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桐源(遼寧省撫順市農業(yè)農村發(fā)展服務中心)
王海豐 王正欣 王哲(遼寧省撫順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孫?。ㄟ|寧省撫順市農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隊)
近年來,因致病性大腸桿菌病引起的犢牛腹瀉、奶牛乳房炎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經濟損失升高了15%~20%。致病性大腸桿菌是造成犢牛腹瀉、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可導致病畜生長發(fā)育遲緩、生產性能降低、產奶量下降甚至死亡,嚴重損害養(yǎng)牛業(yè)。
病原性大腸桿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桿狀細菌,大小為(1.1~1.5)微米×(2~6)微米,大多數(shù)有莢膜和鞭毛。大多數(shù)的大腸桿菌是不致病,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能致病,主要包括O78、O8、O9、O86、O26、O15等菌株,其產生的毒素可引起兩種類型的致病菌,一種可引起下痢,另一種能引起敗血癥。
大腸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腸道中,正常的細菌一般在腸道內不會導致疾病出現(xiàn)。但是當個體免疫力下降,或接觸到高致病量、高致病性大腸桿菌時會造成大腸桿菌感染。隨著我國畜牧業(yè)規(guī)?;?、集約化飼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該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幼牛致死率達到8%~25%。該病主要病癥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種腹瀉、脫水腸道傳染性疾病,嚴重時可外延至呼吸系統(tǒng)、泌尿生殖系統(tǒng),甚至出現(xiàn)敗血癥等癥狀,引起幼畜大量死亡或發(fā)育不良。牛大腸桿菌病的主要傳染源為感染牛的乳汁、糞便及其他污染物,造成發(fā)病的誘因主要分內源性、外源性兩種。外源性因素以垂直傳播、接觸感染源,突然更換飼料、轉變飼養(yǎng)方式,飼養(yǎng)環(huán)境污染、潮濕、陰冷、通風較差,牛只受到驚嚇等。內源性因素為長期的營養(yǎng)供給不足,新生犢牛未及時哺乳牛初乳,牛只自身攜帶其他慢性疾病,運動量不足等。
1.臨床癥狀。犢牛大腸桿菌病潛伏期很短,僅為數(shù)小時,常以敗血型、腸毒血型、腸型的形式出現(xiàn)。敗血型常見于出生后至7日齡沒有吃過初乳的犢牛,病犢體溫升高到40℃左右、精神萎頓、腹瀉、拉水樣稀便、突然死亡。腸毒血癥見于生后7天內吃過初乳的犢牛,病犢腸道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產生腸毒素,進入犢牛血液,引起突然死亡。腸型見于7~10日齡吃過乳的犢牛。病犢體溫升高到41℃,食欲減少,喜臥,水樣下痢。糞便開始為黃色,后變?yōu)榛野咨?,混有凝乳塊,血絲或氣泡。患病后期大便失禁、體溫正?;蛳陆?,最后脫水死亡。病程稍長的病犢出現(xiàn)肺炎、關節(jié)炎、腦炎癥狀。
2.病理變化。病死犢尸體極度消瘦。卡他性出血性腸炎,腸內容物如血水樣,含有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或充血。脾腫大,肝、腎、心內膜有點狀出血。成年牛脾形成膿腫。
3.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該病時可根據(jù)臨床癥狀。病理解剖變化和流行病學特點作初步診斷,確診需分離鑒定細菌。大腸桿菌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菌落有4種類型。光滑型(S),該菌菌落低凸、濕潤、灰色、有光澤、邊沿整齊;粗糙型(R),菌落扁平、平澀、邊沿不整齊;中間型,介于前兩種之間;黏液型,有莢膜,用無菌棉簽取病牛的糞樣、血液等,病死??扇⌒难?、肝、脾、腸內容物等直接作涂片鏡檢分離培養(yǎng)可使用普通培養(yǎng)基、也可以使用麥康凱或伊紅美藍平板。敗血型大腸桿菌病,可從組織器官或血液中分離出一定的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腸毒血癥型能在腸道內檢出上述血清型大腸桿菌。動物試驗可作豚鼠角膜試驗,以鑒定侵襲性大腸桿菌。將分離的菌株接種于固定培養(yǎng)基上進行培養(yǎng),用鉑耳鉤取菌苔夾入豚鼠眼結膜囊內,如果是此菌可引起角膜結膜炎。
4.鑒別診斷。鑒別診斷該病需和牛沙門氏菌、巴氏桿菌病、B型魏氏梭菌病等相區(qū)別。牛沙門氏菌病可發(fā)生于牛的各個年齡階段,而牛大腸桿菌病僅限于犢牛。牛沙門氏菌病會導致肝、脾、腎等實質器官有壞死灶,而牛大腸桿菌病主要影響胃腸道。牛巴氏桿菌病會導致體溫發(fā)熱更高,可達41~42℃,隨之出現(xiàn)全身癥狀,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反芻停止、脈搏加快、鼻鏡干燥等,然后表現(xiàn)腹痛、腹瀉,糞便混有黏液和血液,相比之下巴氏桿菌病的呼吸系統(tǒng)綜合性癥狀更為明顯。牛B型魏氏梭菌病發(fā)病較急,有的奶牛突然發(fā)病,24小時內死亡,病牛死后腹部膨大、舌頭脫出口外、口腔流出帶有紅色泡沫的液體,肛門外翻、神經癥狀明顯、孕?;嗡捞?,有的發(fā)生腹瀉、排出多量黑紅色、含黏液的惡臭糞便,有時排糞呈噴射狀,病畜頻頻努責,里急后重。
