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偉
書 名:一百年前的“00 后”:他們何以成大師
作 者: 宮 禮
出版社: 安徽文藝出版社
“他們何以成大師?”在日新月異的技術(shù)、瞬息萬變的信息及氣象萬千的思潮相互疊加的當下,把100 年前的“00 后”們拿出來討論,在時空交織中,溢出了別樣的滋味。
時間推移到百年前,列強入侵,國勢孱弱,百業(yè)蕭條,那時的“00 后”們甫一降世,面對的就是國家民族“存亡圖強”的大問題。求學需早,成名要快,時不我待!12 歲考入清華學校的梅汝璈,13 歲考入清華學校的顧毓秀、高士其,17歲考入清華學校的周培源……求學之早,令人訝異;二十出頭創(chuàng)立“薩氏定律”、26 歲成為清華大學教授的薩本棟,30 歲前在4 年內(nèi)獲美國本、碩、博三學位的李方桂,三十出頭創(chuàng)辦抗日救亡組織而被尊稱為“趙樸老”的趙樸初……成名之速,讓人感佩——他們來不及發(fā)育成長,唯有拼命地開花結(jié)果!
20 世紀的前20 年,中國的“00 后”們在風起云涌的時代,成就了“漢語拼音之父”“唯一和愛因斯坦長期工作的中國人”“中國的‘濟慈’”“世界‘五十位杰出法學家’之一”“中國的‘拜倫’”等,向世人證明了年輕的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社會變革的生力軍。最令人艷羨的是,他們能夠在文學與科學之間切換自如,既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又博通百家,有“科學家中藝術(shù)造詣最高的,藝術(shù)家中科研做得最好的”,有精通十多門外語的,也有開創(chuàng)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世界級定律、理論的……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yè)。”耶魯大學原校長理查德·萊文的這個判斷,似乎就是為這些中國的“00 后”量身定制的。他們多出身名門,至少出身于讀書人家庭,從小在一撇一捺、一字一句、一詠一唱中奠定了扎實的“童子功”;稍大后,新式學堂興起,他們得以接觸科技人文新知,視域為之大開;進入大學(或預科)后,又恰逢留學潮——旅歐旅美旅日,為他們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或許正是這樣的特殊際遇,為“00 后”提供了快速成才的現(xiàn)實可能。不過,書中反復提及的“為了國家強盛”“為探求救國之路”等,應當是“00 后”成長的最大內(nèi)驅(qū)力——他們不求名、不求利,一心只為心中的這個國和這個家!
100 年后,當翻開這本書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篳路藍縷,也不僅是令人驚嘆的天縱奇才,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鏡像中更清晰地看到了我們自己,以及我們一以貫之的前行方向。