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鼻子太大太丑了?!遍|蜜阿丹坐在我對面,
用小鏡子照自己的鼻子。
我從不覺得阿丹的鼻子有什么問題。雖不算精致,但她臉上的五官很相稱。身邊人也無數次告訴她,她的鼻子不大不丑,可阿丹總是不相信。
面對好友,她會說:“我什么樣子你們都覺得好!”
對于不熟悉的人,她會說:“人家是出于禮貌才這樣說的!”
總之,她就是認為她的鼻子丑。
每當阿丹拿起鏡子,第一眼看的肯定是鼻子。她會不停地轉動自己的臉,從不同角度和燈光下審視自己的鼻子,估量它在別人眼里是什么樣子。
在家里,她也總是擺弄自己的鼻子,企圖通過揉捏的方式把鼻頭弄小一點。如果沒有效果,她會感到憤怒、沮喪……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或多或少感受到與外貌有關的壓力,都有過一定程度上的容貌焦慮。對面貌的不滿很常見,也很正常。那么,阿丹對于鼻子的容貌焦慮該如何解讀?她只是不滿意鼻子嗎?還是另有隱情?
前幾日,阿丹給我打電話,說她想整容,還發(fā)了很多完美鼻子的整容范本給我看。我問為什么,她說和一個客戶見面,對方一直盯著她的鼻子看,肯定是她鼻子太丑了。
我感覺阿丹的容貌焦慮過于重了,而且有些莫名其妙,后經了解才知,原來另有隱情。
阿丹說,在童年時期,家里的長輩對孩子們外貌的評論和比較非常頻繁。她奶奶經??渌斫闶莻€美人胚子,說她沒遺傳家里的好基因,相貌普普通通。她媽媽經常開玩笑似地說她的牛鼻子隨爸,跟她爸一樣丑。這是導致阿丹對自己容貌持消極態(tài)度的原因之一。
關于外貌,阿丹說自己收到過很多來自別人的負面評價,且多數跟鼻子有關。初中時,班里有個男生給她起外號叫“蒜頭鼻”,她就偷用媽媽的化妝品,通過化妝來偽裝自己的鼻子。
大學時,她讓對象說自己的五官哪里不夠好看,得到的答案是鼻子,之后她出門總會用化妝品、口罩進行偽裝。
上班后,在參加一場活動時她遇到一個整容醫(yī)生,對方說她的鼻子在光線較強的地方看起來比較大。再后來只要一參加活動,她就會花數小時打扮自己,可一到了活動現(xiàn)場就躲在角落或光線較黑的地方,以免鼻子的“丑陋”被人看到。
“容貌焦慮”最初是一個網絡流行詞,是指在網絡環(huán)境下,在顏值的作用被放大的情況下,人們對自身外貌的不自信。
明星和網紅通過展示“高顏值”和“好身材”吸引更多粉絲和關注。社交媒體的存在也使得“高顏值”更受歡迎的理念得到快速的發(fā)酵和宣傳,大眾不僅是刻板審美的傳播者,也是“容貌焦慮”的受害者。阿丹給我看的完美鼻子整容范本,也都是從網絡上找的,不是明星就是網紅,可見受影響很深。
愛美是人類一種本能的追求。如果某個人外貌出眾,人們會傾向于認為他的才華、性格和品行都是積極的,反之,則容易忽略他的其他優(yōu)點。這種“以貌取人”的思維模式很難改變。
在社交中,人們希望自己能以符合大眾審美的形象出現(xiàn),來贏得更多的認同、信任和歸屬感,這種心理也是普遍且正常的。
社交媒體和醫(yī)美行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加劇了人們對外貌的關注。在醫(yī)療美容廣泛普及的今天,通過一些方法美化自我形象,的確能夠帶來暫時的滿足感,但如果美化成為一種依賴或逃避現(xiàn)實的方式,可能會使人們失去對自己的真實感知,進而加重心理負擔。所以,歸根結底,我們還需從自身出發(fā),克服容貌焦慮。必要時,可到精神科就診。
首先,我們應當調整自己對美的認知,認識到美的來源并不只是外貌,還有內在的個人品質。一個人外表華麗,卻缺乏良好的個人品德與修養(yǎng),也不能稱之為“美”。
其次,要學會欣賞美的多樣性,欣賞各種體型、膚色之美,進而在審視自己時,能不受外界標準的影響,由衷地欣賞自己,尤其是欣賞自己與主流審美的不同。標準的美會被復制,而獨特的自己卻無人可以替代。
最后,對于網絡上的信息,要保持冷靜的思考,不要盲從媒體傳播的審美觀點。
容貌焦慮背后更深層次的焦慮,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很多時候,容貌焦慮產生的前提,是我們認為好的外貌有助于滿足我們的需求,一旦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容易將之歸咎于容貌的缺陷。我們不要過于高估外貌的價值,也不應該將自身的價值全部建立在外貌上,認為只有容貌完美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嘗試將注意力放在外貌之外的地方,如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和其他個人特質上,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獨特之處和自我價值,并嘗試通過這些特質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還應該審視自己對于外貌的需求,看看這種需求是否只來自外部的標準和期望,而非自我內在的價值和認知。只有當標準來自內部時,我們才能真正自主地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展示出真正的自我。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鏡中我”,這里的“鏡”指的是別人的評價。很多人的容貌焦慮,是因為過于看重他人評價,受到了“鏡中我”的影響。
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外貌,不是不可。如果對方是你真正信任的人,且對方的反饋是真誠的,你可以以此來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但很多時候,即便是最親近的人所反饋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就像阿丹,她媽媽經常拿她的鼻子開玩笑,導致阿丹很難了解媽媽的真實想法。她去問媽媽,自己的鼻子是不是很丑,媽媽總是給出“你什么樣媽媽都喜歡”“不要在意外表,那不重要”這樣的回答。
阿丹則認為媽媽是不忍心傷害自己才這樣說的,自己的鼻子真的很丑。
你看,即便是通過“鏡中我”來認識自己,也存在弊端,因為他人不一定了解你,和你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他們的評價存在著很多局限。如果你總花費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去滿足別人的標準,就等于是在浪費人生。
所以,我們不能活在別人的審美標準里,我們可以選擇不認同外界對于自己的評價。美丑的界定,只存在于我們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