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乾 郭慶 張利輝 吳小虎 徐軍 潘興魯 董豐收 鄭永權
關鍵詞
馬鈴薯;吡蚜酮;殘留;膳食風險評估;水分散粒劑
2015年,我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馬鈴薯已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截至2018年,其播種面積達475.8萬hm2,年產量達1798.4萬t。然而,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易受蚜蟲、蠐螬、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 decern.lineata、馬鈴薯瓢蟲等害蟲為害。其中,蚜蟲全國年均發(fā)生面積約60.6萬hm2,占蟲害發(fā)生總面積的23.3%;馬鈴薯甲蟲及馬鈴薯瓢蟲在局部地區(qū)發(fā)生較重。而且,我國馬鈴薯單位面積農藥施用次數(shù)高達17次,施用量為40.03kg/hm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合理使用農藥,以減少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健康風險。
吡蚜酮為吡啶類殺蟲劑,因其具有高效、低毒、高選擇性、對環(huán)境安全等特點,廣泛用于多種農作物中防治蚜蟲、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吡蚜酮對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苜蓿蚜蟲和薊馬、甘藍蚜Bre-oicoryne
brassiae、棉蚜Aphis gossypjj、麥蚜與蓮縊管蚜Rhopalosi-phurn. nymphaeae均具有良好的防效。另外,Chang等研究發(fā)現(xiàn)吡蚜酮長期施用可降低馬鈴薯甲蟲幼蟲的密度。同時,Yu等、唐俊等、錢訓等采用不同溶劑提取結合固相萃取凈化,UPLC-MS或HPLC檢測,構建了多種基質中吡蚜酮檢測方法。如:Yu等采用甲醇:水(4:1)提取樣品,經Clean-ert PCX色譜柱凈化,結合UPLC-MS/MS構建了茶葉中吡蚜酮殘留分析方法。然而,固相萃取技術操作繁瑣、有機溶劑使用量大,易污染環(huán)境。QuECh-ERS方法是一種操作簡單、節(jié)省時間并且成本低的一種前處理方法,廣泛應用于各種基質中殘留分析方法的開發(fā)。鮑鏖天等利用乙腈和水(2:1)提取樣品,無水MgS04和N-丙基乙二胺(PSA)凈化,HPLC-MS/MS檢測,構建了吡蚜酮在茶粉中的殘留分析方法。段婷婷等采用乙腈和氨水(10:3)提取樣品,35mg PSA和150mg無水MgS04凈化,QuEChERS結合HPLC建立了棉花和土壤中吡蚜酮的檢測方法。而且,基于以上檢測方法,已有相關研究報道了吡蚜酮在水稻、棉葉、芥藍、菠菜、辣椒、煙草、南瓜上的殘留消解及最終殘留。但吡蚜酮在馬鈴薯中殘留消解以及安全性評價尚未見報道。另外,庾琴等和陳小龍等研究發(fā)現(xiàn)光照、溫度、濕度及降水量顯著影響農藥降解速率。目前,吡蚜酮已在我國馬鈴薯中登記使用,但我國尚未制定吡蚜酮在馬鈴薯中的最大殘留限量(MRL)。國際上僅澳大利亞、韓國、歐盟、日本規(guī)定了馬鈴薯中的MRL值,分別為0.02、0.2、0.02mg/kg和0.05mg/kg。本研究在全國9大區(qū)域12個試驗點開展田間殘留試驗;明確馬鈴薯中吡蚜酮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及最終殘留,為吡蚜酮在馬鈴薯上的合理使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與試劑
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串聯(lián)儀(UPLC-MS/MS) Waters TQD型,美國Waters公司;BSA224S-CW電子分析天平(精確到0.1mg)和BT25S電子分析天平(精確到0.01mg),德國Sar-torius公司;PL601-L電子天平(精確到0.1g),梅特勒一托利多常州公司;Thmorgan CK2000高通量組織研磨儀,北京托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KH-500型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F2102微型組織粉碎機,天津泰斯特公司;1-16型離心機,德國Sigma公司;HERAEUS MEGAFUGE 8型離心機,美國Thermo Scientific公司;G560E渦旋儀,美國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
吡蚜酮標準品(純度99%),購自北京勤誠亦信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由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提供。乙腈(色譜純)產自Fisher Chemical公司;乙腈(分析純)購自北京北化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乙酸(分析純)、無水乙酸鈉(分析純)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十八烷基鍵合硅膠(C18)、0.22um濾膜購自天津博納艾杰爾科技有限公司。
