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何提高初中語文小說的教學效果也成為教師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支架式教學法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關注學生現有發(fā)展水平,主張通過搭建學習支架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從而逐漸縮小學生目前的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研究發(fā)現,支架式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大有裨益,也充分體現了其教學價值。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初中語文 小說教學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促進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對小說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仍然存在著功利化、模式化等固有弊端。在此背景下,教師們嘗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法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建構教學支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走進小說文本,在對話互動中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實現提高學生的小說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從而增強小說教學效果。
一、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小說鑒賞水平,并且對不同的學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針對初中生所對應的第四學段(7—9年級),新課標更是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方面細化了實施要求。解讀新課標,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應達到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了解與小說相關的文體常識
新課標中提到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1]。在小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小說相關的文體常識,能夠區(qū)分小說和其他的文體。
(二)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
要切實踐行“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新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2]。相較于詩歌、散文等其他文體,小說的篇幅往往較長而且情節(jié)性強,所以本學段的學生在疏通小說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建構教學支架,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新課標中提到要“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以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3]。通過學習小說,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積累字詞,整理小說中出現的語言材料,感受名家名作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文學素養(yǎng)、提升寫作水平。
二、支架式教學法的提出和引入
支架式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形成的一種較為系統(tǒng)和成熟的教學方法。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是支架式教學法的理論核心。它提出要想使教學成為可能,必須要使學生具備發(fā)展的若干前提。20世紀末,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率先提出“建構主義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概念,他提出所謂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動灌輸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和主動建構者,而且也提出了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4]教師應在學生現在的發(fā)展水平和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之間建立聯系,即“支架”,使學生能夠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與此同時,支架的設立一定要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使學生能夠利用原有知識來帶動新知識的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三、初中語文小說支架式教學的設計原則
(一)非功利性和有效性原則
小說教學應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小說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為根本,絕不能脫離小說的文本價值來進行僵硬化的教學。生搬硬套所謂的答題模板并不利于學生真正深入地理解小說的文本價值。小說教學不是單一為了讀小說而讀小說,為了教小說而教小說,為了考試而讀小說,而是為了通過閱讀小說豐富自己和學生的人生體驗。[5]小說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影響學生的認知,還要訓練學生的感情體驗,小說教學要能夠引領學生進入小說的文本、進入小說世界,進入小說中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去體驗人物的情緒和感受。因此,小說的教學應遵循非功利性的原則。
有效性小說教學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小說往往篇幅較長,因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深入地剖析文本便成為了小說教學的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逐漸培養(yǎng)“主問題”意識。教師要懂得抓重點,要能夠在文本中找到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而不是將小說中的問題零散地拼湊在一起。所謂的“主問題”不同于日常課堂中師生之間短暫的對話式、問答式的提問,而是指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小說的重要問題、中心問題或關鍵問題,是閱讀教學中能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者學生整體參與的角度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chuàng)編、欣賞過程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6]例如在《孔乙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關鍵詞“酒”來設置“主問題”,幫助學生對小說進行整體性的感知閱讀。
(二)趣味性和啟發(fā)性原則
小說教學過程程序化的問題逐漸降低了學生學習小說的興趣。如今,小說教學需要具備趣味性的特點。但是小說教學的課堂只有趣味是遠遠不夠的,有趣僅僅是吸引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方法,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能夠在充滿趣味的教學過程中挖掘小說的內在價值。在實際的小說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做到針對不同的文本靈活地設置拓展性問題,教師應該針對不同主題的小說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能夠在不同主題小說的學習中啟發(fā)學生對社會生活及人生的深刻感悟。
(三)靈活性和可行性原則
靈活性原則指的是教師要根據小說的不同類型靈活地選用教學方式。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小說的選文類型非常豐富,古今中外題材應有盡有。其中有選自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一節(jié)。也有國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如俄國契訶夫的《變色龍》。除此之外,教材中還選入了許多現當代的文學作品,如《孔乙己》《孤獨之旅》《社戲》《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抒情性的小說,還有《狼》《河中石獸》等文言小說。因此,在小說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認真把握小說所歸屬的類型,靈活地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將小說教學與散文、文言文教學區(qū)別開來。
