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演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它從大眾文化中汲取靈感,與大眾文化關系緊密。反過來,大眾文化也會受到表演藝術的影響,并且由于大眾文化傳播的廣泛性又會進一步促使表演藝術的發(fā)展。本文主要以戲劇表演和影視表演為例,其感染力、發(fā)展過程和現(xiàn)狀為切入點,探討表演藝術與大眾文化間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戲劇表演;影視表演;表演藝術;大眾文化
人類的社會生活總體可以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大部分。藝術的產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是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既反映客觀社會生活,又展現(xiàn)藝術家的主觀思想,是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相互作用的結果。
表演藝術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文藝形態(tài),是各個藝術有機綜合的結果,在它產生之前,已經出現(xiàn)了舞蹈、繪畫、音樂等。大部分大眾藝術與表演藝術之間都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如戲劇、舞蹈、音樂等,它們會運用表演藝術的形式傳遞給觀眾。戲劇表演和影視表演從屬表演藝術,與大眾文化息息相關。
由于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還需要精神文化的熏陶,而大眾文化正是老百姓文化消費模式的一種體現(xiàn),既有娛樂化、商業(yè)化操作的因素,又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要求的自發(fā)性,與當代經濟有關,使普通大眾獲得感性愉悅,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態(tài),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所以,藝術與大眾文化正是在不知不覺中相互適應著這些變化。
一、表演藝術的感染力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表演藝術是一門研究“人”的藝術,起源與“摹仿”有關,在表演藝術中,表演者通過外部形體動作、語言等塑造人物形象、傳達內心情感。表演藝術通過直觀、易于接受的展現(xiàn)形式傳遞作品內核,臺詞、情感、動作三者的結合使得整個表演流暢自然且富有感染力。觀眾在沉浸式觀看表演時,情緒和思想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得現(xiàn)實生活中未必有高興原因的觀眾高興了起來,未必有悲哀原因的觀眾悲哀了起來,這便是表演藝術的魅力。
藝術是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摹仿,但并不僅僅停留在摹仿表面現(xiàn)象。表演藝術作為一個諸多單項藝術有機綜合的結果,于大眾而言具有感染力強、代入性、親近感等優(yōu)勢。觀眾是活生生的人的機體,沒有什么比演員本身活生生的人的情感更具有感染力的了。也就是說,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感情的真實,會擴大自身的其它感官,進一步相信舞臺上的真實,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流露出來。所以,如果表演者本身具有吸引人的特質,并且將這種魅力賦予作品中,那么表演者本人的一經出場或影視作品的放映,都會促使作品本身的情感沖擊力達到最大化,“明星效應”便是如此。通過大眾媒體,觀眾更容易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明星,當這個明星出演一部與本人適配度較高的作品時,則會更加吸引觀眾,并且觀眾在主觀意愿上會更愿意去深入理解作品,在這種情況下,作品的內涵會更充分地被展現(xiàn),其效果遠超于其它媒介。人們在觀看表演時,表演的代入式和引領式會產生一種強化的作用,加之表演者的出場會增加感染力,這二者無疑使表演藝術對大眾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戲劇影視表演體系大都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發(fā)展而來,體驗派主張演員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設身處地、毫無懷疑地生活在這其中,通過演員的表演將觀眾帶入情節(jié),引導觀眾對情節(jié)與角色人物產生情感,這種方式使得表演藝術的感染力達到最大化,而感染力是一個藝術的靈魂,藝術魅力之所在正是可以在不同時代感染欣賞者,這是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表演藝術是“活人演活人給活人看”的藝術,演員可以在角色性格和規(guī)定情境中激發(fā)有機天性從而進行下意識的創(chuàng)作,依附天性的規(guī)律,體現(xiàn)出的才是真實、自然、打動人的。因為其獨特優(yōu)勢,創(chuàng)作者可以在創(chuàng)作初期加入主觀思想、想通過作品表達給人們的意愿、反映時代現(xiàn)狀及問題等,通過表演藝術特殊的感染力,其核心傳達思想更易被觀眾接受。以近幾年影視表演當中的作品題材為例,不論是反貪、反腐、禁毒還是防電信詐騙等,一方面反映了百姓們日益提高的自我保護精神,另一方面又運用表演來深化這些思想內容,反映社會問題,引導人們的情感價值走向。
二、表演藝術中戲劇表演和影視表演的發(fā)展過程與大眾文化
人類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總會碰到極端相似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總得為滿足這些需要而采取同一的生產方式,這就是人類早期出現(xiàn)相似的文藝現(xiàn)象的最終根源。
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如果說,每一種單項藝術的自然產生都反映了人們在某一方面的共同需要,那么,戲劇的產生,則是反映了人們在審美領域一種共同的綜合性的需要。
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引言第1至第2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由于受文化、習俗等影響,表演藝術在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呈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表演藝術始終沒有脫離大眾文化存在,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當下的環(huán)境、人們的訴求脫不開關系,取材于大眾,通過藝術的手段再呈現(xiàn)歸還給大眾。