1.2田間試驗設計
試驗分別于2016年5月-2017年10月在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農業(yè)大學試驗田、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朱劉鎮(zhèn)任瞳村開展2年2地田間試驗,2018年4月-9月在北京市通州區(qū)都縣鎮(zhèn)侯黃莊村、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賀蘭縣洪廣鎮(zhèn)金鑫村、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城關鎮(zhèn)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榆中園藝試驗場、安徽省蕭縣圣泉鄉(xiāng)朱雙樓村、湖南省長沙市春華鎮(zhèn)龍王廟村、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久安鄉(xiāng)打通村、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隆安縣丁當鎮(zhèn)英敏村、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qū)二十里鋪農林科學院試驗田共計8地開展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在馬鈴薯中的殘留試驗。每個試驗點設置試驗小區(qū)1個,空白對照區(qū)1個,每個小區(qū)面積至少50m2。按照制劑量30g/667m2(有效成分含量225g/hm2)分別于馬鈴薯最終收獲前28d和收獲前14d各施藥1次,葉面噴霧。于最后1次施藥后14、21d采集馬鈴薯塊莖作為吡蚜酮最終殘留測定樣品,其中2016年一2017年的試驗采集3份,2018年的試驗采集2份。同時2018年北京、寧夏、湖南、貴州4地最后1次施藥后2h,7、14、21、28d采集馬鈴薯塊莖作為吡蚜酮消解動態(tài)試驗樣品。
1.3分析方法
1.3.1儀器檢測條件
色譜條件:Acquity UPLC BEH HILIC色譜柱(100mm×2.1mm,1.7um,Waters);柱溫:40℃;流速:0.3mL/min;進樣量:3uL;流動相:0.2%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脫條件見表1。
質譜條件:電噴霧正離子電離模式(ESI+);毛細管電壓:3.5kV;離子源溫度:150℃;脫溶劑溫度:350℃;脫溶劑氣流量:600L/h;錐孔氣流量:90L/h。多重反應監(jiān)測檢測(MRM)詳細質譜參數(shù)如表2。在此條件下,吡蚜酮保留時間為1.62min。0.005mg/L吡蚜酮標準溶液的色譜圖見圖1b。
1.3.2樣品前處理方法
準確稱取馬鈴薯樣品10.0g,加入20mL 2%乙酸乙腈,振蕩提取45min,35℃超聲30min,加入5g無水乙酸鈉,振蕩5min,4000r/min離心5min。取1.5mL上清液至2mL裝有50mg C18凈化劑的離心管中,渦旋1min,5000 r/min離心5min,上清液經0.22um有機濾膜過濾,待測。
1.3.3標準曲線繪制
準確稱取0.01010g吡蚜酮標準品,用乙腈配制成100 mg/L吡蚜酮儲備液,再用乙腈稀釋成0.5、0.1、0.05、0.01、0.005 mg/L的工作標準溶液。以吡蚜酮定量離子峰面積(y)和質量濃度(z)為坐標繪制溶劑標準曲線。
1.3.4添加回收試驗
準確稱取10.0g空白馬鈴薯均質樣品,分別添加0.01、0.1mg/kg和1mg/kg 3個水平吡蚜酮標準溶液進行添加回收試驗,每個水平設置5個重復。添加吡蚜酮標準溶液后靜置30min以上,再按照1.3.2的方法進行前處理,按照1.3.1進行UPLC-MS/MS檢測,計算添加回收率和相對標準偏差(RSD)。
1.3.5膳食風險評估
根據(jù)規(guī)范殘留試驗中值(STMR/STMR-P)或最大殘留限量(MRL),計算農藥的國家估算每日攝入量(NEDI)和風險商(RQ)。NEDI=∑[STMRz(STMR-P)×F:l;RQ一(NEDI/ADI×)×100%。式中,STMRi:為農藥在某種食品中的規(guī)范殘留試驗中值(mg/kg);STMR-p為采用加工因子校正后的規(guī)范殘留試驗中值(mg/kg);Fi為一般人群對該食品的消費量(kg); bw為體重(kg),中國人均體重按63kg計;ADI為農藥的每日允許攝入量(mg/kg),根據(jù)《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指南》,在計算NEDI時,如果沒有合適的STMR值或STMR-Pi值,可直接采用相應的MRL值代替。當RQ≤100%時,認為該農藥殘留對一般人群健康的影響在可接受的風險水平,且比值越小,風險越低。
2結果與分析
2.1方法驗證