可行性原則指的是小說教學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要考慮到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和順應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形式方面,教師應該逐漸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轉變師生角色定位。在小說教學中合理地搭建教學支架,有利于學生充分吸收知識,激發(fā)學生對小說的學習興趣。支架可以分為背景支架、情境支架、問題支架等多種類型,然而每個支架的設立也都要遵循可行性原則。
四、初中語文小說支架式教學的實施方法
(一)密切聯系學情,探討文本價值
1. 借助助學系統(tǒng),捕捉教學重點
準確地把握小說的教學重點、剖析小說的內在本質一直以來都是構建高效小說課堂的關鍵。教學重點是文本的關鍵點和學生疑難點的結合。為了提高小說教學的效率、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小說的文本內容,部編版教材巧妙地設置了助學系統(tǒng)。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各單元基本都運用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來建構文章框架。課文中的課前預習與課后思考相關聯、綜合實踐與社會緊密結合。[7]課堂所學的知識點就分別勾連各個單元的導讀或者課后練習題。由此可見,教師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助推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材的第四單元是小說單元,單元導讀中明確提到了本單元涉及的話題——“少年成長”,同時通過單元導讀也明確了此單元的學習目的與學習任務。以《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為例,課后習題緊緊圍繞著知識點設置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閱讀小說文本并分析問題。
2. 進行拓展教學,挖掘文本深度
首先,教師進行拓展式教學可以利用補充小說寫作背景的方法。這里所說的小說寫作背景主要是指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背景。時代背景主要為小說故事中提到的背景以及小說創(chuàng)作時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等。人物背景則為視小說的具體內容來確定的小說作者背景和小說主人公背景。補充小說背景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將小說放到特定的時空背景中,使學生身臨其境,更能深刻體會小說作者或者小說主人公的感受,進而感悟小說的思想主題。比如在《孔乙己》這篇小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選擇對小說的作者魯迅進行拓展。通過對已經學習過的魯迅的其他作品進行補充,或聯想魯迅作品的寫作風格。同時,教師也可以對小說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處的時代進行拓展,體會孔乙己所生活的等級制度森嚴的、民眾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的封建社會,感受孔乙己的悲劇人生。
其次,教師可通過補充文學相關知識來構建高效課堂。如曹文軒的《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草房子》,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補充《草房子》的相關知識。學生通過結合教師對《草房子》的講解,課后自主閱讀,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小說主人公杜小康后來的經歷,從而使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而在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則可以采用續(xù)寫的方式,在續(xù)寫中加深學生對人物的全方位多角度理解。
(二)巧設教學支架,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1. 構建情境支架,豐富閱讀體驗
西方學術界關于“維果茨基復興熱”的研究對“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探討形成了從“腳手架”到“拓展學習”,且有許多代表性的界定。鐘啟泉教授將其歸納為兩種向度。一種是將其作為旨在提供教學援助的社會狀況與情境創(chuàng)造的一個原理,另一種是將其視為評價智慧發(fā)展動力的一個原理。[8]由此可見,在小說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情境支架獲得解決問題的新技能和策略。情境支架中的情境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直觀情境、記憶情境、表演情境等。
直觀情境恰恰遵循了教學原則中的直觀性原則。相較于抽象化地講解知識,直觀情境直接向學生展示實物、圖畫或者播放視頻更有利于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清晰的表象認識,豐富學生的感性直觀。例如在講授魯迅的《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教師可以在導入部分展示茴香豆這一實物或圖片,將茴香豆與孔乙己建立聯系,加強學生與文本的連接。記憶情境則是將小說部分情節(jié)與學生日常生活經歷中的記憶情境建立起聯系,讓學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fā),與小說內容產生共鳴。表演情境是指讓學生用直觀的動作、生動的語言演繹再現小說內容的一種方式。表演情境在豐富教學模式的同時調動學生深入了解小說的積極性,在揣摩、塑造人物形象時,可以主動走進小說人物的世界,體會小說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從而理解人物形象?!秳⒗牙堰M大觀園》是一篇多角色、大篇幅、情節(jié)性強、人物心理豐富的小說節(jié)選片段,這種教學方式更能提升小說教學效果。
2. 創(chuàng)設問題支架,深入探究文本
支架式教學法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下所要達到的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逐步縮小學生目前的發(fā)展水平與即將能夠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支架,給予學生提示和啟發(fā),學生在教師設置的既定思維軌道中分析問題,在問題情境下逐漸養(yǎng)成自主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在此基礎上,撤掉問題支架仍有能力鑒賞小說。
在講授《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教師在教學導入時可以設置《失蹤人口登記表》,以警局探長要找尋失蹤的孔乙己為由,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圈畫出有關孔乙己身份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表格。[9]通過表格的填寫,學生對孔乙己的身份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再由教師拋出問題,設置問題支架。例如進一步提問:“為什么眾人都不知孔乙己的家庭住址和家庭信息?”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問題支架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分析小說的內容。
(三)倡導多維對話,豐富教學方法
多維對話包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以及學生彼此間的對話兩個方面。所謂教學,不僅有教師的教,更有學生的學,這是一個彼此影響的師生互動過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信息被灌輸者,而是主動的信息接受者。學生能夠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為此,教師應在課前備課的時候認真研析小說文本,設計有價值、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如此,師生的良性互動會大大調動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氛圍也會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以陳劍鋒老師教學的《我的叔叔于勒》為例,陳老師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著學生的表現,觀察學生的微小的表情變化,根據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隨時對教案進行調整。在課堂中,陳老師從課文中的人物對于勒的評價和稱呼入手,讓學生通過跳讀課文找尋問題的答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閱讀課文,最終總結出于勒地位不斷變化的脈絡。隨后教師利用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和于勒進行探討。[10]
