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面向公眾開展文化服務,是其履行傳播和弘揚先進文化這一基本職能的主要形式和體現。對于高校和政府來說,高校圖書館如何有效地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極具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F通過分析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以及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嘗試探索高校圖書館有效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徑。
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明確規(guī)定高校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各種資源共建共享,發(fā)揮信息資源優(yōu)勢和專業(yè)服務優(yōu)勢,為社會服務。這意味著國家從政策層面明確了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社會責任。同時,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也是其履行傳播和弘揚先進文化這一基本職能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體現。高校圖書館如何有效地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高校和政府來說是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筆者通過對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嘗試探索高校圖書館有效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新路徑。
我國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現狀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的闡述使我國公共文化事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單位相繼免費向公眾開放,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在我國公共文化發(fā)展的大潮中,高校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單位,開始逐步嘗試服務社會,參與公共文化建設。
借閱服務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允許社會讀者進入閱覽室進行書刊閱覽。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合作,為教師、中小學生、政府工作人員等辦理借書證,向他們提供圖書外借服務。
信息延伸服務
隨著人們社會資源共享意識的不斷提高,高校圖書館與經濟、文化以及社會領域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為社會提供智力支持。許多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不同程度地向各行業(yè)提供專業(yè)文獻保障和特色信息服務,不斷嘗試提供深入的信息服務。特別是一批“985”“211”大學的圖書館對我國信息咨詢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在官方網站上接受社會讀者的信息咨詢,讀者只需要在網站上填寫申請索取資料的表格,兩天后即可通過電子郵件獲得所需要的資料;青島大學圖書館依托自身擁有的專利文獻及信息咨詢能力,接受山東某公司引進專利技術的委托咨詢,為其提供詳細分析;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圖書館利用其專業(yè)知識,幫助某大型藥廠在主頁上更新醫(yī)藥科技信息題錄,提高藥廠的廣告宣傳質量和效果。
構建區(qū)域圖書館聯盟或與政府合作提供聯合服務
圖書館聯盟是信息共享的有效模式與組織形式。區(qū)域圖書館聯盟一般是以區(qū)域內某一中心圖書館為牽頭單位,將一定區(qū)域內的各級各類圖書館有效地結合起來,以實現資源優(yōu)勢互補和利益互惠為目的而建立的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服務體系;其成員館一般受圖書館聯合體一致認同的協議和章程的制約。
跨系統(tǒng)的圖書館聯盟和系統(tǒng)內的圖書館聯盟是目前我國區(qū)域圖書館聯盟的兩種主要類型??缦到y(tǒng)的圖書館聯盟是指有效整合不同類型的圖書館資源進行共建共享的服務體系,這些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涵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業(yè)圖書館以及其他具有文獻信息職能的機構館。而系統(tǒng)內的圖書館聯盟則以各高校圖書館之間的聯盟與合作最為常見。這些圖書館聯盟的共同點是各成員館根據聯合體的協議和章程向聯盟認可的讀者群體提供服務。
由于同一個系統(tǒng)內的圖書館聯盟如高校圖書館之間的聯盟,在資源共享和業(yè)務往來方面開展得較好;而跨系統(tǒng)的圖書館聯盟如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之間的聯盟,在館際互借、人員合作等方面的情況不太理想。因此,與政府共建圖書館成為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共建的另一種模式。目前,先后出現了在中國農業(yè)大學圖書館內掛牌開館的北京市海淀農業(yè)圖書館,整合了寧波大學園區(qū)圖書館、寧波圖書館和寧波研發(fā)園區(qū)圖書館的寧波市數字圖書館,浙江金華嚴濟慈圖書館,大慶市圖書館暨大慶石油學院圖書館深圳科技圖書館等一批由政府與高校圖書館合作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范例。
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服務有限、態(tài)度被動、形式單一、社會知曉度低、各系統(tǒng)間的圖書館資源聯動服務難等問題仍然存在。
服務有限
高校圖書館為非本校讀者提供的服務有限主要表現為,在不影響本校教學、科研需要的情況下,有選擇性地為校外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比如,對非本校讀者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收取一定的押金或服務費,對其借閱方式和借閱權限設定限制條件等。一旦校外讀者認為在此借閱存在諸多不便,利用高校圖書館的頻率就會逐漸降低。
服務態(tài)度以被動為主,所提供的主動服務較少
由于政策上沒有硬性規(guī)定,而且職責也不明確,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認為公共文化建設是地方政府和公共圖書館的職責,而高校圖書館的職能主要是為本校師生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加之考慮到安全、經費、工作量、資源有限等方面,且擔心社會化服務會影響本校師生教學、科研服務活動的正常開展,損害本校師生的利益,故高校圖書館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過程中大多采取不張揚也不拒絕的態(tài)度,即以被動服務為主,主動服務較少。
服務形式單一
與公共圖書館為社會大眾提供的服務相比,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形式顯得有些單一,校內外讀者的權限差異較大,主要表現為非本校讀者借閱的圖書冊數少、期限短、部分服務不開放等。在服務內容方面,由于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建設以本校專業(yè)學科設置為基礎,文獻資源較為專業(yè)化,為社會公眾提供的服務也多以書刊借閱、解答現場咨詢問題等初級服務形式展開,除了科技查新和查收查引之外,所提供的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也顯得有些不夠。
社會知曉度低
高校圖書館對非本校讀者的服務態(tài)度大多為既不拒絕也不主動推廣。從大部分高校圖書館的主頁上可以看到,針對校外讀者的館藏資源介紹及服務項目內容較少。通常只有在校外讀者對某些專業(yè)資源需求明確且迫切的情況下,主動咨詢對應的高校圖書館,才能了解該資源的具體獲取辦法和措施。
各系統(tǒng)圖書館的資源聯動服務難
同一地區(qū)的高校圖書館間尚未實現聯合面向社會提供服務。不同系統(tǒng)或類型的圖書館之間資源不能共享,也是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開展社會化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目前,國內關于高校圖書館資源面向社會開放的呼聲很高,高校圖書館卻對此持謹慎態(tài)度,既不拒絕也不張揚。對此,可以從客觀原因、圖書館自身原因以及政府責任履行不足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客觀原因
客觀上,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不足主要是因為其所屬高校的管理體制不同。我國高校圖書館作為普通高校的教學輔助單位,一直以來都被當作行政機構進行管理。由于高校的垂直主管部門不同,高校圖書館的生存和發(fā)展體制也各不相同。