在古希臘時期,觀看戲劇演出對雅典人來說是參與酒神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時的戲劇體現(xiàn)出人們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希望得到庇佑;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戲劇顛覆了傳統(tǒng)的“三一律”束縛,寫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問題,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在這個時期我國的明代戲曲也衍化出了傳奇戲曲和雜劇,湯顯祖的《牡丹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等展現(xiàn)了當時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矛盾,而后成為經典流傳至今;到了20世紀30年代左右,西方戲劇進入中國,幾經發(fā)展成為了話劇,劇作家們運用話劇為載體展現(xiàn)對封建社會的控訴,出現(xiàn)了《雷雨》《日出》等經典劇目;再到后來改革開放,“雙百”方針的提出對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以及現(xiàn)在新時代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創(chuàng)”方針,響應人民的號召,在表演藝術中極大程度融合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以影視表演為例,當代中國影視藝術自誕生前起,始終面臨的是最廣大的受眾群,貼近大眾生活,重視大眾審美感受。而在當前社會現(xiàn)狀下,影視表演藝術更同時兼具了精神與商品兩種屬性,其生產、消費與大眾文化聯(lián)系緊密。優(yōu)秀的作品吸引大眾進行消費,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滿足,與此同時,大眾的價值取向、大眾文化的走向又反向約束創(chuàng)作者們的創(chuàng)作方向,從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不論是戲劇表演還是影視表演,與大眾文化的結合都會使其產生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作為演員要充分洞察其變化,調和其間,積極創(chuàng)作、認真繼承、仔細研究、改革創(chuàng)新,將藝術文化的氛圍更新并普及的更廣,比如近幾年的走進中小學生課堂,電影電視片段稱為語文教學素材等,當表演藝術與大眾文化融合的氛圍不斷向上向好發(fā)展時,表演藝術自身也會展現(xiàn)出新的活力。
縱觀表演藝術發(fā)展史,每一階段都與當時社會現(xiàn)狀、人們的訴求離不開關系。不論是教化作用,反映社會現(xiàn)實,還是現(xiàn)在的以娛樂功能為主,都與該階段的大眾文化息息相關。表演藝術從大眾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大眾文化也會因為表演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表演藝術與大眾文化中其它元素的融合
表演藝術本就是各個藝術有機綜合的結果,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優(yōu)化表演內容和質量的同時,也要注重與外來元素的融合。按照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趨勢,滿足大眾的需求,表演藝術的發(fā)展必須與科技、大眾媒體、商業(yè)等有機結合,拓展表演藝術的呈現(xiàn)空間,達到多元化融合,才能在全球化時代的大眾文化中屹立不倒。
(一)科技帶來的新體驗
當下,在人們不斷追求高質量劇作和精湛演技的同時,對于科技手段帶來的震撼的視覺效果也極其青睞。2021年河南衛(wèi)視春晚舞蹈節(jié)目《唐宮夜宴》火爆出圈,虛擬場景和舞臺融為一體,借助“5G+AR”技術剪輯后營造出“人在畫中行”的觀感。不止因為其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也被科技力量所驚艷。美國好萊塢電影的科幻效果一直都是震撼感十足,《2001:太空漫游》《阿凡達》《復仇者聯(lián)盟》系列等運用炫酷的科技手段、視覺特效構造一個大膽新奇的世界,4D、AI等技術的運用,讓畫面從以往的平面變成立體,制作出的特效比真的還真實,這些與科技融合的表演藝術得到了全世界觀眾的支持。
(二)新媒體與表演藝術結合
近幾年,新媒體的興起與運用使得大眾文化傳播迅速而廣泛。新媒體是大眾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能夠高效地傳播表演藝術,并且拓寬受眾群體。各類型的移動軟件、平臺層出不窮,足不出戶就可以觀看到各類想看的表演藝術。在信息爆炸時代下,表演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成為公眾日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不需要昂貴的專業(yè)設備、也不需要龐大的制作團隊、更不需要精湛的技藝,普通人也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間、講述心中的故事,為表演藝術增添了新的活力。在這其中,新媒體時代的數據分析能力為表演藝術的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可能,傳統(tǒng)的制作依賴市場調查和觀眾反饋來提供喜好和需求,耗費時間且不夠精準,但是大數據就很好地為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比如觀看歷史、評論、彈幕等等,可以很好地了解受眾的喜好,更有利于預測市場,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的方向和機會,為表演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
但正是由于新媒體平臺的的廣泛與低門檻,也使得表演藝術的神秘感減弱?,F(xiàn)代表演藝術中引進了許多新型科技手段的加持:綠幕、視覺特效等,為表演內容和題材拓充了范圍;人工智能、網絡的普及為表演藝術的傳播帶來了便利性與普及性。保羅·瓦萊利說“偉大的革新將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最終或許還會導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p>
【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吉林: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2001.
