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惠來縣靖海鎮(zhèn)有一個獨特的民間信仰文化現(xiàn)象——水仙宮里合祀同拜水仙爺大禹、港神伯公與番公耶穌。
靖海,別稱“象城”,位于惠來縣境東南,面向南海,有“未有惠來縣,先有靖海城”之說,是潮汕著名漁港。水仙宮位于靖海城東門外約500米處,這里是靖海古港所在。港口邊建造了四座規(guī)模大小不一的廟宇,一字排開,依山面港,坐北朝南偏西。中間最大的是天后宮,相鄰西面的是輔恩廟,東面相鄰,依次是水仙宮、慈悲古廟。
靖海水仙宮是一座單間二進式的廟宇。宮內大殿設三龕,龕前設有香案供桌,案上擺有三個香爐,案東側邊上置一尊武將造型的神像,不知何方神圣。三龕正中主祀神明是負責治理水利的禹帝圣王,本地村民俗稱水仙老爺(潮人尊稱男性神明為老爺,尊稱女神為阿嫲、阿娘、阿媽、阿婆等);水仙老爺相鄰東側為持劍造型的港神伯公,是主管廟前靖海港的水神;水仙老爺西側相鄰就是村民口中的“番公”老爺,也即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人耶穌。
“番”是粵東潮人對外國人的一種習慣稱呼。潮人歷來對海外、疆域之外的國家稱為“番畔”;對“番畔”之民稱為“番人”;本地人往“番畔”謀生創(chuàng)業(yè)稱為“過番”;在“番畔”定居后返回家鄉(xiāng)者稱為“番客”“番仔”等?!肮眲t是潮人對長者、崇拜者或神明的尊稱。
惠來靖海水仙宮水仙爺大禹、港神伯公與番公耶穌合祀同拜,這是一個獨特的民間信仰文化現(xiàn)象,是潮人多神信仰的產物,是潮人務實功利文化心理使然。
潮汕地處南方,江河眾多,雨水充沛,水災頻發(fā);大海滔滔,海難頻仍。民間需要水神海神,保佑農業(yè)、漁業(yè)、鹽業(yè)、林業(yè)生產,保佑水利、水運、航海順利,保佑農民、漁民、鹽民安全。于是,有了媽祖、孫雨仙、南海圣王、水仙爺等水神海神信仰,有了天后宮(或媽祖廟)、水仙宮(或水仙廟)、雨仙宮、伯公廟等神宮、神廟的建造。
水仙宮供祀的是赫赫大名的水仙爺大禹。大禹治理滔天洪水,鑄九鼎,成為與堯、舜齊名的帝王。民間將大禹作為水神來崇拜,建造了水仙爺宮或水仙廟。
伯公就是幫助大禹治水有功的伯益,潮人習慣稱之為伯爺公、伯益公。
按潮汕人的說法,伯益公主持開山辟路,制服老虎,故有“伯公無點頭,老虎不敢食人”的說法,又把他稱為“感天大帝”。因伯公是老虎的“克星”,能除虎害,確保人畜平安,故而潮汕各地建造不少伯公廟,如伯爺公廟、威靈古廟等,廟內主奉伯益神像,其造型是白須、持劍、騎虎的雄姿。潮人的伯公信仰還由華僑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在眾多的水仙廟中,最為獨特的就是惠來靖海水仙宮。靖海水仙宮的獨特之處,在于該宮中祀拜的不只是水仙爺大禹、伯益公,而且有番公——基督教創(chuàng)始人耶穌。
靖海水仙宮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廿二日夜,惠來遭受強臺風,海潮暴漲,田園受浸,神泉、靖海等港灣漁船損壞嚴重,漁民苦不堪言。兩年后(1752年),惠來發(fā)生春荒;是年九月十二日酉時,惠來又發(fā)生地震(惠來文化館編:《惠來大事記》,1985年)。深受苦難的靖海民眾,祈求神明保佑之心十分急迫。他們感到本地老爺不夠靈顯,威力不夠大,需要多方神共顯神通,一起抗災救難。
基督教大約在清初傳入潮汕地區(qū)。基督教徒在靖海等地建禮拜堂,并將耶穌視為航海保護神。靖海人就將被視作海上保護神的番公耶穌請進本土神廟。因為是海神,功能、職責同于水仙爺、伯益公,乃有資格與大禹、伯益公同廟受拜。
水仙宮大禹、伯益公與“番公”耶穌合祀同拜,體現(xiàn)出潮人文化的融合性。
文化融合首先是包容。水仙爺大禹是全國性共神,港神伯公是靖海本土化神明,番公耶穌是外國進口神。三神和諧相處,共同保佑一方平安。祭拜時間一般在農歷十月初十,祭拜供品隨意,無硬性規(guī)定。靖海人對各方神明非常大方,熱情包容。
把大禹、伯益與番公耶穌合祀同拜,表現(xiàn)了潮人對外來神采取的積極、開放態(tài)度。當然,這種融合性是神為人用。
融合必然改造。靖海水仙宮里的耶穌番公老爺是站立的造型,其濃眉大眼,絡腮胡須,一頭深褐色鬈發(fā),脖子上戴有鏈子,身上內穿白衣,外著藍色長袍,斜披著朱紅色的外氅,腳穿綠底黑色皮鞋,左手持一本書面寫有“合境平安”的《圣經》,右手舉起高至頭上。外來基督教《圣經》與本土民間“合境平安”結合,這是潮人文化融合的極好體現(xiàn),是基督教本土化的典型事例。
靖海水仙宮的耶穌神像來自番舶。不過番公的造像,特別是比例,是本土的潮式神像手法,與常規(guī)的西方教會神像很不一樣,番公耶穌被本土化則是不爭的事實。
由于番公是管海上船只運營的經商之神,配合本土管海的海神媽祖、管水的水仙大禹、管港口的港神伯公,正好形成了一個出海謀生而在信仰上可以加持的完整功能系統(tǒng)。而且,昔時靖海港的海上商貿已具一定的規(guī)模,本土人士去往番畔從事商貿而入鄉(xiāng)隨俗,拜了番人的神,后靈驗而帶回,也就不足為奇了。
—————————————————
作者單位: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