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會遇到各種各樣來自孩子成長方面的困惑和問題。比如說,孩子考試考砸了;孩子同學關系出現了問題;孩子突然不想上學了……怎么辦?部分父母采取的方式可能不合適,有的甚至出現了方向上的錯誤。下面,從兩個方面來和大家聊一聊:
當你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可能會反問:愛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有哪個父母不是愛自己孩子的?恨不得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他,為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好的環(huán)境,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怎么能說愛是有條件、無條件呢?
什么是無條件的愛?個人認為無條件的愛是發(fā)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無關孩子做了什么事;無關孩子是否優(yōu)秀;無關孩子是否達到父母的標準;無論孩子自身條件如何、表現如何;父母都能做到共情,并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與支持。讓孩子感受到“因為我是你們的孩子,所以我被愛”。
當然,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溺愛是毫無節(jié)制的遷就、放縱。無條件的愛雖然本身沒有條件,但是對于孩子的行為還是有規(guī)矩、有原則、有要求、有約束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相應的規(guī)矩、原則和要求。父母面對孩子發(fā)生問題時一定要冷靜、態(tài)度溫和、在原則上不讓步,讓孩子明白靠哭鬧是不能達成心愿的。同時父母更要做到:帶著愛去引導和教育。
例如“孩子吃飯時要吃零食”,之前你已經和孩子有過規(guī)定,正餐之間可以吃一次零食,吃飯時不允許吃零食。這時你不讓他吃,他可能就會哭鬧,怎么辦?
“媽媽知道你現在非常想吃零食,媽媽也知道你現在委屈,但之前我們有過約定,吃飯時不允許吃零食,這是你已經同意的。如果你還是感覺很難受,你可以選擇在原地哭一會兒,也可以到媽媽的懷里哭,什么時候感覺好些了就告訴媽媽,我們再吃飯?!?/p>
你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他可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憤怒的情緒,但是原則還是要遵守的、不能破壞的,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如果孩子一鬧,你就投降,毫無原則地順從孩子的要求,那就是溺愛。而溺愛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想大家都了然于胸,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如果“孩子考試考砸了”如何面對?建議你可以用溫和且堅定的語氣說:“這次你的成績的確不理想,但這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過是一次成績(一個分數)而已,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是因為不會,來,拿給媽媽(爸爸),我們共同把它學會、弄懂、弄明白。
如果是審題不認真造成的錯誤,希望你下次不要再犯同類錯誤就好。”
如果剛好有一段時間沒有帶孩子出去吃他喜歡吃的東西,這時可以直接說:“走,今天我們吃大餐去!”同時也可以抱抱孩子,或者給孩子一個溫暖的眼神等類似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不僅僅是考試成績好的時候爸爸媽媽開心,喜歡自己愛自己,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爸爸媽媽同樣喜歡我愛我,爸爸媽媽對我的愛與我考試成績的好壞無關,是喜歡我這個人。
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濃濃的愛意、父母的理解、父母的寬容、父母的接納;感受到父母的愛不是因為我優(yōu)秀、聽話、在別人面前表現好……而是因為我是他們的孩子,這就是無條件的愛。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高自尊,內心會更強大,長大以后人格會更加獨立,做事會更果斷、更冷靜。
相反,“啊?你氣死我了,你怎么考成這樣?這么簡單的題都能答錯?你一天都干啥了?把我的臉都丟盡了”“我這一天累死累活的,你也不好好學……”一頓數落,甚至嗓門提高八度。這時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在父母的眼里只有成績,而沒有關心他此時的感受。經常這樣下去,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自責和愧疚感。
而在孩子成績好的時候,卻眉開眼笑,不是獎勵就是擁抱。在這樣的關系中,孩子逐漸體會到只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或者符合父母的標準,我才是值得愛的。再如,“你只要考100分,媽媽就帶你去植物園”“你只要做好這個,你只要完成那個,
媽媽就給你買你相中的那個樂高”等類似的情況,這種愛就是有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愛的是孩子的成果,即孩子做的事或孩子行為等與父母期待方向上一致的成果:言行、學習成績、才藝、獎項、表現等。有條件的愛容易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形成低自尊,甚至是刻意討好,壓抑需求和想法,產生自卑和自責,長大后做事可能會優(yōu)柔寡斷。
父母只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改變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的身后永遠有父母守護他,他們才會努力奔跑。
現階段,由于父母這個身份是不用通過學習考試、持證上崗的,在行使父母職責時,大部分人往往是通過看周圍的人怎樣做或者自己的父母是如何養(yǎng)育自己的來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
“別哭了,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你再搗亂就把你扔了”“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好孩子聽話”“別找理由,趕緊上學去”等類似的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是不是類似的話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經常使用呢?是不是經常用類似的哄騙、恐嚇、威脅的言行來消滅問題,而不是在解決問題?
“一直上學很規(guī)律的孩子,突然說不想上學了”,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如何面對?如何與孩子溝通來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采取自以為是的方式解決這類情況:“你就是偷懶不想上學了”“你就是吃飽了撐的,好吃好喝供你,你卻不想上學了”等。最后還要加上一句:“明天給我老實上學,別找揍!”甚至第二天強行把孩子送到學校,好像只要孩子進了學校,問題就解決了似的。
并沒有問清楚孩子為啥不想上學,是發(fā)生了什么事讓他不想去,還是身體原因等。如果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認為完成任務了,不給孩子申訴的機會,這就是消滅問題,你只是暫時把問題壓下去了。
而我們父母真正要做的是解決問題。孩子不想上學一定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還是學業(yè)關系……一定要和孩子了解清楚。如果孩子不說或者是不敢說,那就更有問題了,這時要通過學校老師以及同學來了解清楚,找到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
假如是因為被高年級同學欺負,這時要通過學校及其父母共同介入,把孩子上學路上的攔路虎挪開,把問題真正解決。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是他們堅強的后盾。不管是什么原因,無論發(fā)生了什么事(前提是他們遵紀守法、不違背公序良俗),在孩子能力不足以面對時,父母都會無條件地站在他們身后,為他們撐腰,給他們底氣,幫助孩子把遇到的問題真正解決,這才是解決問題。
由此可知,陪伴孩子成長,既需要父母的分工、各司其職,又要父母精誠合作,共同承擔。情緒樂觀、穩(wěn)定的母親可以為孩子的成長帶來無盡的原動力。同樣地,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用不容小覷。在父親更多參與養(yǎng)育的例子中,孩子更加堅毅、果敢,思考更有深度??偠灾?,父母應共同參與到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