后服務階段處理多重關系的策略、價值考量似乎為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的多重關系處理行為提供了合理化解釋,但社會工作者在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存續(xù)中究竟該承載怎樣的責任值得進一步反思。本研究認為,社會工作者需要對社會工作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中的“依賴關系”更多關注,考慮如何在服務中更多思考“賦能”“自助”以及從離別工作的開展方面深入反思。亦言之,當多重關系出現(xiàn)并對社會工作者產生困擾時,社會工作者需要首先反思多重關系的依然存續(xù)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目標尚未實現(xiàn),是否反映了社會工作者提供的服務還沒有真正幫助案主實現(xiàn)賦能和自助,抑或與案主的離別工作處理尚未盡如人意。社會工作者應對后服務階段多重關系處理和自我行動策略選擇進行不斷反思,以提升自身專業(yè)服務水平,實現(xiàn)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和方法本土化發(fā)展。

    (責任編輯:徐澍)

    城步| 新邵县| 定陶县| 郎溪县| 康保县| 南丰县| 河南省| 平乡县| 遂宁市| 化德县| 瑞丽市| 涿鹿县| 罗平县| 榆社县| 宝鸡市| 梁河县| 海伦市| 当阳市| 潢川县| 芜湖县| 区。| 乐平市| 惠安县| 安化县| 湟中县| 临洮县| 乌苏市| 九江市| 盱眙县| 会宁县| 鞍山市| 于都县| 盖州市| 宾阳县| 云龙县| 嘉荫县| 闵行区| 广安市| 肃宁县| 莱州市|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