課堂中陳老師也特別注重通過學習小組協作來解決問題。生生對話指的是小組間通過分工合作來探討問題答案。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課上,陳老師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于勒的稱呼進行分類,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共同探討于勒的人物形象。通過目標取向、文本選擇、交流協作,設置關聯內容,各種想法交織碰撞,實現多元內容融合。
五、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達成評價
(一)學生自評他評結合,實現多元化評價
在實際的小說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評價仍然存在著諸多弊端。誠然,小說閱讀部分的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小說學習效果的體現方式之一。教學內容與評價機制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不應該僅僅通過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以及考試成績來評定。當下,小說的教學更應該注重評價主體多元性。而這里所說的多元化主要包含多個層面,如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等。
(二)關注學生動態(tài)發(fā)展,實現過程性評價
新課標中“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11]。小說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會寫生字詞、會做并做好小說閱讀題,而是讓學生學習小說之后能夠真實地挖掘出小說本身所蘊含的文本價值與意義,能夠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感悟能力。為此,小說教學評價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后自主閱讀,同時也要針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以及課堂學習狀態(tài)與反饋,從而對學生進行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控,最終實現過程性評價效果最優(yōu)化。
學生課前預習主要來自教師課下或者上節(jié)課課上所預留的相關學習任務。在課堂中對小說教學的評價可通過小說文本分析與探討來體現,可通過課堂中預設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評價小說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為了更好實現小說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時刻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節(jié)課堂氛圍。課后小說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可通過學生所完成的小說閱讀習題來評價。教師在批改習題作業(yè)時要關注學生對小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程度,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感受到小說文本的內在思想價值。通過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系統(tǒng)地對教學進行反思與改進,從而使小說教學的評價更加具體。
(三)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實現增值性評價
教學評價的增值性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評價這個環(huán)節(jié),密切關注學生在小說閱讀學習過程中是否融入了深厚的個人情感,是否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了深刻反思,是否對所閱讀的內容有所體悟,是否同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12]小說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只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回答小說閱讀題、提高語文成績,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小說鑒賞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
新課標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內涵,因此,語文教學評價應以踐行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這四個層面來檢驗小說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加強學生將個人情感與小說文本建立嚴密連接并形成閱讀感悟,師生之間首先就需要搭建起一架溝通的友好橋梁。例如在講解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教材中《驛路梨花》這篇小說時,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這篇小說既體現了邊疆地區(qū)軍民的精神傳承,也表達出了少數民族的善良淳樸。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談論學習完本篇小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除此之外,小說教學評價還應該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評價。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小說中的表達方式與語言,從而促進學生的閱讀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學生可在小說學習中積累寫作素材,并通過課后的拓展寫作訓練逐步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
六、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來縮小學生現有發(fā)展水平和將要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將教學支架設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使教學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帶動教學的發(fā)展。教師在小說教學過程中應該認真研析當今的小說教學現狀,克服小說教學功利化、教學過程模式化和教學方法單一化的弊端,創(chuàng)新嘗試支架式教學法、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在課堂中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加強師生對話及生生對話,在提高學生小說學習能力的同時也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在分析當下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支架式教學法提出了小說教學的教學理念進而針對性地提出了小說教學的教學新策略,最后指出了達成小說教學目標的評價方式。但這種教學策略目前仍然需要經過實際教學過程的不斷檢驗,而且終將會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得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2] [3]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14,15,3.
[4] 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1.
[5] 王榮生.小說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7.
[6] 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2):25-27.
[7] 王本華.依托統(tǒng)編語文教材 建構學生語文素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2021(6):64-65.
[8] 鐘啟泉.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堂轉型的理論基礎[J].全球教育展望,2018(1):11-20,34.
[9] 張增光,張旭.基于文本三層級閱讀教學的情境任務鏈設計策略——以《孔乙己》教學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8):24-27.
[10] 陳劍峰,郭志明.問題群建構:教師預設與學生提問的互動、生成——以《我的叔叔于勒》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為例[J].語文知識,2017(23):25-30.
[12] 莊麗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要體現增值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