一方面,高校圖書館隸屬于其所在高校,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所需要的人、財、物等都需要得到所屬高校的支持。作為高校下設的教輔行政機構,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重心是滿足本校師生在教學、科研方面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所以,盡管高校圖書館在資源、設備和館員隊伍方面存在很大優(yōu)勢,但是由于管理體制不同,各高校間又難以協調統(tǒng)一,因此對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所持的態(tài)度也就存在差異。這直接影響了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會受到其自身空間容量、文獻資源有限的制約。就其服務的公共物品屬性而言,它是一種俱樂部形式的準公共物品,面向社會公眾的開放程度受自身館舍規(guī)模和服務臨界點的影響。當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使邊際成本增加時,不僅本校師生的利益會受到影響,各方的質疑也會隨之而來。管理體制的不統(tǒng)一,財政經費有限,特別是社會服務項目的專項經費預算缺少,都會導致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
高校圖書館自身的社會服務意識不夠
一方面,在我國,教育事業(yè)和文化事業(yè)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而公共信息資源服務一般被納入公共文化事業(yè)的范疇,所以普通高等學校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識普遍不高。部分高校圖書館在接待社會讀者入館閱覽時,未能意識到自身是在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在為社會讀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受圖書館藏書不足或設備安全、網絡安全存在問題等的制約,整體社會服務意識不夠強。
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俱樂部形式的準公共物品屬性也對其提供社會服務的意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校圖書館自身的價值決定了其工作重心和著眼點是為學校師生提供文獻信息保障。當前,高校辦學規(guī)模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而不斷擴大,校內學生人數急速增加,進而使得高校圖書館為本校師生提供服務的壓力也不斷加大,繼而降低了其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意愿。
政府在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責任履行不足
由于我國的文化體制受傳統(tǒng)計劃管理體制的影響,高校主管部門在產權制度、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高校圖書館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特別是采用圖書館聯盟的形式聯合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常常會遇到各種無法解決的困難,這就需要政府在高校的各主管部門間對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統(tǒng)一的組織和協調。當前,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履行不足是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不足的一大原因。
我國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及策略
服務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面向公眾提供服務、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模式主要包括構建區(qū)域圖書館聯盟,與社會機構開展資源共建共享,支持村級(社區(qū))分館建設,與政府合作建館提供圖書館延伸服務等。許多高校圖書館將過期報刊以及醫(yī)藥衛(wèi)生、文學、科普等利用率不高的書籍以贈送或集體借閱的形式運送到村級(社區(qū))圖書分館供社會讀者閱覽。這些在館內鮮有人看的書刊,在分館卻深受人們歡迎。有學者認為:這種在一定范圍內流動更新的村級(社區(qū))文化服務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高等學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
服務策略
1.轉變服務意識
高校圖書館應樹立“大圖書館”“大社會”的服務意識,轉變工作態(tài)度,化被動為主動,積極與其他高校、當地政府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爭取獲得所屬高校及政府的認可與支持,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其在公共服務中面臨的障礙,推動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有效落地。
2.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豐富活動形式
高校圖書館應加大宣傳力度,結合自身特點對所擁有的館藏資源及服務項目進行宣傳和推廣,實行開放辦館,搭建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平臺,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以便高校周邊社區(qū)的居民獲取與利用資源和服務。隨著現代技術的發(fā)展和服務方式的更新,高校圖書館完成了由傳統(tǒng)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的轉變。泛在化數字服務在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上更具優(yōu)勢。移動圖書館不僅能夠為讀者提供便捷的文獻信息查詢服務,還能及時推送閱讀活動的相關信息,滿足讀者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微信、QQ等即時社交軟件使得高校圖書館與大眾的溝通變得及時、暢通,使更多民眾體驗到了圖書館發(fā)展所帶來的公共文化服務。
3.加強合作,推進資源共享
高校圖書館可以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服務機構緊密合作,加強圖書館聯盟建設,推進文獻信息資源的全面共享,延伸和拓展其服務領域。高校圖書館還可以利用自身優(yōu)勢為地方企業(yè)提供智力支持、資源保障,特別是產品研發(fā)的專業(yè)知識資源庫及嵌入式專業(yè)信息獲取的指導,讓企業(yè)也能享受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
4.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
高校圖書館除了運用上述策略開展面向城市公眾的服務之外,還可以針對農村發(fā)展的新形勢,通過開展“送書下鄉(xiāng)”等活動,結合農民的知識和信息需求,把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及指導農副業(yè)生產的書刊送到農民手中,向其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普及科學知識。農業(yè)院校圖書館還可以開設一些有關科學種植的知識講座,指導農民生產,讓農民也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設帶來的好處,助力脫貧攻堅。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作為輔助高等院校進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文化單位,是國家文化服務建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責任不應局限于滿足其所在高校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還應充分發(fā)揮其資源優(yōu)勢和學科特色,傳播先進文化,履行其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為廣大社會公眾和企業(yè)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職能,發(fā)揮其維護公民文化權益,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的作用。盡管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相信只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找到合適的路徑,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高校圖書館一定會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