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陽
上課鈴聲響起,張老師大步走進教室,邊操作投影儀邊說:“學習完第八單元,我們來結合具體的問題,回顧一下‘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p>
借助作者的經歷理解課文
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節(jié)選自《少年閏土》)
問題:怎樣理解“四角的天空”?
方可麗:從課文中我們知道,閏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閏土的世界是充滿童年樂趣的。查閱資料后得知,《少年閏土》節(jié)選自《故鄉(xiāng)》,而《故鄉(xiāng)》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小說以“我”的回鄉(xiāng)之旅為主要內容,通過描繪故鄉(xiāng)環(huán)境、閏土與楊二嫂的變化,展現作者對封建社會的批判。
廖俊杰:當閏土在雪地里抓各種各樣的鳥雀玩時,當閏土在海邊沙地看瓜刺猹時,當閏土在海灘看跳魚兒、拾貝殼時,“我”和朋友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天空。借助資料,我們知道這句話其實是說“我”和朋友生活天地的有限,表達了“我”對所處環(huán)境的不滿,流露出“我”對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張老師:借助作者的生活經歷來理解文章內容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借助評價理解課文
大屏幕一閃,第二道題登場了: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節(jié)選自《好的故事》)
問題:請大家談談對這段話的理解。
苗麗娜:《好的故事》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馮雪峰先生在《論<野草>》中這樣說:“‘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這一幅美麗的生活圖畫也絕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實的,它像記憶中的江南農村的美麗景色那樣實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樣分明……”結合課文《好的故事》,我覺得作者希望有這樣美麗的生活,而現實是他所在的時代并沒有這樣美好的生活景象。因此,作者的夢境正是在展現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陳克晨:幻境的美好還不等作者看清楚,就被無情的現實打碎。于是作者發(fā)出了“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的呼喚,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要和黑暗社會抗爭到底的堅定決心。
高銘鑠:李何林先生在《魯迅<野草>注解》中說:“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現實是‘昏沉的夜,沒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夢中看見;醒來卻‘只見昏暗的燈光,‘何嘗有一絲碎影。”這“昏沉的夜”,應該是代表著當時的現實環(huán)境,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則是作者希望的美好生活的代表。
楊瑜:作者之所以想追回、完成、留下這好的故事,實際上是希望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成為現實,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這樣美好的生活,所以作者寫下了這一篇《好的故事》。
張老師:運用他人對作品的評價來理解文章內容,這個方法值得大家借鑒。
借助寫作背景理解課文
大屏幕再次變換: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節(jié)選自《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問題: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蔡一卓:當時的社會很黑暗,沒有一點光亮,魯迅先生為了喚起民眾覺悟,揭露反動勢力的丑惡嘴臉,寫出了一篇篇猶如匕首般的雜文,引起了反動勢力的極度恐慌。他們千方百計地查禁魯迅先生的作品,不允許發(fā)表,而且對他本人進行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看不到一點兒光明,老百姓連一點兒民主和自由都沒有。“碰壁”是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從這看似玩笑的話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
張老師:一卓同學運用了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文章內容,這個方法很巧妙。
翁妙然:老師,運用這個方法,我可以理解《有的人》中的句子——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底下的火燒。
張老師:說說看!
翁妙然:可以借助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集名稱——《野草》來理解。他在詩集《題辭》中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將他同發(fā)動戰(zhàn)爭的軍閥及其形形色色的走狗們斗爭的決心表達得清清楚楚。
張老師:說得好!我們還可以“借助原著來理解文章內容”?!队械娜恕肥窃娙岁翱思覟榧o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以高度精練的詩句,對比總結了兩種人、兩種人生選擇和兩種人生歸宿,謳歌了魯迅先生甘為孺子牛的一生,抒發(fā)了對為人民而活的人們由衷的贊美之情。文中多處暗引魯迅的詩文,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源于魯迅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則源于魯迅《野草·題辭》中的句子?;敏斞冈娢囊灾幐梏斞妇?,形象鮮明,能夠更透徹更貼切地表達詩作的主題。
“借助資料,理解文意”的方法
1.借助作者的生活經歷。
2.運用他人對作品的評價。
3.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
4.借助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