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蘭最近正在經歷一種很不好的體驗:“我的大學同學考上了博士,我卻在工作崗位上原地踏步,對比之下,感覺自己混得可真差勁。”
她的男朋友阿陽也和她有相同的感受:“我高中同學都靠自己全款買豪車了,我還天天擠地鐵公交上下班,都是一個學校的,差距可真大?!?/p>
“每當看到朋友圈中的老同學們曬出美好生活,我就會感到非常焦慮,覺得自己比同齡人落后好多。”
“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同事工作能力都很強,我得多努力才能不被落下?”
如果你也有以上困擾,可能說明你正受到“同輩壓力”的不良影響。
同輩壓力,又稱同伴壓力、朋輩壓力,指的是同輩人在比較中互相施加的一種心理壓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同伴的影響。
上學的時候,我們和同學比較考試成績、興趣愛好和穿著打扮;步入社會,同齡人的學歷程度、薪資待遇、婚戀狀況、社會地位、有沒有買車買房……諸如此類的實際問題,讓人很難不去關注和比較;即便為人父母,伴侶的條件、下一代的養(yǎng)育和教育、家庭是否幸福、婆媳關系是否和諧等等都會受到同輩間互相比較的影響,成為同輩壓力的來源。
從類型上看,同輩壓力分為兩種:
競爭型的同輩壓力,是指與自己年齡、地位、所處環(huán)境相似的人,取得了超越自己的成就,自身所感受到的焦慮、自卑、失敗。比如,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話“和我同歲的CEO已年入千萬”“同樣是校友,人家一畢業(yè)就被知名企業(yè)高薪聘請,而我還沒找到工作?!?/p>
在同輩群體中,人們渴望被認可、接納和肯定,不愿被落下、被排擠。因此,人們可能會為了不被同輩落下、排擠而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價值觀、行為,去順應同輩的選擇。比如,一個大學生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富裕,打算本科畢業(yè)后直接工作,但因為同學們紛紛選擇考研而擔心自己落后,繼而為了“與同伴保持一致”,開始準備考研。
社會學中的“結構情境理論”認為,壓力并不來自個體本身,而是來自個體所嵌入的社會結構安排(包括階層位置、制度、人際關系網絡)當中。
同輩在一起競爭,會相互激勵,相互學習,有利于同輩群體在競爭中共同進步,這屬于同輩壓力的積極影響。但是,通過競爭產生的同輩壓力,也可能導致負面的心理影響。畢竟,無論是想和同輩并駕齊驅,還是想超越他們,都需要個體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過程中個體很可能無法協(xié)調好競爭和休息的時間,造成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同樣是因為競爭,同輩群體中的互相比較將格外頻繁。個體越是在意自己在同輩中的優(yōu)劣,感受到的壓力就會越大。越是看到同輩的優(yōu)秀,個體就越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容易悲觀沮喪,產生較低的自我評價,進而降低自尊水平。
同輩的優(yōu)秀讓人感到焦慮,可能是因為相比之下,當下的自己顯得碌碌無為,或者對現(xiàn)狀不滿足,再或者是擔憂自己的未來。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繁多且傳播迅速的社會里,聽聞了幾個取得成就的同輩,就產生了“世界上所有同輩皆比我優(yōu)秀”的錯覺。
也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同輩壓力的負面影響,那么,我們該如何緩解這種壓力,療愈自己的內心呢?
信息的繁多和傳播速度的過于迅速,有時候并不是好事。
即便我們所知的關于別人的信息再多,也不可能是全部,但這些信息疊加起來,我們就很容易把別人塑造成一個完美形象。比如,你聽說學校里一個同學雅思考了8分又拿了獎學金,就覺得這個同學非常完美,樣樣都好。但是,這個同學你認識嗎?了解嗎?這個人真的方方面面都比你好嗎?其實不見得。
當別人的消息讓你感到焦慮時,你可以適當減少消息來源,少打聽別人的情況,盡量不對無關的人產生好奇。即便知道了一點,也不要去幻想對方有多完美,只專注于和自身有關的信息就夠了。
看到同輩們有所成就時,我們先不要盲目崇拜,急于復刻,將他人視為標準去效仿,而是要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是追求自己想要的,還是追求和別人一樣的?”
在與他人的競爭中,羨慕是正常的,有所動搖也是正常的,但我們應在比較中準確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內心需求,遵循自己的價值追求,而不是一味迎合外界的標準,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與同輩不同的人生道路。
為什么我沒有同學成績好?為什么我沒有同事業(yè)績高?為什么我不如閨蜜會掙錢?我們總以為,別人輕輕松松就走上了人生巔峰,而自己每天辛苦奮斗,卻什么都沒得到。我們覺得自己一定是差點運氣,但很可能,我們缺乏的是行動力。
所以我們越對比,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是不知所措、自暴自棄。
想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提高自己的執(zhí)行力是最好的辦法,但前提是我們明確自身的內在需求是什么。行動力,應是基于內在需求做出的選擇,這樣才能產生足夠強的內驅力來完成目標。
如果你不甘心原地踏步,不愿意落后于同輩,那就快行動起來,去創(chuàng)造和爭取自己想要的。
看到同輩比自己優(yōu)秀而覺得心里不是滋味,是很正常的。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不要覺得自己心胸狹窄,不要去指責自己的羨慕和嫉妒。你要用平和冷靜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份嫉妒。
然后,面對那些比自己優(yōu)秀很多的人,要學會接受彼此之間的差距,接受別人的優(yōu)秀,也接受自己的平凡,同時不要妄自菲薄。
當感到同輩壓力時,你要告訴自己:“我不是心胸狹窄,
我只是希望能和他們一樣好,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閃光點?!?/p>
同輩的路,他人的路,都不是我們自己的路。同輩的優(yōu)秀,他人的成功,也都不是我們該耿耿于懷的事情。擺脫同輩壓力的負面影響,察覺、探索自我,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并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節(jié)奏,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