用添加回收試驗評價殘留分析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由表3可知,添加水平為0.01、0.1、1mg/kg時,馬鈴薯樣品中吡蚜酮的平均回收率為75%~85%,相對標準偏差(RSD)為3%-8%。溶劑標準曲線在0.005~0.5mg/L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2>0.9955。另外,定量限(LOQ)為0.01mg/kg。均符合《農作物中農藥殘留試驗準則》(NY/T788-2018)的要求,可用于馬鈴薯樣品中吡蚜酮的殘留檢測。0.01mg/kg添加回收試驗樣品譜圖見圖1c。
2.2田間試驗結果
2.2.1吡蚜酮在馬鈴薯上的消解動態(tài)
2018年北京、寧夏、湖南、貴州等4地試驗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按有效成分225g/hm2施藥2次,最后1次施藥后2h吡蚜酮平均原始沉積量均<0.01mg/kg,施藥后7、14、21、28d吡蚜酮殘留量也均<0.01mg/kg。
2.2.2吡蚜酮在馬鈴薯上的最終殘留量
2016年-2018年12地的試驗結果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按照有效成分225g/hm2施藥2次,采收間隔期為14d時,吡蚜酮在馬鈴薯中殘留試驗中值(STMR)<0.01mg/kg、最高殘留值(HR)為0.018mg/kg;采收間隔期為21d時,吡蚜酮在馬鈴薯中殘留試驗中值(STMR) <0.01mg/kg、最高殘留值(HR)為0.012mg/kg(表4)。
2.3吡蚜酮的膳食攝入風險評估
GB 2763-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規(guī)定吡蚜酮的ADI值為0.03mg/kg。目前,吡蚜酮在水稻、小麥、菠菜、黃瓜、茶、棉籽、玉米、桃、馬鈴薯等9類21種作物上登記。距離最后1次施藥21d,馬鈴薯中吡蚜酮規(guī)范殘留試驗中值為0.01mg/kg。參考限量值取相應的MRL值,若中國沒有相應的MRL值,則依次選取CAC、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歐盟或日本等的MRL值。除了馬鈴薯中參考限量為試驗殘留中值外,其他登記作物的參考限量均采用MRL值。從表5中可知,吡蚜酮的國家估算每日攝人量(NEDI)為1.6339mg/kg,占吡蚜酮每日允許攝人量1.89mg/kg的86.4%,說明采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按照推薦劑量30g/667m2(有效成分225g/hm2)施藥2次,通常不會對一般人群健康產生不可接受的風險。
3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基于QuEChERS提取、C18凈化結合UPLC-MS/MS檢測建立了吡蚜酮在馬鈴薯中的殘留分析方法。馬鈴薯樣品中吡蚜酮在3個添加濃度下的平均回收率為75%~85%,相對標準偏差為3%~8%。可滿足NY/T 788《農作物中農藥殘留試驗準則》農藥殘留分析要求,方法確立的吡蚜酮LOQ均為0.01mg/kg,為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在馬鈴薯田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依據(jù),可應用于吡蚜酮在馬鈴薯田間樣品的檢測。QuEChERS方法前處理簡單快速、精確靈敏,已成功用于監(jiān)測糧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及動物源食品中吡啶類、新煙堿類、有機磷類等多種農藥的殘留。而且,該前處理方法正逐步應用于國家標準中農藥的檢測。
農藥的降解與溫度、濕度、pH等環(huán)境條件密切相關。庾琴等研究發(fā)現(xiàn),吡蚜酮在油菜葉中的消解速度隨溫度和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加快。陳小龍等發(fā)現(xiàn)啶蟲脒的降解速率還與降水量和環(huán)境濕度成正比。本研究結果顯示,吡蚜酮在12地馬鈴薯中的最終殘留量均小于0.018mg/kg,且不同試驗地之間差別不大,可能由于馬鈴薯為地下結實,其殘留量受光照、溫濕度等影響較小。
按照《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指南》結合吡蚜酮在馬鈴薯中的最終殘留結果進行長期膳食攝人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吡蚜酮的國家估算每日攝人量(NEDI)為1.6339mg/kg,風險概率為86.4%,小于100%。因此,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在馬鈴薯中按推薦用量225g/hm2,兌水噴霧2次,不會對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風險。
此外,我國GB 2763-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尚未規(guī)定吡蚜酮在馬鈴薯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本試驗為我國馬鈴薯中吡蚜酮的最大殘留限量的制定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