新興媒介藝術,正是現(xiàn)代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體現(xiàn)。由于新媒體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幾乎人人都可以成為表演者、導演者,簡單便攜的裝置,使得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的門檻降低。例如,智能手機和各類創(chuàng)作軟件的普及提供了方便,但也出現(xiàn)了“去專業(yè)化”的趨勢,隨手一拍上傳到網上就是30秒的短視頻,如果會使用剪輯軟件,加上精心剪輯制作就會出現(xiàn)一個三分鐘的微短劇,背景摳圖、后期和聲等等功比擬專業(yè)影視制作公司,類似買家秀與賣家秀的區(qū)別,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神秘感被一揭而空,表演藝術本該有的崇高和藝術感被快餐文化和一次性藝術侵襲大半,表演成品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在此背景之下,給表演藝術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
(三)表演藝術與商業(yè)融合趨勢
商業(yè)因素的介入對表演藝術本身有利有弊,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經濟環(huán)境下,商業(yè)與表演藝術的聯(lián)合是必然趨勢,本質無好壞之分,取決于背后的人如何行動。
藝術與商業(yè)的合作,一方面是能夠更好地為雙方帶來更好的價值創(chuàng)造。明嘉靖至萬歷時期,商人對于戲曲表演蓬勃發(fā)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經商人嚴格挑選和系統(tǒng)培訓出來的優(yōu)伶歌伎能夠達到當時的較高水平,并且經過培訓的這些從藝者能帶領提升該時期同行業(yè)人員的專業(yè)技能,為了更好地服務商人的需求,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欣賞水平較高的作品。與此同時,這些質量較高的作品吸引來更多觀賞者,也給予了商人更高的價值創(chuàng)造。再比如現(xiàn)代商業(yè)化和影視結合的典型代表——好萊塢,每年產出大量的商業(yè)片,但也會出現(xiàn)一些很好的藝術作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
但是,當資本大量涌入影視表演行業(yè)時,體量增大,質量就會變得良莠不齊。談到現(xiàn)如今的大眾文化,必須要考慮市場的因素,大眾文化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必然要從中獲取利益,近些年,過度的商業(yè)化導致低質量劇層出不窮,眾多商業(yè)片的口碑一路下跌,資本行業(yè)涌入導致產生小鮮肉、流量等眾多因素對表演行業(yè)沖擊力度較大,并且由于大眾審美、精神層面的提升,甚至讓觀眾一度對影視行業(yè)失望。
基于以上,商業(yè)和藝術的融合是大趨勢,二者矛盾并不是不可調和,當表演藝術與商業(yè)融合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這個新興產物的水平也在提高。以電影行業(yè)為例,講述經濟方面的影片《威尼斯商人》《華爾街》,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背后令人深思的痛點,主旋律電影《湄公河行動》揭露社會邊角落的真相等等,商業(yè)不再是主導,敘事核心已經被意識形態(tài)、審美趣味等提升,而就目前來看,表演藝術和商業(yè)已經不能完全被剝離開來。
四、總結
表演藝術具有提升大眾認知、傳遞思想、娛樂等多種功能,不僅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對大眾文化也會產生作用。表演藝術對于大眾來說,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媒介,許多藝術的形式都有表演的參與,它可以更加直觀、豐盈地展現(xiàn)作品的內核。在藝術與生活的各種相互作用中,表演似乎是最重要的方面。
【美】約翰·G·考韋爾蒂.徐建生譯.表演與大眾文化[J].世界電影,1988.作為表演藝術重要元素之一的表演者,
必須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致的感受力。在現(xiàn)代社會的大環(huán)境之下,藝術與工業(yè)、商業(yè)、傳媒等結合越來越緊密,藝術與經濟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順應當下時代主旋律的前提,表演藝術需要充分結合大眾
文化,了解大眾的喜好,并且讓表演藝術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的活力,加強藝術文化的氛圍,提升文化自信,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讓表演藝術與大眾文化緊密結合,相互促進。
(作者簡介:周楊洋,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2]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引言第1至第2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3]【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吉林: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2001.
[4]【美】約翰·G·考韋爾蒂,徐建生譯.表演與大眾文化[J].世界電影,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