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大相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千古傳唱,成為頌揚母愛的經(jīng)典,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每一次吟誦這首詩,我都會從中看到一位母親正坐在樹蔭下,一針一線地納鞋底,張羅著給兒子做雙合腳的鞋子。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浮現(xiàn)出母親在煤油燈下納鞋底、做布鞋的場景,視線模糊,將我的思緒捎回那久遠(yuǎn)的歲月。
我出生時,農(nóng)村孩子身上穿的衣物,全部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尤其是腳上穿的布鞋,更是帶著母愛的溫度前行??此破掌胀ㄍǖ囊浑p布鞋,卻需經(jīng)歷多道工序,先拿糨糊一層墊一層地將破布拼糊起來,叫“糊骨子”(大概是鞋底骨架的意思吧),糊好的骨子晾干后,用硬紙板尺碼放樣,將骨子裁剪成鞋底狀,沿好邊,先在兩側(cè)邊沿和中間各碼一路針線,起穩(wěn)固作用。制作一雙布鞋的所有工序中,當(dāng)數(shù)納鞋底的工作量最大。母親有一只竹編的工具匾,我們都叫它“百寶箱”,匾里最顯眼的就是一套納鞋底的工具,一根針、一團(tuán)白線、一把錐子、一枚頂針,還有一把拔子和一把用來剪線頭的剪刀。
母親將一根長長的白線穿進(jìn)針眼兒后,便開始飛針走線地納鞋底。有的鞋底板結(jié)硬實,每逢出現(xiàn)針尖從鞋底露出半截拔不出的情況時,母親先是用套在右手中指上的頂針頂住“針屁股”使勁兒地往上推頂,再拿拔針夾夾住針往上拽,費了一番周折才將線拉出來。有時,她還拿錐子先在鞋底上鉆個引眼兒,穿針拉線便省力多了。線拉出后,再用力拽拽,松軟的布立馬變得結(jié)實起來。手巧的人還能納出花卉、蝴蝶之類的圖案,以及平安吉祥的字符。有人小憩時,故意將腳高高地翹起,只為顯擺一下腳底的圖案,如贏得一兩聲夸贊,嘴里小聲嘀咕“就兩朵小花而已”,自鳴得意卻在心頭。
那時候,最流行的是“松緊口”布鞋,帶紋理的黑色絨布作鞋幫,鞋口兩側(cè)各一個岔口,由黑色或棕色的松緊布拼接(一種包裹皮筋的布),既是美觀的式樣,又便于穿脫。鞋底是布納就,耐磨性較差。那年秋季的一天,我穿著新布鞋步行去縣城買書,回來途中遭遇大雨,我跑到路邊一個廢棄的看瓜棚里躲過雨之后,繼續(xù)趕路。通往縣城的主干道是條石子路,走著走著,腳底傳來隱隱的疼痛,感覺得出這痛是石子硌的,但我并沒有多想,而是加快了腳步繼續(xù)趕路。到家脫下鞋子,發(fā)現(xiàn)腳底磨出了一串水泡,有的還破潰流血。再看鞋底,破了幾個洞,已破爛不堪。二姐見了后,說:“下過雨石子都鉆出來了,也不知道拎著鞋子赤腳走,看你以后穿什么!”我大哭起來。
母親走過來,拎起我的鞋子看了看,說:“不要哭,家里還有一雙現(xiàn)成的鞋底?!?/p>
母親將鞋幫拆下來清洗曬干后,拿出掛在墻壁上的那雙準(zhǔn)備給我做棉鞋的鞋底,在煤油燈下熬了個通宵,趕制出一雙新布鞋,免除了我第二天要赤腳上學(xué)之苦。
生活的艱辛使母親像老黃牛般勤于勞作,從無怨言。同樣,我們幾個子女的身上穿的衣,腳上穿的鞋都是經(jīng)她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記憶中,我沒有穿過帶圖案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都是布料的原始色。
我一直以為母親做不出精致的、帶圖案的布鞋來。直到我兒子周歲那天,她變戲法似的拿出一雙白布底、紅鞋幫的布鞋來,確切地說,是一雙虎頭鞋。她親手給孫子穿上,說:“穿上奶奶做的這雙鞋,像小老虎一樣敦實、有勁兒?!焙髞淼弥@雙鞋花費了母親很大的心血,鞋底布的選料,納鞋底的針腳走向,鞋面紅、黑、黃之類絲線色彩的搭配,無不是精心雕琢。而這一切,她都是私下悄悄地進(jìn)行,給了全家人一個驚喜。
那一刻我才發(fā)現(xiàn),母親的女紅原來是如此精湛,簡直可以用“巧奪天工”這四個字來形容。因為這雙純手工的虎頭鞋,一點兒也不比市場上銷售的作為工藝品的虎頭鞋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