1.牛大腸桿菌的治療。
(1)抗菌。常用的抗菌藥物有氯霉素、土霉素、鏈霉素或新霉素。內服第一次劑量為每千克30~50毫克,12小時后劑量減半,連續(xù)服用3~5天,或者用每千克10~30毫克的劑量肌內注射,每天2次??诜咤i酸鉀水、磺胺脒、氟哌酸等藥物均可治療此病,高錳酸鉀每次4~8克配成0.5%水溶液,每天2~3次口服,磺胺脒每次10~20克,每天2~3次口服,氟哌酸每次劑量為10毫克/千克體重,每天2次。如果出現(xiàn)下痢不止的癥狀,可口服次硝酸鉍(5~10克)或活性炭(10~20克)來保護腸黏膜并減少毒素吸收。同時也要進行靜脈補液,靜脈注射5%生理鹽水500~1000毫升,或加入碳酸氫鈉或乳酸鈉等用以預防酸中毒。
(2)補液。針對該病造成的脫水癥狀,需要通過補液來恢復動物的水分平衡。補液時應先加熱至接近體溫,補液的量應根據(jù)動物失去的水分程度而定,原則上失去多少水就要補充多少水,如果動物有食欲或能夠吸食,則可口服補液鹽。補液鹽配方為:氯化鈉1.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粉20克,溫水1000毫升。
對于不能夠自行吸食的動物,可以通過靜脈注射5%葡萄糖的生理鹽水或復方氯化鈉液1000~1500毫升來補液。在發(fā)生酸中毒的情況下,可以使用5%碳酸氫鈉液80~100毫升,但要注意注射速度應該很慢。如果能夠與適量的母牛血液配合使用,則可以通過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的方式,每次注射150~200毫升,以增強動物的抗病能力。
(3)調節(jié)胃腸功能。該病還會影響動物的胃腸功能,因此需要進行胃腸功能的調節(jié)。可以通過灌服乳酸2克、魚石脂20克和水90毫升混合后每次灌服5毫升,每天2~3次來調節(jié)胃腸功能。此外,還可以內服一些保護劑和吸附劑,如次硝酸鉍5~10克、白陶土50~100克、活性炭10~20克等,以保護腸黏膜、減少毒素吸收,使病牛早日康復。復方新諾明是另一種選項,每千克體重0.06克,乳酸菌素片5~10片和乳酶生5~10片混合后內服,每天2次,連續(xù)2~3天,療效良好。這些方法可以上下結合,靈活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4)調整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當動物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時可停止使用抗菌藥物,并開始使用一些調整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的生態(tài)制劑。促菌生6~12片、乳酶生5~10片等制劑,每天2次,或者健康復生1~2包,每天2次,或其他乳桿菌制劑等都可以選擇使用。這些生態(tài)制劑可以恢復腸道正常菌群,促進微生態(tài)平衡的恢復,從而有利于早日恢復健康。
2.牛大腸桿菌的預防。營養(yǎng)不足或管理不善是導致犢牛高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之一。這不僅會給奶牛場帶來經濟損失,也會對小牛的生長發(fā)育和成年后的泌乳性能產生影響。
(1)加強母牛的飼養(yǎng)管理。對妊娠母牛要給予適當?shù)娘暳希WC營養(yǎng)水平,避免饑餓或過飽。產前需要給母牛接種疫苗以促進犢牛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同時牛舍要保持清潔、干燥,開放空間有利于母牛運動。產房也要保持干燥、陽光充足、通風。牛舍、運動場、食槽等需要定期清潔、消毒,產后的排泄物需要及時清除。同時,也要注意對進入產房的母牛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以保證牛體清潔。
(2)注重犢牛的飼養(yǎng)。犢牛飼養(yǎng)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新生犢牛在出生后30分鐘內及時吃上初乳,以獲得母源抗體增強免疫力。飼喂犢牛要做到“三定”,即“定時、定量、定溫”,避免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生。犢牛在30~40日齡哺喂量可按初生體重的1/10~1/15計算,1個月后可逐漸減少一半喂量,并用脫脂乳代替。2個月齡后停止飼喂全乳,每日供給一次脫脂乳汁,同時補充維生素A、D及其他脂溶性維生素。
目前,牛源致病性大腸桿菌病防控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致病性大腸桿菌鑒定手段單一、耗時較長、檢出率不高、檢測技術落后,影響早期發(fā)現(xiàn)與診斷,防控缺乏針對性;二是對致病性大腸桿菌毒力基因、血清型流行情況掌握不清,防控工作難以科學開展;三是優(yōu)勢菌種的毒力、致病性、耐藥性等數(shù)據(jù)幾乎空白,臨床處置缺乏理論依據(jù)。解決上述問題,將為牛源致病性大腸湯桿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jù)及技術支撐,為牛疫病預警體系的科學架構提供參考依據(jù),提高養(yǎng)殖戶的經濟、社會及生態(tài)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